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考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作文教学的建议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高考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作文教学的建议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6 15: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0年湖南高考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作文教学的建议

李作霖
2010年高考作文题“早”,平实而有一定的开放性,入题容易但较难深入拓展,能兼顾几种文体的写作,但最佳作品却往往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而是散文。对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一般的同学而言,这种题目不易发挥,全省平均分41.76。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议论文:(一)思维不够严密,不辩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辨思维的问题。所谓思辨,应有一个对观点、事物的周全的考虑、辨析过程。事物包括众多方面,观点总在差异和矛盾中体现其立场。没有这样一个思虑过程,看问题就容易片面,走极端。比如有些同学写“早”,只想到“早”的好处,把早的价值推至极端,“早一步,就是成功”,“早,就超越了平庸”,可是历史上社会上存在与你观点相对立的事实(如哈兰·山德士62岁才开出他的炸鸡连锁店,获诺贝尔奖的萨克斯40岁才开始学习写诗)和观点(如培养孩子不要“拔苗助长”,做事情要讲“天时地利人和”),你又该如何解释呢?
。还有的同学先提出了这样的片面观点,再在文章后面提出“当然,早,也要讲究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有些事情是早不得,急不得的”,这就自我矛盾了。这都是思维过程不严密、不完善的表现。
辩证的思维习惯需要培养,也是可以培养的。通常的方法是矛盾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比如我们说“爱国主义”,这样一种政治理念就包含了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它能克服个人主义的偏狭性把个人整合到民族国家中来,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偏狭的,又是还是带有暴力倾向的和欺骗性的。再把现代国家成长进程中的爱国主义(比如美国和中国)加以比较,或者把20世纪中国不同时段的爱国主义加以比较分析,我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才算是比较辩证的。
(二)在事例与观点间缺乏分析论证。或者由事例归纳出观点,或者由观点加以演绎,使事例成为义理的举证,都应该体现一个完整的思维进程。但很多同学的论证过程是断裂的。
运用实例本来不是议论文写作所必需的,比如伏尔泰《论怀疑》、桑塔亚纳《旅行的哲理》就基本没有用到例证。但中国文化传统中历史的权威性造就了一种“原始表末”的思维方式。摆事实成了我们进行议论时的一种本能,上至国家的外交辩论,下至老百姓的日常争论。但现代公共事务的处理迫切要求我们学会讲理。观点与观点、观点与事实间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包含哪些层理,存在怎样的前提条件与因果联系,需要像织网一样细细编制,漏洞大了,便什么都捕捉不到。
(三)无中心的平面发散。也许与今年作文题有关。有的同学由“早”联想到三四个方面,如“早,是辛劳”,“早是生命之美”,“早意味着希望”,“早是成功的关键”等,四个观点一一展开,但这四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能找到一个总论点统辖它们吗?这是议论文写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种考生的写作方式是横向联想,即只要与论题相关,便大胆联系,然后天马行空写下去。即使写抒情散文,这种纯粹横向展开的方式也未必是可取的。因为意义没有凝聚,四面耗散了。它与议论文所要求的基本理性精神是相违背的。
记叙文:(一)缺乏统一的思想或连贯的情感。几个场景或生活片段都与“早”有关联,但“早”的含义或象征意味,传递的情感色彩却不统一、不协调。这是对写作主旨缺少提炼。
(二)内容比较单薄。缺少具体的记叙、特别是描写,而空洞的抒情议论较多,文辞往往浮泛。
(三)文体的问题,关于记叙文和散文的问题,有待讨论,也涉及到作文命题的改革。但文体意识的培养仍然必要。
二、对作文教学的建议
(一)基本功的训练重于高考作文应试技巧的训练。前者是前提,思维、情感体验贫弱,学再多招式也是花架子。优秀之作全是童子功,有文气、有色彩,词语能听见清脆的声音。
(二)议论文的训练尚不理想。从高一到高三应有一个连贯的计划,如思维过程的训练,论证方法的训练,议论文修辞(语言)的训练等。现在高考议论文仍只会举例证明,且事实与观点不知如何连接,这说明我们的难题没有克服。
(三)材料积累与运用问题。材料对于两种文体都很关键。如何挖掘、运用已有材料(每个考生都不缺少材料,不需要什么《材料宝典》)用于高考作文,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四)推荐议论文训练读物:
《沙漏》、《百年外国散文精华》
重点阅读:
福斯特:《论宽容》
桑塔亚纳:《旅行的哲理》
蒙泰朗:《空话与时髦》
里尔克:《论风景》
伏尔泰:《论怀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