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 )
A.唐朝中后期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根据《隋书》《元和郡县图志》等书所列隋、唐开元、唐元和时,南方、北方主要州郡的户数,说明南方是上升,北方是下降。这些信息主要反映了( )
A.北方社会一直不稳定 B.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C.南方经济一贯发达 D.我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3.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A.引进占城稻 B.发明指南针 C.设置市舶司 D.开设“榷场”
4.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签订“澶渊之盟” B.兴建景德镇 C.使用纸币交子 D.设立市舶司
5.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不能反映宋代 “现代化”的是
A.交子的出现 B.指南针用于航海
C.曲辕犁推广 D.景德镇成为瓷都
6.宋代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
A.瓦子 B.勾栏 C.坊 D.藩坊
7.史实要准确记忆,可不能张冠李戴。宋朝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而设立的机构是
A.转运使
B.市舶司
C.布政司
D.广州十三行
8.下图所示内容是张萌同学的课堂笔记。由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A.政权并立 B.国家统一 C.民族关系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
9.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
10.近年成都市打造的交子公园商圈作为成都“美好幸福生活十大工程”中的重点项目,将通过重塑商圈场景感知、重构“人、场、货”之间的关联,打造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级商圈。追溯该项目的历史渊源,下列文物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B.
C. D.
11.下面知识卡片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于
·江西景德镇瓷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交子、会子等纸币与铜钱等并行使用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2.秦汉时期,我国经济中心在( )
A.南方 B.北方 C.沿海 D.西部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材料三:
(1)材料一描绘了江南农业发展的景象,粮食出现了哪一新品种?是从哪个国家传入到我国的?
(2)材料二中“苏常熟,天下足”是形容宋朝时什么地区出现的景象?
(3)材料三中的“交子”最早出现在我国北宋的哪一地区?其地位是什么?
(4)综合分析,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答出2点即可)
14.“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们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部编《历史》(七上)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和汉景帝对待农业的态度。他们统治时期被称为什么?
材料二: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大体上每七、八人中就有一人南迁。南方人口约540万人,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唐朝和宋朝出现的哪两种新农具?
材料四: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因素。
15.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运河的修建,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来自长江地区的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可以大量地供应北部地区的居民。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革新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三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的修建是哪位皇帝主持修建的?概括修建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观察材料二,指出图1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请分别写出图2和图3两种工具的名称。
(3)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哪个朝代?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选项符合题意。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A选项不符合题意。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完成,B选项不符合题意。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点睛】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国家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来自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2.D
【详解】
根据材料”南方北方主要州那的户数“”南方是上升,北方是下降“说明南方人口在增加,而北方人口在下降,而在古代,户数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这说明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我国经济重心逐步在南移。D项正确;材料说明南方人口在增加,而北方人口在下降,而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北方社会是否不稳定,更不能说明北方社会一直不稳定。排除A项;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只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并非材料中南方人口上升,而北方人口下降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北方是全国经济重心,因此南方经济一贯发达的描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为了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宋朝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C项正确;引进占城稻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发明指南针是科技发达的表现,排除B项;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市舶司是宋朝设置在主要港口城市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D项正确;“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议和,排除A项;景德镇以瓷器闻名,兴建景德镇体现的是手工业发达,排除B项;使用纸币交子是国内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指南针用于航海传到欧洲后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景德镇成为瓷都反映了我国制瓷业的发达,故AB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曲辕犁推广是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推广,故C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C。
6.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7.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代鼓励海外贸易,宋朝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故B符合题意;为加强统治,宋代设置转运使,故A不合题意;布政司是明清两朝的地方行政机关,故C不合题意;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宋朝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而设立的机构”是解题的关键,宋朝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8.D
【详解】
根据题干“南宋‘苏湖熟,天下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由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经济重心南移,D项正确;题干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没有涉及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统一,排除A项、B项;题干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9.C
【详解】
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说明南方成为全国粮食生产中心,经济重心南移,C项正确;A项不是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水利工程项目快速增加,而南方是人口迁入地区,排除B项;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项。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图A是“交子”的图片,A项正确;B为《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开封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排除B项;C是反映的是手工业发展水平的定窑瓷孩儿枕,排除C项;D为南宋海船,体现的是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交子和会子是北宋和南宋时的纸币,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说明材料中的经济现象均与宋代有关,B项正确;唐朝时期没有出现纸币,唐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明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交子、会子均与明朝无关,排除C项;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秦汉时期,我国经济中心在北方,B项正确;南宋后,我国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13.(1)占城稻 越南
(2)长江下游、太湖流域
(3)四川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好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战乱而南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人民和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至少答出两点)
【详解】
(1)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被推广到东南等地。
(2)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交子”最早出现在我国北宋四川地区,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也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使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很快;统治者重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4.(1)重视农业生产;文景之治。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曲辕犁;秧马
(4)经济重心南移
(5)统治者的政策、人口的迁移、安定的社会环境、生产工具的革新等。(任答两点即可)
(1)
根据材料“他们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概括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2)
根据材料“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
根据材料“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表现是生产工具的发明,图一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根据材料“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的秧马,是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4)
根据材料四表格可知,宋朝时南方户数比之前要明显增加,结合文字“实仰东南财赋”“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时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因此,“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5)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因素有:统治者的政策、人口的迁移、安定的社会环境、生产工具的革新等。
15.(1) 隋炀帝;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
(2)灌溉;曲辕犁和秧马。
(3)北方战乱,南方保相对稳定;人口大量南迁,重视兴修水利,水稻生产技术提高。南宋
(4)交通通畅,经济交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社会局面安定;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大运河指的是605年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运河的修建,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说明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说明在促进经济交流发展的基础上,还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
(2)
根据所学可知,图1是用于灌溉的农业生产工具筒车,利用水流把低处的水运往高处。图二是唐朝是改进的曲辕犁,图3是宋朝时用于插秧的秧马。
(3)
根据材料三可知,“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说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时南方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也是经济重心的原因;“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说明重视兴修水利,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说明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期开始,到南宋时完成。
(4)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的的通常和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材料二和三说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经济重心南移的其它原因来看,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充足的劳动力和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