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2 腊八粥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的“自然”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对孩子来说,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
B.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C.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D.死海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人一到海里自然就会漂起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
A.这学期,她订阅了《美文》《读者》《小学生周报》等杂志。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C.不一会儿,大家终于把这道题做出来了。
D.他身材魁梧,仪表威严,然而,他有两个令人遗憾的缺陷。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B.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C.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D.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4.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圈(quān)养 糊(hú)弄 僻免 见微知著
B.挪(nuó)移 畜(xù)养 鞭炮 司空见惯
C.处(chù)境 肿胀(zhōnɡ) 熬粥 语重心常
D.栖(qī)息 送葬(zhànɡ) 书籍 万不得己
5.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结然不同 荆棘藤蔓
B.衣衫褴褛 千里迢迢
C.通宵达旦 弱水而死
二、填空题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 )
(2)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 )
7.课文朗读。
课文共有( )部分,我已经读了( )遍课文,我能把课文读得(选一选):
正确□ 流利□ 有感情□
边读边在课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词,不明白的画上“?”。
从《腊八粥》一文的题目,我知道 。
三、语言表达
8.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1.“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这段话中的“光”的意思是________(A.完了,一点儿不剩 B.露着 C.单,只),省略号表示________(A.语意未尽 B.语言中断,欲言又止 C.引文的省略)。这段话表现了八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生动地写出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修改下面用错的字、词、标点。
1.老师经长对我们说,“你们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健康成长你们的是大有好处的。”
_________________
2.星期天。妈妈爸爸加班,我给他们炒菜坐上可口喷香的饭菜。
________________
3.英语对我很感兴趣。
________________
4.夏天的蝴蝶谷是个令人神往的季节。
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晩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火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化食汤清净了肠胃,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儿晒太阳,说闲话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儿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谁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儿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10.文章围绕着“过年”,记叙了哪些主要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腊八以后,家家户户备办年货;
(4)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6)正月初一拜年贺岁。
11.阅读第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下面的两个过年习俗中任选一个,结合自身的体验,说说它包含着人们怎样的愿望。(不超过80字)
习俗(1)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
习俗(2)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选自《冰心七十年代文选》,有删改)
13.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联在了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题干中的“自然”是“自然界”的意思。A项中的“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C项中的“自然”是“协调、不呆板”的意思;D项中的“自然”是“自然而然,不经人力干预”的意思。
2.D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语病的辨析,仔细分析四个选项进行分析选出没有语病的即可。
在本题中没有语病的是D项。
A项:这句话中毛病在于用词不当,《美文》《读者》是杂志,而《小学生周报》属报纸。
B项:本句话的问题是搭配不当,前半句用了两面词“能否”,但后半句只是一个肯定句,所以搭配不当。
C项:本句话的问题搭配不当,前面说不一会,后面又说终于是不合适的。应该改为不一会儿,大家就把这道题解出来了。
3.D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
在选项A中,句子“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生赋予了人的特征。
在选项B中,句子“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气势。
在选项C中,句子“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4.B
略
5.B
略
6. 允许,许可 罢了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子中加点字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1)准:1.允许,许可:~许。~予。批~。2.依照,依据:~此处理。3.定平直的东西 :水~。~绳。4.法则,可以做为依据的:~则。标~。5.箭靶的中心:~的(dì)。6.正确:~确。~星。瞄~。7.一定,确实:~保。~定。8.鼻子:隆~(高鼻子)。9.和某类事物差不多,如同,类似:~尉。~平原。
本题结合句子语境“太阳落下时才准吃。”可知,“准”是“允许,许可”的意思。
(2)已:1.止,罢了:学不可以~。死而后~。2.表示过去:~经。事~至此。~往。业~。3.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忽不见。4.太,过:不为~甚。5.古同“以”。
本题结合句子语境“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可知,“已”是“罢了”的意思。
7.2 3
正确 流利 有感情
腊 粥 腻 栗 咽 匙 灌 搅 稠 沸腾 浪漫
本课写的是腊八这天的粥。
略
8. C B 想吃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比喻 八儿的肚子 小鼓 八儿吃得特别多 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
略
9. 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你们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你们的健康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星期天,妈妈爸爸加班。我给他们做上可口喷香的饭菜。 我对英语很感兴趣。 蝴蝶谷的夏天是个令人神往的季节。
略
10. 腊月初一吃炒食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 除夕之夜包饺子、守岁
11.“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你却有没够”是因为腊八粥又非常香甜可口。
12.示例:习俗(1):老灶王爷陪伴人们过完了一年,对一家人的表现了如指掌,在灶王爷升天之时,在它的嘴上粘糖是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保一家人平安。即使平常有些磕磕绊绊,有些不和谐的音符也不要到上天说,唯恐受到上天的惩戒。反映人们渴盼平安的美好愿望。
10.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可以沿着时间顺序寻找关键信息。从文中“腊月初一晩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化食汤清净了肠胃,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谁最有福,一年走红运。”“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信息可概括出答案。
11.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注意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从文章中“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知舍不得吃的原因是:因为腊八粥“令人赏心悦目”。从文章“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可知“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的原因是:腊八粥又非常香甜可口。
12.考查对过年习俗相关知识的积累,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进行叙述,注意不能胡思乱想,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叙述,并且要语言流畅。
灶王爷:在传说中,灶王爷是每个家庭的一家之百主,记录着每一家人在一年里的善行恶举。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一天度灶王爷要到天上去给玉皇大帝汇报没一家人的情况,所以在这一天大家都买些糖果一类的食品供奉灶王爷,是希望灶王爷到玉皇大帝前不要说自己的坏话,多给自己美言。到大年问初一的凌晨,守岁的人们又把答灶王爷请回来,希望灶王爷能带给全家福气。因此就有一副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所以,送灶王爷上天专的习俗,既隐含了人们对灶王爷的厚望,更包含了人们对于吉祥如意、幸福生活的祈愿,属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于上苍眷顾的寄托。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13.五代人。母亲、“我”、“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
14.腊八粥。“我”的母亲纪念她的母亲、“我”纪念“我”的母亲、“我”的第三代孩子纪念周总理。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