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敏,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此人受到如此尊重,主要因为他主张
A.实施推恩令 B.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C.抑制豪强势力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统一思想,归本儒家,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利益。”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郡县制
3.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行推恩令 B.设刺史 C.创科举 D.立郡县
4.汉武帝下令:“禁止所有的郡国(地方)铸造货币,专门命令上林苑三官(中央管理货币铸造的机构)铸造。”材料反映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推行尊崇儒术政策 C.实施盐铁官营政策 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5.汉武帝在位时期,坚持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政策。这三项政策共同影响是( )
A.开创“文景之治”局面 B.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C.确立了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D.确立了郡县制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
6.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它既便于屋顶排水,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样式。下图是西汉“亿年无疆”瓦当(“亿年无疆”为祝福语)。该瓦当可用于()
A.证实小篆字体出现于西汉 B.研究西汉历史和艺术发展
C.说明西汉处于制陶业高峰 D.展示西汉社会的盛世全貌
7.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
A.消除了对农民的剥削 B.彻底的废除了私有制
C.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D.沉重打击了宦官专权
8.西汉初,贾谊曾主张“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古同“无”,没有)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 )
A.“推恩令” B.刺史制度 C.郡县制 D.世袭制
9.考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从如图所示两枚钱币的考证中我们能够获取的正确史实是
A.中国古代商人善于经商 B.青铜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C.秦汉时期商业快速发展 D.统治者在经济上加强控制
10.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置铁官,把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实行冶铁官营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鼓励铁器私售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11.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那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一政策的实施
A.在经济上巩固了大一统工朝 B.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C.使农民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 D.使得民间能参与铁器买卖
12.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对匈奴主要采取主动进攻。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高祖、文帝、景帝软弱无能 B.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 D.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落
13.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其实他们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请回答他们的实质是 ( )
A.都是为了促进民族的融合 B.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
C.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D.都是为了增强军队的实力
14.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关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货币统一为五铢钱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D.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
15.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汉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汉武帝态度强硬
C.汉武帝时有名将卫青、霍去病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二、综合题
16.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主流思想也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为发生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材料一中“变法之令”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西汉建立之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2)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养生息”,使西汉前期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
材料三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3)材料三反映出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该主张的提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如何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17.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曾经是我国古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它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儒家学派始创于什么时期?
(2)有人说:我国古代,儒学也曾惨遭蹂躏。请你举出相关史实。
(3)提出让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建议的人是谁?他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4)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论,在今天是否仍具有生命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对董仲舒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D项正确;“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后被汉武帝采纳,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排除B项;抑制豪强势力是东汉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统一思想,归本儒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B项符合题意;焚书坑儒与秦始皇相关,排除A项;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排除C项;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
根据材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小。A项正确;汉武帝设刺史是要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排除B项;隋朝创科举,排除C项;秦朝立郡县,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
根据题干“禁止所有的郡国(地方)铸造货币,专门命令上林苑三官(中央管理货币铸造的机构)铸造。”结合所学知识,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颁布“推恩令” 、推行尊崇儒术政策、 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5.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盐铁专卖”抑制地方豪强地主,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因此三项政策共同影响是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B项正确;汉文帝合汉景帝在位时期,开创“文景之治”局面,排除A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秦始皇时期确立了郡县制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汉代的瓦当不但有文字还有花纹装饰,文字有的标识祝福语,有的表示国家统一、兴盛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用来研究西汉历史和艺术发展,B项正确;小篆出现在秦朝,排除A项;单从瓦当不能说明西汉处于制陶业高峰,排除C项;同样,也无法从单一的瓦当来展示西汉社会的盛世全貌,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C项正确;AB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排除。东汉时期出现了宦官专权,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知,这就是分裂诸侯国建立更多、更小的诸侯国,也就是“推恩令”,A项正确;刺史制度是为了监察地方, 郡县制比封制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世袭制以血缘为依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9.D
【详解】
根据材料两张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张图片均反映铸币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汉武帝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二者均是为了加强对国家经济的管理和控制,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秦汉商业发展情况,排除A项;青铜业鼎盛时期是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出秦汉时期商业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
据题干“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置铁官,把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反映了汉朝实行冶铁官营,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铁官代行地方政务的信息,排除B项;鼓励铁器私售,与题干材料相悖,排除C项;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汉代盐铁官营的政策,这有利于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这一政策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没有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控制,排除B项;这一措施加强官府对铁器的垄断,反而可能加重了农民负担,没有使农民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盐铁官营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2.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社会经济需要恢复,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对匈奴和亲,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匈奴主要采取主动进攻,B项正确,排除A项; “和亲”政策有一定作用, 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仍很强盛,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根据材料“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质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B项正确;材料政策与促进民族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思想控制,与增强军队的实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的措施有: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制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A项符合题意;“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都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5.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经过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力不断增强,汉武帝时在经济上也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所以才能开始大举反击匈奴,A项正确;汉武帝态度强硬也是建立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卫青、霍去病是打败匈奴的有利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商鞅变法 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民失作业,而大饥馑(或汉初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文景之治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详解】
(1)根据“卫鞅”“孝公”“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变法之令”指的是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是民失作业,而大饥馑(或汉初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局面。
(3)根据材料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知,材料三反映出董仲舒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17.(1)春秋时期;
(2)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任举一例符合史实并加以简要说明均可得分,例如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等,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极作用。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教育上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等。
(2)依据所学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使得儒学也惨遭蹂躏。
(3)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它各家的学说均受到排斥。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依据所学可知,孔子在治国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等,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积极作用。孔子的“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的方法今天也还有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