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2.4 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节气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放热
B.图乙:“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吸热
C.图丙:“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图丁:“大雪”雪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2.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3.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D.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壁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发生了汽化和凝固现象
4.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草上的露珠
C.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冬天,美丽的雾凇
5.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 )
A.干冰变小 B.将手上的水烘干
C.冰雪消融 D.树枝上的霜
6.“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大雪”节气,雪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7.如图所示有关物态变化的现象中,由汽化吸热导致的是( )
A.游泳上岸风吹很冷 B.夏天吃冰棍解热
C.烧水时易被水蒸气烫伤 D.食物下面放干冰保鲜
8.注射新冠疫苗是防控疫情的重要途径。如图所示,目前,我国上市的新冠疫苗已达四种,据了解疫苗需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存疫苗的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为﹣5℃
B.冰箱冷冻室中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打开保存疫苗的冰箱时看到冰箱周围有“白雾”,“白雾”是冰熔化形成的
D.注射疫苗前,用酒精对皮肤消毒,因酒精蒸发吸热使皮肤感觉凉爽
9.在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中,医护人员有时会遇到护目镜“起雾”的现象,如图所示。护目镜内侧“起雾”的物态变化现象是属于( )
A.凝固 B.熔化 C.液化 D.凝华
10.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或“变小”的过程,放热的是( )
A.冰雕作品变小 B.洗澡上岸身上水变少
C.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 D.碘锤放入热水中碘颗粒变少
11.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渭城朝雨浥轻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窗含西岭千秋雪”: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露似珍珠月似钩”: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12.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中。下列选项中,对应水的物态变化名称正确的是( )
A. B.
C. D.
13.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14.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B.造雪机喷射出的水雾遇到冷空气凝固成“人工雪”
C.夏末夜晚湖边的薄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雾滴
D.炎热的夏天,水中比岸上凉爽,是由于水汽化放热温度降低
15.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吸热的是( )
① 金属盘下水滴变多 ② 烧杯中冰变少③ 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 ④ 碘锤中碘颗粒变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填空题
16.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1)煮鸡蛋、玉米棒子等用水,而炸油条、麻花等用菜油,这样可以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达到的温度,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不同;
(2)夏天常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利用干冰升华时要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3)小明在浴室中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着而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没有水滴的那根是______水管;(选填“冷”或“热”)
(4)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石油液化气是通过______的方式使气体液化装入钢瓶中的,这种方式______(填“会”或“不会”)放热;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______ (填“会”或“不会”)出现一层水雾而变模糊。
17.请阅读《载人航天》并问答问题
载人航天
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虽然起步晚,但进步快,现在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要将飞船、空间站等航天器送上太空,需要用火箭来运载,而火箭在上升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燃料,早期的火箭使用氢气作为燃料,用氧气作为助燃剂。但由于气体的体积较大,所以人们采取将氢气和氧气液化,以此减小燃料和助燃剂的体积。同时,航天器外壳的质量应尽量小一些,以便在燃料一定的情况下增大火箭的运送载荷(即运送的有用质量大小),从而提高火箭的发射效率。航天器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会因与大气的摩擦生热而使得航天器的温度升高,从而可能会将航天器烧毁。特别是航天员在太空完成任务后要乘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当返回舱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穿过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表面的温度会达到上千摄氏度,如图所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热降温措施,整个返回舱将会被烧为灰烬。
飞船返回舱的“防热衣”,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将返回舱内部的温度控制在以下、一是吸热式防热,在返回舱的某些部位采用熔点高、比热容大的金属作为吸热材料,通过这些材料的升温过程来吸收大量的热量;二是辐射式防热,用外表面具有高辐射性能的涂层,将热量辐射散发出去;三是烧蚀式防热,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熔化、汽化、升华或分解带走大量的热量。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火箭使用氢气作为燃料,用氧气作为助燃剂。为使一定质量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小一些,人们采取______的方法使其液化;
(2)航天器外壳要求轻巧、耐高温,所以航天器外壳材料应具有的物理属性是______(填写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密度大、熔点高 B.密度大、熔点低 C.密度小、熔点高 D.密度小、熔点低
(3)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的过程中,采取的防热降温措施之一就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烧蚀防热的。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烧蚀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物态变化过程有______。
18.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成气体,吸收热量,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以上这段话中下方划线的物体的形成,都包含着一种物态变化,请依次写出这些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隆冬季节,寒潮来袭,气温骤降。河面上结了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路边树叶上有一层白霜,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________。
20.如图所示的是冬天松花江畔的自然美景——雾凇,它是水蒸气 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雪、雾、露、冰雹的形成过程中,与雾凇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21.由于今年春季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影响,这些天“回南天气”特别严重,每当“回南天气”到来时,家里的墙壁和地板,课室的玻璃窗、黑板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
(1)关于这些“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
A、它出现在玻璃的内壁 B、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C、“水”的出现是汽化现象 D、“水”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2)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水”是如何形成的:________
(3)物态变化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人工降雨时利用干冰______ (填物态变化)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最终形成降雨;夏天起风时,人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速了皮肤表面汗液的______ (填物态变化).
