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选择题
1.这一事件不仅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神话的破灭,也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这一事件”指的是( )
A.《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B.诺曼底登陆 C.莫斯科保卫战 D.斯大林格勒战役
2.当亚洲和欧洲燃起战火时,美国部分民众却是非常乐观的,他们调侃苏联为“斯大林瘙痒症”,认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是“法西斯流感”,将德国在欧洲的攻势看作“纳粹发热病”“闪电战瘟疫”,并认为这些“病毒”不会传染到美国,打破美国人迷梦的是
A.苏联莫斯科保卫战 B.日军偷袭珍珠港
C.德国“闪电战”占领波兰 D.《联合国家宣言》
3.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事件是( )
A.经济危机 B.珍珠港事件
C.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D.德军开始进攻苏联
4.下列事件不属于反法西斯同盟进行政治合作的是
A.召开雅尔塔会议
B.召开开罗会议
C.签署《波茨坦公告》
D.召开慕尼黑会议
5.如下图中“日本干了件什么蠢事”是指( )
A.制造南京大屠杀 B.进攻中途岛
C.对美苏不宣而战 D.偷袭珍珠港
6.为了加速二战的胜利进程,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三国领导人,1945年在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高级会议。关于该会议,叙述正确的是
A.发表《开罗宣言》,规定被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在战后归还中国
B.签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C.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也损害了中国主权
D.决定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7.1941年,希特勒骄傲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疲惫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形。1943年,导致希特勒由“骄傲”到“颓丧”的转折事件是( )
A.珍珠港事件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雅尔塔会议
8.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2月4日-11日,雅尔塔会议协调盟国行动。上述材料的整理,有助于理解( )
A.二战爆发的原因 B.法西斯的疯狂进攻
C.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D.二战的伤亡情况
9.下列史实与影响搭配错误的是
A.莫斯科保卫战——粉碎、战胜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太平洋战场英美盟军接连败退之际鼓舞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C.诺曼底登陆——使德国陷入东西战场的夹击中
D.苏军与美英军队进入德国本土作战——促使欧洲战事结束
10.还在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曾预言: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找到对战胜国报复的手段。下列史实,能够验证这一预言的是( )
A.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C.抵制国际联盟 D.组织三国同盟
11.在1944年,突破了希特勒所吹嘘的“大西洋铁壁”,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苏联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中的战役发生在( )
A.斯大林格勒 B.雅尔塔 C.诺曼底 D.西西里岛
12.下列图片反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其共同主题是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海战 阿拉曼战役
A.二战全面爆发 B.二战出现转折
C.二战达最大规模 D.二战的最终胜利
13.“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不能再扰乱世界和平……我们决定尽快同我们的盟邦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安全!”这段材料与哪一会议有关( )
A.开罗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巴黎和会
14.如下图是一部二战电影的精彩画面,当时这群盟军官兵要执行的命令是( )
A.偷袭珍珠港 B.从敦刻尔克撤退
C.中途岛战役 D.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年代尺,②处应填
A.德军突袭波兰 B.莫斯科保卫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日本签署投降书
二、综合题
16.具备历史学科素养,掌握初步的学科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历史奠定良好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如下图所示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中A和D分别是哪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
【史料实证】
材料二关于反法西斯战争,传统的观点虽然承认官方军队和抵抗运动组织的作用同时存在……但是着重于强调不同力量间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唐尼 格拉克斯坦《二战秘史》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政治、军事两方面各列举一例史实,说明邪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历史解释】
材料三美国的民主实践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美国通过革命和协商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主政体 --总统制,与英国的议会制相比,美国不仅根除了“君主”“王权”的存在土壤,开启了国家元首的选举模式,而且还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孙瑛辉《论民主的多样性及其科学依据》
(3)材料三中的“革命”具体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美国的民主实践“新”在何处?
【唯物史观】
材料四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 --历史已跨进新的时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
(4)根据材料四,辩证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家国情怀】
材料五如下图所示
(5)材料五中三位人物具有哪些共同的品质?请你给这组图片命名一个主题名称。
17.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A”;违背了上述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C”
(1)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是迫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决定性因素。
(2)日本天皇在《停战诏书》中表示接受美英中苏四国联合公告。
(3)《日本天皇停战诏书》中存在着天皇对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辩解的一面。
(4)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时日本在军事上还有一定的优势。
(5)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有利于避免人类文明蒙受更大的损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 1941年6月,德国集结了大军、坦克和飞机,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仅几个月时间,德军便占领了大片苏联领土。10月,德军逼近莫斯科。但是,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C项正确;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排除A项;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B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B
【详解】
根据材料“……美国部分民众……认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是‘法西斯流感’……并认为这些‘病毒’不会传染到美国……”及所学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打破了美国人的迷梦,B项正确;苏联莫斯科保卫战属于苏德战场,排除A项;1939年9月,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属于欧洲战场,排除C项;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C项正确;经济危机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排除A项;珍珠港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排除B项;德军开始进攻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慕尼黑会议是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德国觊觎捷克很久,1938年,德国武装入侵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国、法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捷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以缓和与德国的矛盾,维护自身安全。为达此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与希特勒会谈后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法国总理达拉第则与英国保持一致,慕尼黑会议是绥靖政策的顶峰。此事件不属于反法西斯同盟进行政治合作的事件,D选项符合题意;雅尔塔会议是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1945年2月在雅尔塔举行的一次二战期间的首脑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在二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A选项不符合题意;开罗会议,1943年11月,由中国、英国、美国三国首脑蒋介石、丘吉尔、罗斯福出席,在埃及开罗召开,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制定盟军合作反攻缅甸的战略及援华方案,会后公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归还一切侵占的土地,塑造战后东亚的新局势。开罗会议确立中国成为世界四强的地位,达成中、英、美三国联手反攻日本的目的。B选项不符合题意;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波茨坦公告》发表于1945年7月26日,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往美国牛仔屁股上捅一刀”,“日本干了件什么蠢事”是指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D项正确;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与日本之间发生的事件,排除A项;进攻中途岛是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后,美国对日本进行的海战,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苏联的作战,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败局已定时,为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建立联合国。