(共30张PPT)
道
1.谈论
2.天道,自然规律
3.道义,正道
4.道路
5.方法
6.风尚
策之不以其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
得道者多助
臣之所好者道也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 , , 。
18.《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 。
19.《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 。
20.《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 。
2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 , , ?
【文本解读】
《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
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
司马光
王安石
必须变法,理财,
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啦!
宋神宗
支持你,干就完了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看我“变变变”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建言献策 变法图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了解作者
·少年时期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
·2 1 岁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
·4 8 岁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
·6 5 岁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
这个宰相不寻常
古今中外,赞不绝口
1.梁启超
2.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赞同王安石的土地国有政策
3.美国副总统华莱士:青苗法对美国经济危机的扭转有重大参考价值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书信。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复信 对象 高官 回信
理解性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 。
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 , ”,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1.看,看见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拜见,谒见 夜缒而出,见秦伯
3.接见,会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4.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信而见疑
5.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冀君实或见恕也
6.见识,见解 汝之女子之见
7.同“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图穷而匕见
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启:本人陈述。某,书信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启,用于书信开头,表明下面开始陈述。
蒙:敬辞,承蒙。
窃:谦辞,私下里 。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每:常常
操:持。
术:方法、主张。
异:不同
故:原因
本人下面开始陈述:昨天蒙您赐教,(我)私下认为和君实您交往相好很久了,但是(咱们)议论政事(意见上)常常不一致,(那时因为我们)所持的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虽:即使
强聒:勉强叨扰。强,勉强。聒:烦扰,声音嘈杂。
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被动句)
故:所以
辨:同“辩”,分辩。
重:又
反覆:【古】指书信往返。【今】目标不行而抉择不定。
具道所以: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冀:希望。或:或许。
见恕:原谅我(宾语前置)
即使想要硬争辩几句,最后也一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为自己一一辩解,又考虑蒙受您的优厚对待,在书信往来时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
问题探究
探究文本
1.概括第一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有何作用?
①开篇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意见不合的根源,
即“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下文的辩解做了铺垫;
②道出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并表达为自己的做法进行辩解的意愿。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大概,一般。
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
所以:表凭借,用来.....的。
见教:指教我
以为:认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
以致:因而招致。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则:表转折,却。
以谓:认为。
受命于人主: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状语后置)
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举:施行
利、弊: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事情和弊端
我本人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廷之上议论订正法令制度,把它授权给专设部门的官员管理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起有利的功业并消除种种弊端,这也不是生事扰民。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理财:治理整顿财政。
辟:批驳。
难:排斥。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前:预先。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驳斥谗言,排斥巧言献媚之人,这也不是拒绝采纳大家的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之言,我之前本来就已经料想到了会这样。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划分层次
概括内容
问题探究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问题探究
概括内容: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立足点。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以“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______,______,______,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内立法度,务耕织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众里寻他千百度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计算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限度,标准
制度,法度
估计
气度
回,次
丈量
8. 计划 9.考虑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恤:顾念、忧虑。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
媚: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事情。
量:估量。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表反问,宾语前置,常见疑问词)
人们习惯于得过 且过,没有长远打算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家大家、同流合污,向众人谄媚当作好的事情。因此,皇上才想到变革这种情况,那么我不估量敌对者的多少,想要拿出力量帮助皇上来抵抗这股势力,那么众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之:主谓之间,取独
胥怨:相怨。胥:互相
非特:不仅。
度(du):①计划②(duo)考虑。
义:适宜
是:认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以:来
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
盘庚迁都的时候,百姓人民都怨恨这当权者,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
盘庚不是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合理就去做,
认为对就没什么好后悔的呀,如果你责怪我,认为我在位这么久了,还不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也没有)使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我有罪。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做法。
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如果说现在应该不顾一切,无所作为,只守着前人的做法,那么不是我敢受领教的。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问题探究
探究文本
1.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2.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
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
③上乃欲变此。(皇上)
问题探究
鉴赏本文语言特点
①柔中带刚
(多用谦称,谦词,并称“与君实游处相好”,但立场坚定)
②态度委婉而坚决
(列出指责自己的罪名,再一一批驳,采用驳论的论证方法)
③言简意赅
(语言精练,客观清晰分析变法原因,)
④不容置辩
(有理有据,驳论有力,立场坚定)
本文王安石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
明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