22.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 霜是由________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__
2. 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
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 和________ .并在短文中找出支持猜想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_______.
3. 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_____.
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18年我国航天事业继续大步向前,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如图甲,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如图乙,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1)火箭发射时,发射架下的水池中水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为水蒸气后再液化形成大量的“白气”.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嫦娥四号探测器分离前,以嫦娥四号探测器为参照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______的.
(2)为了防止航天器在发射后与大气层摩擦过热而烧毁,通常在航天器表面有一层固体烧蚀材料.烧蚀材料在高温、高压气流的冲刷下会发生热解,同时发生熔化、汽化或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可以______(吸收/放出)大量热量,起到保护航天器的作用.
(3)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嫦娥四号探测器分离后,嫦娥四号的太阳翼展开后开始工作,可以将______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嫦娥四号补充“体力”.
(4)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探测器无法与地球直接传输信息(信息的传递可类比于光的传播),“鹊桥”中继星应该位于图乙中______(a/b)位置时,可起到信息中转作用.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___________,在冷冻室里发生___________,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均选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2)制冷物质在冷凝器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通过___________方法实现的,这一过程要___________热。
(3)小明发现家里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为℃)总是结有厚厚的霜,铲掉这些霜后不久又有了,但其他同学家的电冰箱并没有这种现象,他通过网上查询得知需要更换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这些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打开冰箱门,室内温度将会____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25.用线把下列现象与其所属的物态变化的名称连起来
放在衣箱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就消失 汽化
吃冰棒解热 熔化
冬天,嘴里呼出“白气” 凝固
深秋晚间会“下霜” 液化
冬天从室外走进暖和潮湿的房间时,眼镜变得模糊不清 -凝华
出炉后的钢水会变成钢锭 升华
26.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_____,在冷冻室里发生_____,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均选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2)正常使用时,小明发现家里冰箱下部的冷藏室(温度为4℃)里面有水流到外部的接水盘,这些水是内部的_____发生_____形成的。
(3)小明发现家里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为﹣15℃)总是结有厚厚的霜,铲掉这些霜后不久又有了,但其他同学家的电冰箱并没有这种现象,他通过网上查询得知需要更换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请你解释这些霜的形成原因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雨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放热过程,故A错误;
B.露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放热过程,故B错误;
C.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是放热过程,故C正确;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是放热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2.A
【详解】
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冰,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错误;
D.水变成冰,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3.D
【详解】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时从人体吸热,使人温度降低,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遇到热的包子汽化时从手上吸热,使手的温度不至于太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时从周围空气中迅速吸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悬浮在空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壁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发光时温度很高,一部分钨升华为钨蒸气,熄灭时温度下降,钨蒸气遇冷凝华成固态钨,附在灯泡的内壁上,导致玻璃壁变黑,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
A.春天,冰雪消融,是物质从固体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草上的露,是空气中气态的水蒸气变为液态的露,属于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C.秋天,枝头挂满白霜,是空气中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霜,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美丽的雾凇,是空气中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雾凇,属于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详解】
A.干冰变小,是由固态升华为气态,需要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将手上的水烘干,是由液态汽化为气态,需要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冰雪消融,是固态熔化为液态,需要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树枝上的霜,是气态凝华为固态,需要放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C
【详解】
A.露的形成是液化,故A错误;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液化,要放出热量,故B错误;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从气体变为固体,故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雪的形成属于凝华,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7.A
【详解】
A.当人从水中出来时,身体表面有很多水,水蒸发吸热,降低人体温度,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故A正确;
B.夏天吃冰棍可以解热,冰棍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B错误;
C.烧水时被水蒸气烫伤,水蒸气遇冷液化,液化放热,不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
D.食物下面放干冰可以保鲜,干冰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错误。
故选A。
8.D
【详解】
A.保存疫苗的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为5℃,故A错误;
B.冰箱冷冻室中的霜是水蒸气变成固态,即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白雾”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是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用酒精对皮肤消毒,由于酒精蒸发吸热,所以皮肤感觉凉爽,故D正确。
故选D。
9.C
【详解】
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雾是由于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形成的,所以物态变化为液化,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
A.严冬,冰雕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洗澡上岸身上水变少,由于人身上的水蒸气蒸发造成的,蒸发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推动活塞乙醚变多,是气体乙醚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符合题意;
D.碘锤放入热水中碘颗粒变少是碘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详解】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A.雨是水蒸气(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A不正确;
B.雪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B不正确;
C.露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C不正确;
