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选择题
1.有人形容某一朝代“如一颗流星划过六世纪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这一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宋朝李刚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这一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了大运河 D.发展社会经济
3.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而设置的,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请问,这种类型的考场设置最早可能在时出现。
A.汉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4.唐太宗时期名相辈出,这一时期出现的“名相”有( )
A.姚崇、宋璟 B.房玄龄、杜如晦 C.姚崇、房玄龄 D.宋璟、杜如晦
5.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横线处应填入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北宋建立
6.《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改革税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在唐代,科举出身的官员中,门阀士族的子弟仍然占据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来自于固有的社会地位,而是来自于后天的竞争。这反映了当时的科举制
A.有利于社会公平 B.仍然由上层权贵垄断
C.禁锢了人们思想 D.扭转了尚武轻文风气
8.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年代尺中对应隋朝统一全国时间的是
A.A B.B C.C D.D
9.在美国作家迈克尔 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A.完成国家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通大运河 D.完善科举制度。
10.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汉
11.“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这是中央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
A.玄奘 B.鉴真 C.松赞干布 D.魏征
12.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13.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读书人,从淮水流域经水路赴洛阳赶考。一定要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4.“自隋以来,平民社会,穷困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穷困子弟“跃登上第”的途径是
A.军功大小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举 D.科举考试
15.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翻开历史画卷,不乏讴歌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下列关于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叙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唐太宗打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B.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 D.唐太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二、综合题
16.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具有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王老师以“盛唐气象”为研究目标,设计了下面的学习板块,并提出了探究性问题,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 感受经济繁荣
(1)图一所示生产工具的出现会给社会生产带来怎样的影响
(2)图二所示的“唐三彩俑”说明当时唐朝经济发展哪一领域水平高超
(3)图三所示交通图你获得哪些信息
活动二 体会民族关系
唐太宗实行①______________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②____________
(4)填出左栏中①②处对应的内容
(5)文成公主入藏对汉藏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活动三 领悟唐诗魅力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6)以上唐诗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气象 你认为促使唐诗兴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7)综合以上探究,你认为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唐朝的兴盛又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17.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她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中的“这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治世出现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2)材料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科技创新
材料三
(3)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写出图中唐朝出现的两例新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
合同为一家
材料四 “自古皆贵(认为……尊责)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4)材料中唐太宗为做到“爱之如一”,实行何种民族政策?请用一例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包容开放
材料五 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5)上述材料中的“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享国38年,朝代虽短,但是创立了科举制、开通了大运河等,“如一颗流星划过六世纪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所以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本题答案为A。
2.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混南北为一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选项B符合题意;A项与统一不符,排除;C项开通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排除;D项与统一不符,排除。故选B。
3.B
【详解】
据题干可知该考场为科举制度下所设置的考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科举考场的设置最早可能在隋炀帝时出现。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要求学生熟知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房玄龄、杜如晦是天天在市区的著名丞相,辅佐唐太宗完成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成就,B符合题意;姚崇是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AC不符合题意;宋璟是唐朝名相,先后历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殇帝、唐玄宗五朝,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故A符合题意;黄巢起义进一步瓦解了唐朝统治,故B不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进一步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北宋建立,很快按照先南后北的方针统一了中原和南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B
【详解】
根据材料中有“任贤能、受谏诤”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因此实行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等治国策略,①②③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改革税制问题,④错误。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A
【详解】
材料中说明门阀子弟占据的优势并不是先天因素导致,而是后天的竞争。说明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故A符合题意;科举制是官方组织的考试,并不是由上层权贵垄断,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科举制对于思想的禁锢,排除C;科举制并不能扭转尚武轻文风气,排除D。故选A。
8.B
【详解】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亡南方的陈,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择B。
9.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581年, 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完成国家统一。故A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与完成国家统一的影响力要小,故B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故C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完善了科举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1.B
【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瀛是指日本,“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的事件,所以电视剧的主人公是鉴真,B项正确;玄奘是去往天竺求取佛经,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松赞干布是吐蕃首领,统一吐蕃各部后向唐朝求婚,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的友好交往,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大臣,以善于进谏著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正确;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皇位,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凿大运河,创立进士科,B排除;李渊称帝后,建立唐朝,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李渊就是唐高祖。C排除;唐太宗继位后,开创唐朝盛世局面——贞观之治。D排除;故选A。
13.B
【详解】
依据题干“从淮水流域经水路赴洛阳赶考”,结合课本所学,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淮水流域到洛阳的称为通济渠,B项符合题意;永济渠沟通了海河和黄河,A项不合题意;邗沟沟通淮河和长江,C项不合题意;江南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4.D
【详解】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所以材料表明穷困子弟“跃登上第”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D项正确;军功大小、门第高低、地方推举,都不符合科举制,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D符合题意;ABC项表述与史实相符,排除。故选择D。
16.(1)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
(2)制瓷业。
(3)唐朝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4)①开明的民族政策;②“天可汗”。
(5)促进汉藏关系和谐发展。
(6)民族交往的繁荣,开放的社会的风气;影响因素:唐代发达的经济、社会风气开放等。
(7)原因:繁荣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经济的繁荣等;启示: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国家才能安定、发展;要有开放的胸襟、广阔的视野;社会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俑”说明当时唐朝制瓷业水平高超。
(3)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唐朝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4)根据图片,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关系和谐发展。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往的繁荣,开放的社会的风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唐诗兴盛的因素有唐代发达的经济、社会风气开放。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兴盛的原因包括繁荣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经济的繁荣等。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国家才能安定、发展;要有开放的胸襟、广阔的视野;社会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17.(1)隋炀帝设进士科
(2)唐玄宗;
(3)曲辕犁;筒车
(4)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例: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密切了唐蕃关系。
(5)《大唐西域记》
(1)
根据材料一“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可知与科举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这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2)
根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唐玄宗。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因此图中唐朝出现的两例新农业生产工具分别是A曲辕犁、B筒车。
(4)
根据材料中唐太宗为做到“爱之如一”,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5)
根据材料“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因此材料中的“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