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14:5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6课 冷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表中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萨拉热窝事件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B 日本偷袭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C 马歇尔计划 标志着冷战开始
D 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 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A.A B.B C.C D.D
2.1948—1949年,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时,都会给孩子空投糖果,被称为“巧克力叔叔”。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德国分裂
C.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1945年5月某晚,莫斯科烟花盛放,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美国在新的“战争”中采取的经济行动是
A.建立北约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建立经互会 D.实行杜鲁门主义
4.英国人约翰·M·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令人耳目一新。能够支持这个观点的主要史实是( )
A.“冷战”期间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的复兴 B.“冷战”期间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C.“冷战”期间联合国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大 D.“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5.“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成立/“北约”与“华约”/德国的分裂与柏林墙的修建。这些史实反映了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
A.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B.交流与合作是总体趋势
C.复兴与联合是首要任务 D.冷战与对抗是鲜明特征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7.《美苏国防开支数据图》可用于说明( )
A.二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实力交替上升 B.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
C.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国进行军备竞赛 D.冷战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8.网文《简约世界现代史》中有这样一段话,丘吉尔说:“铁幕盖地虎。”杜鲁门说“美国镇河妖”;马歇尔说:防共用钱砸叶利钦说:散了吧,散了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1946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B.1947年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揭开了“冷战”序幕
C.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推动经济,稳定资本主义阵营
D.1991年,“独联体”成立,苏联完全解体
9.下面漫画主要反映了( )
A.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C.美苏冷战的危害 D.欧盟成立的意义
10.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截图最符合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11.“这一建议的实质是从总体上控制欧洲,让整个欧洲、至少是西欧都听它的话。有研究者说,这是美国想利用西欧来同苏联相抗衡,但倒不如说是美国企图从经济上渗透欧洲,从而真正取得西方的霸主地位。”“这一建议”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成立“北约” D.成立欧洲联盟
12.2021年6月14日,北约峰会发表公报,称中国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以及与北约安全相关的领域构成“系统性挑战”,这在北约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公报还公然诬蔑中国奉行“胁迫性政策”,声称中国在迅速扩大核武器,并无端指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不透明”。由此可知,北约
A.成为美国霸权政策的工具 B.没有摆脱冷战思维的桎梏
C.是维护现今国际秩序的中坚力量 D.实现了完全的“战略自主”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世界主要大国却屡屡坐失良机,最终自食其果。
材料二: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材料三: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政体,削弱着国际和平的基础……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我们的支持。
——1947年3月杜鲁门国会咨文
(1)根据材料一,列举“主要大国自食其果”的表现。
(2)请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史实,证明材料二的论断。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极权政体”指的是什么?杜鲁门要实施什么政策?美国常常以什么为幌子干涉他国内政?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垮台后,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分歧越来越大”的原因,说明“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材料二:美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获得了大量战争福利。在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按照自己的意志重建世界经济。但是随着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美国开始重新界定其全球责任,美国的责任变为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美国的“全球责任”定位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5.历史经验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为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材料一:1921年10月28日,(苏俄)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在克里姆林宫正式签署23岁的阿曼德·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
——摘自《大国崛起》
材料二:1928-1940年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摘编自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材料三: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材料一中“阿曼德·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该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表格,与农业相比写出1928-1940年苏联工业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时期苏联发展工业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末促使美国创新的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写出美国在创新过程中“拯救市场”的方法。
(4)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几十年的苦果”使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探究,你认为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被成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渗入,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而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所以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是C,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对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抗议。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当时,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英通过空运向西柏林供应物资。这次“柏林危机”也导致了德国的分裂,所以与题意描述的情况相关的历史背景是德国分裂,故选B;综上所述可知,ACD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3.B
【详解】
根据材料“……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并结合所学可知,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所说的战争指的是后来的冷战。美国在新的“战争”即冷战中采取的经济行动是推行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上援助西欧为目的来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措施,B项正确;建立北约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排除A项;建立经互会是苏联针对马歇尔计划采取的反击措施,排除C项;杜鲁门主义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
