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精品课件(20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精品课件(20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11: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通过观看视频和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学习目标
本课重点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你们知道下面这些指的是哪些成语吗?
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房玄龄《晋书·载纪》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房玄龄《晋书·列传》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
——房玄龄《晋书·载纪》
这些成语都跟一场战争有关。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争吗?
这场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淝水之战

1.背景
前期与东晋对峙图
苻坚
(338—385)
企图
统一中国
观看视频,说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淝水之战

2.概况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淝水之战

2.概况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结果:
影响:
淝水之战示意图
383年
淝水
前秦vs东晋
东晋获胜
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北魏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留鲜卑旧俗,要治理好国家困难重重,改革迫在眉睫。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收《魏书·列传》
统一北方后的北魏面临着怎样的局面?
材料一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王肃《悲平城》
材料二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收《魏书·列传》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迁都洛阳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平城地处偏远,气候环境恶劣,不利于统治;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移风易俗;
平城易受到北方柔然的侵扰,威胁安全;
洛阳地处中原,有利于推行改革。
材料一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材料二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辞冠服。
——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推行汉化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材料三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材料四
阅读材料和教材,说说孝文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行汉化?
官员在朝廷中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改鲜卑姓为汉姓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

3.意义
材料二 自葱岭已西,至於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柳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
材料一 礼俗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巷歌邑颂,朝熙门穆,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
——《魏书·崔玄伯传》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魏晋墓砖画《犁地图》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生产生活方面
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胡床
椅子
方凳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少数民族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等
北魏经典拓碑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政治制度方面
北朝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文化和民族心理方面
鲜卑人乐舞图——这是以汉族礼仪形式为基础的歌舞表演
全部北朝史中凡关於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胡”“汉”观念淡薄,
民族隔阂与偏见减少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
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领域 表现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交流
民族心理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北朝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各民族相互学习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意义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阅读上述材料,说说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1.当你回到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列现象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姓元的学生
2.下列朝代或历史阶段排列中,其关系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  )
A.西周、东周 B.西汉、东汉
C.西晋、东晋 D.南朝、北朝
B
D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4.《魏书 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B
A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
改革
概况:383年,以少胜多,东晋获胜
背景:前秦与东晋对峙;
苻坚企图统一中国
内容: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背景:北魏统一北方;
保持旧俗,治理北方困难
意义: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表现: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文化和心理
意义: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缺乏民族自豪感,抛弃本民族的特色,加速了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衰亡。
你是如何看待孝文帝改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