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2 15:1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三黑和土地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
A.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B.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C.这么松软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D.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一样,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现。
B.周汝昌先生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被学术界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C.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D.今年母亲节来临之前,学校要求每个同学在母亲节为自己的母亲自制一个充满爱心的礼物,从而在校园内浓郁地营造出感恩母亲的节日氛围。
3.下面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三黑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B.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C.农民一有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D.地翻好,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4.写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是( )。
A.明年要跟人合伙,把地浇得肥肥的,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B.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C.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5.对下面的三小节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之情。
B.两个“一……就……”表达了农民拥有土地时的急切心情及喜悦之情。
C.反复强调“恨不得”,突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D.这三小节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好奇心,希望尝一尝土的味道,试一试土的温度。
二、填空题
6.比一比,组一组。
咸( ) 尝( ) 温( )
减( ) 常( ) 湿( )
7.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1.像“白霎霎的像一片雪”中“白霎霎”这种结构的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金灿灿、绿油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们可以这样说:金灿灿的像一束光、绿油油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像_____________。
2.“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中“笑嘻嘻”词反映出三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我还知道表示心情的ABB式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农民把整个生命都投入了土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么松散的土地,简直就是一张软床。(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农民把整个生命都投入了土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腊梅花开
昨日上午无意中走到花园南墙边,忽然看到几株独自在冬日的阳光下盛开的腊梅,那些黑褐色的枝条显得苍劲而坚韧。却从中爆出了这样使人赏心悦目的一树金黄! 远望去,盛开的腊梅,就如冬天里燃起的一堆火,把人心头点燃得暖洋洋的。
我慢慢地走近这几棵腊梅,仰视着她们在严寒冬天里怒放的风姿,在别的花都香销匿迹的时候,却独自开放金色的花朵;那缕缕馨香给人温馨的情意,这香味清而不腻、雅而不俗,使人神清气爽。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闻到这样的香味,不禁使人想到了和煦的春风、温暖的艳阳。
寒冬里,腊梅是不骄不傲的美, 她是那么坚强,寒风里开花,寒风里孕芽;她是那么热爱生命,香味浓郁,紧紧缠绕枝桠。美好的日子一天天,岁月轮回,风雪飘临时,腊梅会再次俏上枝头。
寒风中的腊梅给带给我一份美丽的坚韧,给人的生命之树上挂了希望的灯盏。北风吹去吹来,满目枯败,肃立着,我的心田萌生出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做人,难道不该像这腊梅一样,无论和风细雨,无论严寒冰霜,都笑着,顽强的活着吗?
抬眼,一轮红日暖暖。满树鹅黄微微摇曳,我们相视而笑。
10.仿写词语:不骄不傲、不 不 、不 不 。
11.把画线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 ”画出一个拟人句,并说说这样写得好处。
13.腊梅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腊梅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热爱生命,顽强拼搏。 B.不畏寒冷,勇于挑战。 C.独树一帜,雅而不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的花粉可供药用,例如马尾松的花粉,中医称为松花粉,有润肺、益气、止血之效;香蒲的花粉称蒲黄,有消炎利尿之功。但是,也有对人体有害的花粉,这是需要注意的,例如洋紫荆、细叶紫荆的花粉,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有抗原性),飘浮在空气中,有过敏体质的人,一旦吸入了这种花粉,则产生过敏反应,轻者产生像感冒一样的症状,重者气喘不止,这种反应被称为枯草热或花粉病。
15.有的花粉可供药用有______,_____ 的作用;而有的花粉对人体有害,如_____。
