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 丁香结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里街旁,尘土纷嚣(xiāo)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B.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蒙眬(lóng)。
C.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俯(fǔ)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D.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chā)的绿,然后才见到那两扇红窗。
2.下列对《丁香结》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香结(jié) B.似乎(sì) C.参差(chā) D.负担(dān)
4.“差”是多音字,在词语“参差”中应读( )
A.chā B.chà C.cī D.chāi
5.下列对《丁香结》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段话主要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它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B.“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C.“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句中“积雪”是说春天来了,雪还没有融化。“积雪”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纯净、轻柔。
D.“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句中“照耀”一词既写出了花白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有写出花与人的联系之深,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人对花的依赖巧妙地表达出来。
二、填空题
6.比一比,再组词。
缀( ) 怨( ) 案( ) 苞( ) 恍( )
辍( ) 怒( ) 按( ) 雹( ) 晃( )
7.读句子,完成下面的练习。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读了这句话,我知道了丁香的形态是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丁香_______的样子。
2.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这句话写出了丁香对作者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丁香的_______之情。
3.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用加点词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丁香结年年都有。(用关联词连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声似乎好像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9.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这句话把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__。
(2)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精彩阅读。
登天都峰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 他风餐露宿 历尽艰险 塌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
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又走了一段,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
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好容易爬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坐在地上,简直不想起来了。
“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热情地鼓励说,“我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
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现,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还湿得厉害,两个包袱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脚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流着血。他的朋友惭愧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一点不叫苦呢?”
徐霞客回答说:“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抱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
1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风餐露宿:___________
气喘吁吁: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记叙的方法是( )
A.先总述后详述。 B.先概括叙述后分述。 C.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13.给第一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标点。
14.在登山途中,徐霞客帮助他朋友克服了哪三个困难?概括一下写下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什么徐霞客能走遍祖国的名川大山?从他的事迹中你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叶与白莲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望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飘散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hán bāo yù fàng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舒畅!——徘徊了一会,窗外雷声发作了,大雨接着就来,越来越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在那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出去,也无法可想。
对面屋里母亲呼唤着,我便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身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fù gài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打在勇敢慈爱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能为我遮挡?
16.按照内容,补充词语。
____雨声 ____天 ____飘散 ____雨点
17.把短文中的拼音写在横线上。
hán bāo yù fàng fù gài
______ ______
18.联系短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徘徊:__________________
②遮蔽: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的“唤”还可以换成____________。
20.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句子,联系短文回答问题。
①“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这句话与下文哪一句相照应?写出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里作者把母亲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我”心中为什么会受到感动?在生活中,你曾受过感动吗?请把自己的过的感动用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你还学过哪些描写荷花的诗篇?请把印象深刻的一,二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和字形。B项眬应为胧;C项俯(fǔ)应为伏(fú);D项 差(chā)应为(cī)。
2.B
【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理解。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分析即可。
AC表述正确;B有误,从视觉和嗅觉描写丁香花,描写了雪白的丁香花,并不是色彩绚丽。作者用它的“雪白甜美”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3.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差chà
错误:话说差了;
不相当,不相合:差不多;
缺欠:还差十元钱;
不好,不够标准:差等。成绩差。
差chā
不同,不同之点:差别。差距。差额。差价;
大致还可以:差可;
错误:差错。偏差。差池;
数学上指减法运算中的得数:差数。四减二的差是二。
差chāi
派遣去做事:差遣;
旧时称被派遣的人:差人。解差;
被派遣去做的事:差事。公差。出差。
差cī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水平~不齐。
4.C
略
5.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丁香结》一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文中的重要句子。阅读个选项可知,ABD三项说法均正确。C选项中“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这句话将洁白耀眼的丁香称作“檐前积雪”,写意式的描写,突出了丁香花的颜色之白。由此可知,该选项说法错误。
6. 点缀 怨恨 案件 苞米 恍然 辍学 发怒 按住 冰雹 晃荡
【详解】
略
7. 星星般的 比喻 拟人 美丽可爱 使作者文思开阔,写出美好的文章 喜爱 洁白的荷花恰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详解】
1、2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3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答案为:星星般的 比喻 拟人 美丽可爱 使作者文思开阔,写出美好的文章 喜爱 洁白的荷花恰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8.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太平淡无味了。 因为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
【详解】
考查了句子的改写、仿写句子、扩句缩句和修改病句,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1.本题主要考查了反问句改陈述句。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即:去掉“岂不、吗”, 问号变句号。示例: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太平淡无味了。
2.本题主要考查用关联词连成句子。“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和“丁香结年年都有。”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用关联词“因为……所以……”相连。示例:因为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3.本题主要考查修改病句。词语重复,“似乎和好像”重复,去掉“好像”。示例: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
9. 花苞 盘花扣 例:满天的星斗恰如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分外迷人。
10. 比喻 拟人 丁香花体态娇小,姿态动人,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9.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能力和分析比喻句的能力。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故答案为:花苞 盘花扣 例:满天的星斗恰如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分外迷人。
10.考查学生对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陈述句改成拟人句,就是对主语进行拟人化修饰,使其具有任务的特征。
答案为:比喻 拟人 丁香花体态娇小,姿态动人,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11. 形容旅途生活十分艰苦,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累得大口大口地喘气。
12.A
13.。 , ,
14. 鼓励朋友慢慢走。 替朋友背包袱。 给朋友鞋穿。
15.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并且乐于助人。从他的事迹中,我学到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并且保持乐观的心态,乐于帮助同伴。
略
16. 繁杂的 浓阴的 轻轻的 心中的
17. 含苞欲放 覆盖
18. 作者不安的来回走动。 有东西遮挡。
19.叫
20.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能为我遮挡?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没人能为我遮挡。
21.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把母亲比作荷叶。因为在我伤心或遇到困难时只有母亲才能安慰我,就如荷叶保护红莲那样。 我被母亲的爱所感动。妈妈在我发烧时,一天一夜都没有合眼的照顾我。
2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6.
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横线上应填上形容词(或限制词),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找出即可。
17.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18.
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19.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遮蔽:1.遮挡。2.军事上指遮住目标,防止敌人发现。主要方法有利用地形、设置遮障、进行迷彩伪装、施放烟幕、使用角反射器等。
20.
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一般方法步骤:去掉句中的反问词“难道”“怎么”“怎能”;肯定改否定,否定变肯定;删掉语气助词“吗”“呢”,问号改成句号。
21.
①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②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③谈自己的感动时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22.
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