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出现于( )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2.下图是我们济南地铁LOGO“泉城蓝”,由篆体“泉”字变形而来,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西汉
3.为安定北边、抵御匈奴的侵扰,秦朝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统一度量衡 B.修筑长城 C.焚书坑儒 D.兴修灵渠
4.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战国
5.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构建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A.马来半岛 B.马六甲海峡 C.孟加拉湾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6.《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休养生息 D.盐铁官营
7.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威胁中央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改铸五铢钱
8.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各处分封制弊端 B.削弱王国势力 C.清除宦官专权 D.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9.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辽东郡 B.丝绸之路 C.西域都护府 D.丞相
10.“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为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张骞 B.卫青 C.蒙恬 D.班超
11.他的对策得到了武帝的赏识,使儒学一跃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从此实现了历代儒家所追求的以儒学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他的“对策”是( )
A.焚书坑儒 B.实行推恩令 C.“独尊儒术” D.八股取士
12.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爆发在
A.公元前三世纪 B.公元三世纪 C.公元前二世纪 D.公元二世纪
13.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从而导致“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君主权力日益加强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剧
14.“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诗中的繁华景象发生在( )
A.丝绸之路 B.大运河 C.榷场 D.明长城
15.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综合题
16.观察《丝绸之路》路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图中对应的方框内。A.安息;B.长安
(2)丝绸之路是贯穿中西贸易的交通线路,据图指出这条线路的重要特点。
从中国输入西方的物品技术 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和丝制品 ②凿井、冶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3)上表所示为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情况。据此概括指出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
17.中国古代杰出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实施了许多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替代“古封国制”?这一制度对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汉皇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一措施?该措施在当时产生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3)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是指什么制度?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4)历史上常常将“秦皇汉武”相提并论,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秦皇汉武”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济南地铁LOGO“泉城蓝”,由篆体“泉”字变形而来”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战国时遗留下的文字差异,命令李斯等人制定小篆,将其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故C正确;ABD错误。综上故选C。
3.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B正确;统一度量衡是为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方便,A排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C排除;兴修灵渠是为了开发东南、岭南地区的经济,D排除;故选B。
4.C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时期,新疆还没有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不符合题意。故选C。
5.D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材料形象说明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的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秦朝实行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故选C项;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与题干不符,排除AB项;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排除D项。
7.A
【详解】
汉武帝统治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实力,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A项正确;实行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排除B项;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改铸五铢钱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8.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所以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故选D。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符合题意;辽东郡的设置与新疆无关,A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路,B不符合题意;丞相是在中央设置的官职,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卫青、 蒙恬是 武将,班超在东汉时经营西域,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他的对策得到了武帝的赏识,使儒学一跃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思想,故选C;A是秦始皇时期,排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策略,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八股取士是明朝开始,D错误。
12.A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根据公元纪年法,每100年为一世纪,公元前209年应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A正确;公元三世纪是公元200年至公元299年,公元前二世纪是公元前199年至公元前100年,公元二世纪应是公元100年至公元199年, BCD排除。故选A。
13.C
【详解】
题干反映了东汉后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这导致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君主权力日益加强、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剧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白练”指代丝绸。该诗描绘了古代丝绸之路兴盛时期的场景:在初春的西北边陲,随着傍晚的细雨和低飞的大雁,一阵驼铃声穿过戈壁到达了安西,正是运送丝绸的商队到了中亚,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A。
15.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可知,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确立,是从秦始皇后开始实行的。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正确;皇帝制、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排除AC项;三公九卿制度是在夏朝时确立,排除B项。故选D。
16.(1)
(2)贯通欧亚、里程长、范围广等等。(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3)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1)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最终到达安息,故左A右B。
(2)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丝绸之路的重要特点是,贯通欧亚、里程长、范围广等等
(3)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17.(1)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实施“推恩令”。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4)两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可知,这就是郡县制,它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这就是实施“推恩令”,它使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可知,这就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可知,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秦皇汉武,两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