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1.掌握我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作品,并能识别相关图片。了解青铜器铸造的基本过程。
2.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了解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知道其造字方法。
3.通过学习,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本课重点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说一说
你能说出多少个有关“鼎”的成语?
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最初是一种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到后来逐渐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表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人声鼎沸
一言九鼎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三足鼎立
革故鼎新
问鼎中原
钟鸣鼎食
鼎力相助
繁荣
商周时期
青铜时代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出现
原始社会晚期
多个遗址出土了
距今5000—4000年铜器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距今4000多年铜镜
山西陶寺遗址
距今4000多年
铜容器口沿残片
发展
夏朝
网格纹鼎
乳钉纹爵
夏网格纹鼎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铜鼎
夏乳钉纹爵长流尖尾,束腰,三棱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精美的一件青铜酒具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特点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鼎
簋(guǐ)
鬲(lì)
甗(yǎn)
酒器
食器
爵
觚(gū)
壶
盉(hé)
斝(jiǎ)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特点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水器
挹(yì)水器
匜(yí)
盘
鉴
厨具
青铜斗、勺
青铜俎
壶
青铜碳炉(厨具)
饮食方面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特点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礼器
兵器
青铜钺
青铜剑
青铜刀
青铜戈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利簋(guǐ)
祭祀方面
军事方面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特点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首布(货币)
农具
铜灯(日用品)
铜镜(日用品)
铜镢(农具)
铜铲(农具)
铜耒(农具)
铜锸 chā(农具)
杂器
农业方面
其它方面
曾侯乙墓编钟(乐器)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特点二: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等级鲜明
周代鼎簋(guǐ)制度表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周礼》
礼器类型与数量
反映贵族
权力大小
代表贵族
等级高低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特点三:制作工艺高超
高58.6厘米
分体铸造再融合
典型代表——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重量34.6千克。
四羊青铜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宽44.4厘米
高超的铸造工艺
蕉叶纹
鳞纹
云雷纹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特点三:制作工艺高超
铸造方法——泥范铸造法
制模、雕刻纹饰
翻制泥范
加工修整
高温焙烧
完成
浇注液态金属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特点四: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铸造大型器物
典型代表——司母戊鼎
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所铸,此鼎在国博已更名为后母戊鼎。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832.84千克
≈16至20少年重量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司母戊鼎的制作过程
熔炼合金
浇铸成形
将军盔
每次可熔铜12.5千克
需要70多个人同时浇铸
分工细致
协同合作
知识拓展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特点五:分布广泛
夏商周青铜文明分布示意图
根据左图,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夏商周时期我国很多地区的先民都掌握了青铜铸造工艺,涌现出很多颇具特色的青铜器。
三星堆文化
青铜立人像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迁都洛阳
发展历程
特点
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原始社会出现
夏朝时期发展
商周时期繁荣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等级鲜明
工艺高超
规模宏大,分工严密
分布广泛
用途
饮食
祭祀
军事
农业
其它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1.甲骨文含义
甲骨文记事
二
甲骨文是指商周时期古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亦称甲骨刻辞、卜辞等。
甲骨文刻写过程
钻孔
用器具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②灼烧
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
解读
兆纹
刻卜辞
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卜官依据裂纹进行卜兆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发现情况
甲骨文记事
二
发现时间:
发现人:
出土地点:
清朝王懿荣
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教师可播放视频《甲骨文的发现》,让学生直观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
1899年
发现概况: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3.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事
二
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辛已卜,争贞:今者王共人呼妇好伐土方。
释义:武丁召集人马命令妇好率领去攻伐土方。
呼妇好有勺(祢)于父[乙]。
释义:(武丁)命令妇好祭祀小乙(武丁的父亲)
癸巳卜,争贞,今一月雨?
王占曰:丙雨。
释义:现在一月会下雨吧? 王查看兆相后说:丙日会下雨。
卜词举例
战争
祭祀
天气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
象形:类似图画的字
指事:表示较为抽象的事物的词,写成字时无法用图画来表现,只好使用一些记号
会意:一看就能领会其中意思
假借: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不顾造字本义
形声:添加部件把同音字加以字形和字意上区分
上
下
本
末
明
从
好
休
我
亦
何
易
江
柄
渔
婪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甲骨文地位评价
四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毋庸置疑,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甲骨文与青铜纹样再利用的教学探索》
甲骨文
原始刻绘符号
西周铭文
现代汉字
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便于了解汉字发展形态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甲骨文地位评价
四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尚书》
世界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只有以甲骨文所代表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并对周边国家(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字研究》
具有世界影响力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美国一位67岁的老人,他花27年时间整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并放到网上,输入汉字就可查看字形,感动中国网友,故被称之“汉字叔叔”。
——光明网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词2019年11月1日
知识拓展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1.甘肃齐家文化某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这说明我国铜器的出现时间不晚于(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时期
C.西周时期
D.东周时期
A
2.周王朝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说明( )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B.青铜器使用范围广泛
C.青铜器主要用作食器
D.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等级
D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4.《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意思是说,殷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书册了。这里书册的材料是( )
A. 竹简 B. 丝帛
C. 青铜器 D. 龟甲和兽骨
D
3.央视推出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
A. 夏 B. 商 C. 西周 D. 秦
A
5.图中所示甲骨文最有可能反映了哪一个时代的武器使用情况(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 战国
B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青
铜
器
甲骨文
青铜器与
甲骨文
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
夏朝(发展)
商周(繁荣丰富)
特点
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等级鲜明
工艺高超
规模宏大,分工严密
分布广泛
铸造方法
泥范铸造法
典型代表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甲骨文发现
1899年清朝王懿荣
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记载内容
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造字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地位评价
中国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中国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感兴趣的同学请课后查阅有关他们四人的资料及研究成果,开启自己的甲骨文研究吧。
罗振玉
(1866—1940)
王国维
(1877—1927)
郭沫若
(1892—1978)
董作宾
(1895—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