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09:1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杜牧的《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的“南朝”是指( )
A.魏、蜀、吴 B.西汉、东汉
C.西晋、东晋 D.宋、齐、梁、陈
2.辅佐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延续汉族政权与传承华夏文化的大功臣,被史学家称为“千古一相”的是( )
A.王羲之 B.王导 C.王敦 D.王猛
3.《晋书 食货志》这样记载了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据此可知,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君主励精图治 B.人口大量南迁 C.社会环境安定 D.自然条件优越
4.东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炎 B.苻坚 C.司马睿 D.贾思勰
5.它是一座历史名城,是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它是
A.洛阳 B.建康 C.成都 D.开封
6.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下列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是
A.早期人类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7.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土地肥沃,便于耕种
C.兴修水利 D.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8.下列历史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是
①东汉 ②西晋 ③西汉 ④三国 ⑤南北朝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②①④③⑤ D.③①④②⑤
9.杜牧曾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所述的“南朝”的四个王朝更迭发展顺序是( )
A.齐、宋、梁、陈 B.宋、齐、梁、陈 C.梁、陈、齐、宋 D.陈、齐、宋、梁
10.下图所示的人口变化有利于
A.江南经济开发 B.北方经济发展
C.南方环境治理 D.北方政局稳定
11.《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丰,几乎家给人足矣。”该材料反映出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B.中原汉族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C.江南地区相对比较安定 D.国家统一商业繁荣
12.南朝时期,江南各地农业普遍都有所发展,典型的如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据此可知( )
A.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B.北方战乱人口流失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江南农业超越北方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战国策·赵策》
于蜀,蜀守冰凿离碓,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灌,百姓飨其利
——《河渠书》
材料二:【八姓入闽】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史载著名者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
——摘自《福州府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方式进步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在当时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材料一所体现的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福建后来经济得到发展的因素有什么?请从农耕技术方面举出一例证明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从南方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部分)
西周 东周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蜀、吴 ② 十六国 前秦--北朝
春秋 ① ③ 南朝
(1)示意图中的①②③处应该填写的朝代分别是什么?通过图片可得出中国古代的时代趋势是什么?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但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材料三体现的是哪一制度?这一制度会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作用?
材料四
(4)把图中秦朝建立这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用文字叙述出来。
15.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如下图: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三,比较《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东晋南朝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泰州扼交通之要冲,经济发展迅速。结合你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对家乡开发的建议及在开发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D项正确;魏、蜀、吴属于三国,排除A项;西汉、东汉属于两汉,排除B项;西晋、东晋属于两晋,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据所学知,辅佐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延续汉族政权与传承华夏文化的大功臣,被史学家称为“千古一相”的是王导。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到“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B项正确;辅佐司马睿重建晋王朝的是王导,而非王羲之、王敦和王猛,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社会环境安定,C项符合题意,ABD项虽然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
4.C
【详解】
据所学知识,西晋灭亡后,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C项正确;司马炎是西晋的建立者,排除A项;苻坚是前秦的皇帝,排除B项;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这本农学巨著,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东晋定都于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定都于建康,即今南京,B项正确;东汉建都洛阳,蜀国是成都,北宋是开封,排除AC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D项正确;早期人类的起源与元谋人、北京人等相关,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在没有得到开发前,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落后,西晋以后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因素,D项正确;气候温暖、湿润 土地肥沃,便于耕种不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的原因,而是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排除AB项;兴修水利是统治者的政策,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
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所以更替的先后顺序是③①④②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9.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B项正确;ACD三项均把朝代顺序搞错,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点睛】
10.A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看出,北方人口比重出现下降趋势,南方人口比重上升,南方人口的增加为南方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南方人口的增多并不能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政局的稳定,排除BD项;当时主要是侧重于经济的开放,而非环境治理,排除C项。故选A项。
11.C
【详解】
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社会稳定,C项正确;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原汉族人民大量迁往江南,排除B项;东晋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各地农业普遍都有所发展,扬州、三吴地区获得丰收,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且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人民勤于耕作,因此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北方战乱人口流失”,排除B项;材料表明“江南各地农业普遍都有所发展”,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和“江南农业超越北方”,排除CD选项。故选A项。
13.(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都江堰。
(2)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推广和改进犁耕,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先进生产技术,实行稻麦兼作、种植双季稻。
(3)江南变化原因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的启示是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引进人才,引进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因势利导,发展各项特色产业等等。
(1)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以牛田”指的是牛耕,除了牛耕外,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铁制农具,铁制农具和牛耕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蜀守冰凿离碓,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指的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岷江上修建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避沫水之害”“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灌”体现了都江堰发挥的防洪、水运和灌溉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表明经济得到发展的因素是人口南迁带来北方先进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根据所学可知,农耕技术方面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先进生产技术。实行稻麦兼作、种植双季稻。
(3)
根据所学可知,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有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加之统治者重视等因素,因此对我们今天经济发展的启示是应采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因势利导,发展各项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等等。
14.(1)战国,西晋,东晋;有分裂到统一,或者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启继承父位。
(3)分封制;积极:稳定政治局势,巩固疆土;消极:为地方分权埋下隐患,不利于统治。
(4)国家得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纵览全国的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中央政权机构,三公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握。在地方设置郡县制,实现对地方得直接管理。
(1)
根据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国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可知示意图中的①②③处应该填写的朝代分别是战国,西晋,东晋;通过图片可得出中国古代的时代趋势是有分裂到走向统一。
(2)
根据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因此“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的标志是继承父位。
(3)
根据材料三“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因此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这一制度会产生的积极作用是稳定政治局势,巩固疆土;其消极作用是为地方分权埋下隐患,不利于统治。
(4)
根据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赢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是由皇帝任命产生。因此图中秦朝建立这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用文字叙述出来,国家得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纵览全国的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中央政权机构,三公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握。在地方设置郡县制,实现对地方得直接管理。
15.(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汉书》:反映了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宋书》:说明江南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②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条件温和,水资源丰富)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4)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1)
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这些历史信息说明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
据材料“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可知汉朝时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时江南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
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等。
(4)
根据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如通过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开发建设时注意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