D.霜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地面上的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放热凝华成冰下降,冰在地面上吸收太阳光的热量熔化成水,以此循环,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B
【详解】
A.露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冰的形成是水的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D
【详解】
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工雪”是造雪机喷射出的水雾遇到冷空气,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炎热的夏天,水中比岸上凉爽,是由于水汽化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D
【详解】
金属盘中水滴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①不符合题意;烧杯中的冰变少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③不符合题意;碘锤中的碘颗粒变少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D。
16. 沸点 吸收 热 压缩体积 会 不会
【详解】
(1)[1]煮鸡蛋、玉米棒子等用水,水的沸点低,在温度比较低时就可以熟,而炸油条、麻花等用菜油,是因为油条要熟温度需要比较高,故用沸点比较高的油。
(2)[2]干冰升华时要吸热,因为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需要吸收热量。
(3)[3]热的水蒸气遇到冷水管才会液化成小水珠,故有小水珠的是冷水管。
(4)[4][5][6]石油液化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石油气由气态变为固态;从气态变为液体,是液化,需要放热;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冷空气碰到了热玻璃,无法放热,故无法液化形成小水珠,故不会出现水雾。
17. 压缩体积 C 熔化、汽化、升华
【详解】
(1)[1]使气体液化的方式有两种,降温和压缩体积,为使一定质量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小一些,人们通常采取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
(2)[2]对于航天器来说,外壳要轻巧,即相同体积的材料、质量小,故其密度必须小;同时耐高温,即必须熔点高,不易熔化;因此航天器外壳材料应具有的特性是密度小,熔点高,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3]烧蚀式防热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熔化、汽化、升华或分解带走大量的热量;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烧蚀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升华。
18. 凝华 升华 液化 凝华
【详解】
[1]二氧化碳变成干冰,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
[2]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
[3]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
[4]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
19. 凝固 凝华
【详解】
[1]河面上结了冰,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2]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20. 凝华 雪
【详解】
[1]雾凇是由于地表气温骤然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2]雨、雾、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霜、雪、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所以,与雾凇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雪。
21. B 春季风吹来温暖的带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这些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窗、黑板和地板就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窗、黑板和地板上造成的 升华 汽化
【详解】
(1)“水”是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黑板和地板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会附着在玻璃窗的外侧;故选B;(2)课室内潮湿甚至“出水”,春季的风吹来温暖的带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这些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窗、黑板和地板就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窗、黑板和地板上造成的;(3)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液化或凝华,最终形成降雨;风速会加速汗液的蒸发(汽化),利用蒸发吸热降温.
【点睛】
(1)根据课室的墙壁、黑板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可知它们是液态的小水滴,再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结合南方春季气候的特点作出合理的解释;(2)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22. 水蒸气; 凝华; 空气湿润; 气温在0℃以下; 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 不能,因为没有进行空气干燥和湿润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4)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充分常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方可得出结论.
【详解】
(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
(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故不能验证猜想;
【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设计实验要结合题意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23. 汽化 静止 升华 吸收 太阳能(或光能) b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研究对象和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2)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3)嫦娥四号的太阳翼展开后开始工作,消耗太阳能,产生电能;
(4)发射中继卫星的目的是解决地面与月球背面的通信和测控问题.
【详解】
(1)火箭发射时,发射架下的水池中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嫦娥四号探测器分离前,以嫦娥四号探测器为参照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位置没有改变,说明它是静止的;
(2)航天器表面的特殊材料在熔化、汽化和升华时可以吸收大量热量,从而达到保护航天桥的目的,这是利用了熔化、汽化和升华要吸热的原理;
(3)嫦娥四号的太阳翼展开后开始工作,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4)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探测器无法与地球直接传输信息,故“鹊桥号”中继星位于b位置时,可以同时与地球和月球背面进行信息和数据交换.
24. 液化 汽化 压缩体积 放 凝华 上升
【详解】
(1)[1][2]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液化,放出热量;在冷冻室里发生汽化,吸收热量,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
(2)[3][4]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制冷物质在冷凝器里发生液化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的,液化过程放热。
(3)[5]如若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不严密,外部空气进入冷冻室,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华成霜。
(4)[6]关闭冰箱门时,制冷剂将冰箱内的热量“搬送”到外部,可使室内温度上升。打开冰箱门,内外的总能量不变,不应该影响室内温度,但由于压缩机工作过程中消耗电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所以最终使室内温度有所上升。
25.
【详解】
(1)卫生球是发生了升华现象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2)冰棒熔化时会从周围吸收热量;(3)嘴里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的结果;(4)霜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是凝华现象;(5)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会发生液化现象;(6)钢水变成钢锭是一种凝固现象;(7)地上的水会变干,是水变为水蒸气的一种汽化现象;连线如下:
26. 液化 汽化 水蒸气 液化 见解析
【详解】
(1)[1][2]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制冷剂蒸气压缩而液化;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从冰箱的内部吸收热量,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
(2)[3][4]冷藏室内有水,是进入冰箱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
(3)[5]如果冰箱密封不严,外界空气进入冰箱内部,由于外界空气温度高于冰箱内部的温度,根据热传导定律,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放热,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发生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霜,所以加上密封条外部空气不能进入冰箱,这样就不会有水蒸气凝华形成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