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阿房宫赋
唐·杜牧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阿房宫”,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赋”作为一种文体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赋的特点:
1)用词:辞藻华丽。
2)修辞:渲染夸张,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
3)讲究声韵的美
4)内容上:咏物说理,通过山水、风物、鸟兽、等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尾议论,寄托讽喻。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 巨石大如山。 渭水河啊甘泉口, 石落水断流。”
诗歌欣赏:
1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 泊 秦 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右为阿房宫图本
(一)解题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二)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完成课后练习一,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1)阿房宫的来历
(2)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4)宫人的生活情境
(5)秦爱纷奢的描写
(6)有关国家兴亡的议论
“六王毕……阿房出”
“覆压……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知西东”
“明星……所知也”
“使负栋……市人之言”
“灭六国……复哀后人也”
研习第一段
自学,思考:
本段主要写什么 分几层来写的 有哪些文言知识?
统一建宫 (“六王毕”四句)
雄伟壮观的阿房宫 宏伟瑰丽 (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
宏大宽广 (从“歌台暖响”到段末)
(1)重点实词
六王毕 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 霁:雨后天晴
(2)特殊用法
直走咸阳 走:趋向 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 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有面向中心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第一段思路
背景耗资
地广楼高
依山就水
楼 阁 廊 檐 (实)
长 桥 复 道 (虚)
气候不齐
歌舞不休
阿房宫
雄伟壮观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 。(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 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骊山陵远眺
仿秦宫殿
仿秦城门
仿秦台榭
美人之多
珍宝之富
阿房宫的美人、珍宝
研习第二段,理清结构
辇来于秦 辇:名词用着状语,用辇车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着名词,精品。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着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着动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
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但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这句话意思就是“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拥有的无数的金玉珍宝。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一、互文的运用。互文,即“互文见义”。有时因对偶、押韵、平仄、字数的限制,或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理解时又应合在一起。这种修辞方法就叫互文。《阿房宫赋》下面的句子都很好地运用了这一修辞方法。?
①烟斜雾横……?②直栏横槛……?③朝歌夜弦……④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⑤五步一楼,十步一阁。?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例①应理解为“烟雾缭绕”,不能拆开理解。?
例②应理解为“栏杆纵横”,不能理解为“直的栏杆和横的栏杆”。?
例③应理解为“日夜弹唱”,不理解为“早上唱歌,晚上弹琴”。?
例④中的“王子皇孙”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和孙女”,不是“国王的女儿,皇帝的孙女”。“辞楼下殿”应理为“辞别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不能理解为“离开了自己的楼阁,走下了本国的宫殿”。?
例⑤应理解为“楼阁很多,到处都是”,不能理解为“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
例⑥应理解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不能理解为“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
由于运用了互文,上面的语句都只能合起来理解,不能拆开理解。用了互文后,语句工整, 别有韵味;彼此互补,凝炼、含蓄。增加了内容的含量,增强了表达效果,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由来
梳妆打扮
望幸
淫逸
奢侈
珠宝
宫内生活
第二段思路
奢侈腐朽
由来
挥霍弃掷
美女
研习第三段
对比事理
由描写转为议论
秦王骄奢 宫土化焦
纷奢;繁华奢侈
直栏横槛:槛读jiàn,栏杆
函谷举:举,被攻占
可怜,可惜。
爱纷奢
取尽锱铢
用如泥沙
骄固
原因
导致灭亡
秦爱纷奢
秦朝崩溃
阿房被焚
念其家
不敢言而敢怒 戍卒叫
函谷举
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三)研读第四段
六国秦朝: 自灭自族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
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一、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二、铺叙宫内的豪华奢靡
三、转发议论,指出秦亡的必然
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
勿蹈覆辙
叙
议
谏
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鉴)
练习
一、填空。
本文的的作者是 代 期杰出诗人 ,字 ,他著有二十卷,他与同期另一位诗人 齐名,人称为“小李杜”。
二、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语。
(l)毕
六王毕,四海一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礼而归之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
(2)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今事有急,故幸未告良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3)族
族秦者秦也
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即有丁男繁衍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