16.这段话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选项D不符合比喻句要求,没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2.B
【详解】
A搭配不当,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发明。
C语序颠倒,老师广泛地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
D重复累赘,删除“每个”
故选B。
3.B
【详解】
A把荞麦比作雪;
C把农民比作鹅;
D把翻好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
4.A
【详解】
B.拟人
C.比喻,把开花的荞麦比作雪
5.D
【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出自课文《三黑和土地》,这句话统领全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将农民面对土地的那种迫切的心情和扑进土地怀抱的激动地举止表现出来。选项D说法错误,并不是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好奇心”。
6. 咸菜 品尝 温暖 减少 常年 湿润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形近字的特点:1.笔画相同,位置不同。2.字形相近,笔形不同。3.字形相近,偏旁不同。4.字形相近,笔画不同。5.字形相近,读音相同。6.字形相近,读音不同。7.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咸”和“减”,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字义不同。
“咸”1.全;都。 2.姓。3.像盐的味道。可组词:咸淡、咸与维新、阮咸、咸盐、咸水湖、咸菜等。
“减”从氵(水)从咸。1.从总体或某个数量中去掉一部分。 2.降低;衰退。可组词:削减、偷工减料、减免、裁减、减色、减弱等。
“尝”和“常”,字音相同,都读(cháng)字义不同。
“尝”:1.辨别滋味:尝食、尝新(吃新收获的谷物或应时的果品)。2.试,试探。3.经历。4.曾经。可组词:品尝、尝试、浅尝辄止、未尝、何尝、尝新等。
“常”:1.长久,经久不变。2.时时,不只一次。3.普通的,一般的。4.姓。
可组词:往常、常识、正常、日常、常常、经常等。
“温”和“湿”,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偏旁不同,字义不同。
“温”读作wēn。1.不冷不热;暖。 2.温度。 3.稍微加热。 4.复习。 5.性情平和。 6.同“瘟”。可组词:温室、温饱、温和、保温、体温、温度等。
“湿”读作shī。沾了水的或显出含水分多的(跟“干”相对)。可组词:湿润、湿地、湿季、风湿病、风湿等。
7. 黄澄澄 黑乎乎 一块翡翠 红形彤 一轮太阳 喜悦 空落落 笑哈哈 喜洋洋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表示色彩的词语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使用题干中要求的ABB式词语。
红艳艳:形容红得鲜艳夺目。黄澄澄:形容颜色金黄而鲜明。蓝盈盈:形容蓝而透亮。白生生:形容非常白。绿油油:形容浓绿而润泽的样子。黑黝黝:形容颜色很黑。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对ABB式词语的积累。
注意题目中要求写“表示心情的ABB式词语”:喜滋滋,乐呵呵,急吼吼,气哼哼,笑咪咪,哭啼啼,笑哈哈,甜蜜蜜,乐悠悠,凶巴巴。
8. 农民投入了土地。 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怎能不舒服呢? 这么美的月夜,简直就是一幅画。
【详解】
1.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首先应注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再注意句子结构。
故答案为:
1.农民投入了土地。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怎能不舒服呢?
3.这么美的月夜,简直就是一幅画。
9. 农民把生命投入土地。 难道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能不舒服吗?
【详解】
1.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
1.农民把生命投入土地。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能不舒服吗?
10.理 睬 声 响
11.做人,就该像这腊梅一样,无论和风细雨,无论严寒冰霜,都笑着,顽强的活着。
12.寒冬里,腊梅是不骄不傲的美, 她是那么坚强,寒风里开花,寒风里孕芽;她是那么热爱生命,香味浓郁,紧紧缠绕枝桠。
把腊梅当作人来写,生动地写出了腊梅迎寒开放的情景。
13.寒冬怒放、香气令人神清气爽。
14.A
10.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结构特点的分析、理解和运用;二是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注意不写错别字。
1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12.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1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说腊梅在寒冬开放,这香味清而不腻、雅而不俗,使人神清气爽,就是腊梅的特点。
14.本题是启示类题目,回答文章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要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作者说腊梅给人的生命之树上挂了希望的灯盏,腊梅顽强的活着。就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
15. 有润肺、益气、止血之效 有消炎利尿之功 洋紫荆。
16.有的花粉可药用,有的对人体有害。
15.解题方法:①直接解题法。即从原文中直接找出答案。②归纳解题法。在把握全文中心和线索的前题下进行概括、归纳得出正确答案③综合推理法。读者需统观全文,认真分析,综合推理及至计算,最后归纳出正确答案。
16.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1.从文章题目入手。2.从中心句入手。3.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4.从主要内容入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