雅尔塔会议协调了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实际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推动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也损害了中国主权,C项正确;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规定被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在战后归还中国,排除A项;波茨坦会议签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排除B项;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实践了德黑兰会议决议,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故1943年,导致希特勒由“骄傲”到“颓丧”的转折事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B项正确;珍珠港事件发生在1941年,排除A项;诺曼底登陆发生在1944年,排除C项;雅尔塔会议发生在194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1945年2月4日-11日,雅尔塔会议协调盟国行动,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这些材料的整理,有助于理解反法西斯战争胜利。C项正确;二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法西斯的疯狂进攻”,排除B项;材料没能体现“二战的伤亡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按照预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兵分三路进攻苏联。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苏联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莫斯科包围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林彪的指挥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A项莫斯科保卫战——粉碎、战胜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搭配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搭配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二战的重大战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B
【详解】
依据题干“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可知,这反映了德国不满意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会找机会发动战争报复战胜国。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对德的《凡尔赛条约》,严重处罚了德国,限制了德国军事。导致德国人民的不满。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希特勒利用德国人民痛恨《凡尔赛条约》,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和种族狂热,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外侵略扩张,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B项能够验证题干这一预言,符合题意,B项正确;由此可知,能够验证这一预言的是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经过长期周密准备,美英盟军从英国出发,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盟国武装力量开始从东西南三面围攻德国,突破了希特勒所吹嘘的“大西洋铁壁”,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苏联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中,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粉碎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决战阶段。C项正确;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排除A项;1945年,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雅尔塔召开雅尔塔会议,排除B项;西西里岛在意大利,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转折点;中途岛战役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打败了日本;阿拉曼战役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由此可知,题干图片的战役都属于二战的胜利战役,D符合题意;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A不符合题意;B说法片面,不符合题意;珍珠港事件使二战达最大规模,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C
【详解】
1945年2月美苏英召开雅尔塔会议,主要是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主要内容:有①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②战后德国有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③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④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并决定成立联合国,与“我们决定尽快同我们的盟邦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相符,C项正确;《开罗宣言》主要是针对日本法西斯的问题签署的协议,排除A项;慕尼黑会议是在二战前,巴黎和会是一战后,排除BD项。故选C项。
【点睛】
14.D
【详解】
据题干图片内容“六月六日登陆日”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部二战电影的精彩画面,当时这群盟军官兵要执行的命令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向德军发动猛烈进攻,开辟了欧洲苏德战场外的第二战场,使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加速法西斯德国的战败。D项正确;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国基地珍珠港,排除A项;敦刻尔克撤退是5月,排除B项;中途岛战役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
读图可知,这一年代尺展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场爆发,C项正确;德军突袭波兰标志二战全面爆发,排除A项;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6.(1)哥伦布、麦哲伦。
(2)政治上:《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召开雅尔塔会议、召开开罗会议、召开波茨坦会议等;军事上:诺曼底登陆、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等(要求政治、军事方面各答出一例)
(3)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新:废除了君主、王权;实行总统制;国家元首选举产生;实行三权分立。(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要求从正反两方面各答出一点)
(5)不畏强权、英勇善战、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符合题意也可);民族英雄(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
(1)
根据所学可知,A是横渡大西洋,率先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船队的航线,D是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最后回到欧洲的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线路线。
(2)
根据所学可知,政治上,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之后反法西斯国家协调一致,召开雅尔塔会议、开罗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军事上相互配合,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等
(3)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美国通过革命和协商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主政体——总统制”其中的革命指的是反抗以英国殖民统治的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的议会制相比,美国不仅根除了“君主”“王权”的存在土壤,开启了国家元首的选举模式,而且还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说明美国的民主实践与英国相比,新在实行总统制,国家元首选举产生,实行三权分立。
(4)
根据材料可知,“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说明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建立了现代工厂制度;“历史已跨进新的时代”指的是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指的是个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5)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人物华盛顿、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均是反抗殖民统治的领导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不畏强权、英勇善战、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他们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也是民族英雄,所以这组图片的主题名称可以是民族英雄或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等。
17.(1)C
(2)A
(3)A
(4)B
(5)A
(1)
材料内容是《日本天皇停战诏书》,在诏书中不会出现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是迫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决定性因素。本题答案为C。
(2)
根据材料“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可知日本天皇在《停战诏书》中表示接受美英中苏四国联合公告。本题答案为A。
(3)
根据材料“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可知《日本天皇停战诏书》中存在着天皇对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辩解的一面,本题答案为A。
(4)
根据材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可知日本当时已经没有优势了。故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时日本在军事上还有一定的优势与材料信息相违背,答案为B。
(5)
根据材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可知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有利于避免人类文明蒙受更大的损失,本题答案为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