冷战时期,由于双方势均力敌,美苏都拥有足以摧毁地球的核武器,因此双方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维持了恐怖的核平衡,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B项正确;“冷战”期间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的复兴没有体现“长时期的和平”,排除A项;“冷战”期间联合国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大没有体现“长时期的和平”,排除C项;“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与“长时期的和平”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D
【详解】
依据题干马歇尔计划、北约的建立是美苏冷战的经济和军事上的表现,“经互会”的成立、华约的成立是苏联针对美国冷战措施采取的针对性的措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建立是美苏冷战矛盾激化的产物。题干反映的是美苏冷战和对抗的产物,D正确;材料中的事件体现了美苏对抗,它们是不和谐因素,阻碍了双方的交流,不能够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复兴,ABC排除;故选D。
6.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D项正确;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出冷战的信号,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美苏国防开支数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70年,美苏两国的军费开支增长迅速,这反映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国进行军备竞赛,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国防开支不能得出经济实力的交替上升,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对西欧的经济援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多极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
1946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B项错误,符合题意;1946丘吉尔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经济上表现,主要是帮助欧洲复兴推动经济,稳定资本主义阵营,排除C项;1991年,“独联体”成立,苏联完全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依据题干漫画上文字信息“让西欧重新强做起来”,再加上图上有美元和苏联的标识,由此得出与马歇尔计划有关,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为了帮助西欧渡过战后的经济难关、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扶持并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美国对西欧实行马歇尔计划,进行经济援助,据此可知,该漫画主要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目的,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发生在二战之前,与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发展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题干的重点不是说明美苏冷战的危害,而是说明马歇尔计划有援助西欧、帮助西欧渡过经济困难的目的,排除C项;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马歇尔计划实施的20世纪40年代不符,而且此时苏联已经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C项正确;A图是一战前夕的欧洲形势图,排除A项;B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排除B项;D图是苏联解体后的欧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
根据“实质是从总体上控制欧洲”“美国企图从经济上渗透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因此,“这一建议”是马歇尔计划,B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兴起,排除A项;成立“北约”是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排除C项;欧洲联盟是经济区域一体化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B
【详解】
根据材料“称中国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以及与北约安全相关的领域构成‘系统性挑战’”“公报还公然诬蔑中国奉行‘胁迫性政策’,声称中国在迅速扩大核武器,并无端指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不透明’”可知北约无端指责中国的存在影响其安全,无中生有对中国的污蔑,无端指责中国军事现代化。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开始的冷战政策的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策,虽然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冷战思维,使北约仍然不放过进入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所以从材料中对中国的无端指责是北约没有摆脱冷战思维的桎梏,B项正确;A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C项。故选B项。
13.(1)自食其果:①法国首先遭到德国入侵,法国溃败投降;②英法军队被逼敦刻尔克撤退;③英国遭到德军空袭;④德国突袭苏联;⑤美太平洋舰队受日本重创。
(2)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苏联;冷战政策;维护世界和平,维护美国安全。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世界主要大国却屡屡坐失良机,最终自食其果”可知,自食其果的史实有,法国首先遭到德国入侵,法国溃败投降,英法军队被逼敦刻尔克撤退,英国遭到德军空袭,德国突袭苏联,美太平洋舰队受日本重创。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可知,1942年,资本主义的英美和社会主义的苏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体现了这一点。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政体,削弱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可知,“极权政体”指的是苏联,杜鲁门要实施冷战政策;美国常常以维护世界和平、维护美国安全为幌子干涉他国内政。
14.(1)国家战略的对立(国家利益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由于战后美苏的冷战对峙,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在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的政策。
(2)由按照自己的意志重建世界经济到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苏联的唯一抗衡,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1)
根据“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得出战后美苏的冷战对峙,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在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的政策;根据所学可知,美、英、法三国与苏联产生分歧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
变化:根据“按照自己的意志重建世界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概括得出由按照自己的意志重建世界经济到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原因:结合所学二战后的世界形式,可从冷战的兴起,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15.(1)新经济政策 促进了经济发展
(2)苏联工业发展迅速 两个五年计划(或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3)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国家干预经济
(4)苏联解体 国家发展要注重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经济发展应遵循客观规律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921年、一名外国商人能在苏联从事生产经营”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政策促进了苏俄的经济发展。
(2)根据表格内的数据可以看出,此时苏联工业发展迅速。此时苏联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是20年代末促使美国创新的事件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根据“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可知是国家干预经济。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几十年的苦果”使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使苏联解体。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国家发展要注重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经济发展应遵循客观规律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