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佳明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唐朝中外交流 高僧:玄奘、鉴真 方式:对内引进、对外输出 作用:________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②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唐朝科举制的创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太平广记》中提到,商人窦义在长安西市中“造(邸)店二十余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另外,长安西市还有“波斯邸店”。《长安志》中提到:“(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约合七万家商铺)” 。由此可见( )
A.长安是国际性商业大都市
B.唐朝始终厉行市坊分开制度
C.两市货物比东市有竞争
D.唐朝出现富可敌国的大商人
3.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4.“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阿倍仲麻吕来唐朝
5.唐朝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 C.求取佛经教义 D.增进两国友谊
6.下图是唐墓壁画中《客使图》,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据此可知,唐朝时( )
A.绘画水平提升 B.设立外交机构 C.中外交流频繁 D.科技发展迅速
7.文献记载,唐都都城里的西市有胡商开设的店铺、酒馆;考古工作者在唐朝墓葬出图率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佣,还发现了东罗马金币。上述材料,说明了唐朝
A.手工业水平高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交流频繁 D.农业技术发达
8.根据玄奘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所成的书是( )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论语》 D.《伤寒杂病论》
9.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样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你最好查阅我国古代哪部典籍?( )
A.《日本书纪》 B.《大唐西域记》 C.《金刚经》 D.《马可·波罗行纪》
10.学习历史应该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下图所示时间轴中①处对应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11.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座城市:“朱雀门大街纵贯南北,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半。东西两部各有周遭六百步的大商市,称东市和西市。全城的居住区共建-百零六坊,各坊间形成东西大街十四条,南北大街十一条。”这座城市是
A.唐都城长安 B.北宋都城开封 C.元都城大都 D.明都城北京
12.唐朝时候,日本派使节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B.求取印度佛教教义 C.加强两国之间友谊 D.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二、综合题
13.依据所学知识探究唐朝对外交往相关问题:
材料:
(1)图片反映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隋唐时期我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中的人物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正在顺利推进,你能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得到哪些借鉴和启发?
14.为了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公元717年,日本青年阿倍仲麻吕参加了第八批遣唐使团,经过艰险的旅程,终于到达他仰慕已久的大唐。大唐的繁荣昌盛令阿倍目不暇接,大开眼界。
【古都长安的见闻】
阿倍仲麻吕一行徜徉在长安城宽阔的朱雀大街上。长安城恢宏的气势,繁华的街道让阿倍深感震撼,如在梦中。他和好友在当地人的推荐下来到长安城最繁华的商业区观光,在这儿他们见到了一种蜀地出产的纹饰精美,色彩艳丽的丝织品,还看到了精美的瓷器,有的类雪似银,有的如冰如玉,令人叹为观止。
(1)阿倍仲麻吕看到的丝织品有何称谓?请指出那些精美瓷器的名称?
【欣欣向荣的农村】
紧张学习闲暇之余,阿倍仲麻吕(已改汉名晁衡)和友人到郊外农村踏青,看到了一种很精巧的农具(如下图),不由好奇地跟当地农民打听起它的用途来。
(2)请写出这种农具的名称,并指出它的主要用途。
【促成中国佛法东传】
对于中国的佛教文化,晁衡欣慕不已。753年(天宝十二年),他回国之时,支持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前往扬州邀请一位已经双目失明的高僧前往日本传法。虽然之前五次东渡未成,这位年近七旬的高僧还是义无反顾,终于于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令日本朝野感念不已。
(3)这位高僧是谁?今天我们如何评价他的贡献?
15.看图识史
唐都长安是盛唐时代的典型象征,体现了唐朝的城市设计和建造水平,突显了盛唐实力。诗画中的城市生活,反映了唐人的审美取向,折射出开放、恢弘、兼容并蓄的盛唐风貌。
百千家似国棋局,十二街如种菜哇。 ——(唐)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唐)李白《少年行》 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 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 ——(唐)王贞白《长安道》
(1)从城市布局来看,长安城具有哪些特点
(2)想一想:长安城从哪些方面星现了盛唐气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求取真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著名事迹,二者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①②符合题意;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与卡片信息不符,③不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邸店指的是古代兼具货栈、商店、客舍性质的处所,材料中长安城内邸店、商铺众多,还有专供外国商人的邸店,这从侧面说明当时的长安城是外商云集的国际性商业大都会,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长安城的繁荣,没有体现唐朝的市坊制度执行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西市与东市的竞争力进行比较,排除C项;材料中商人窦义拥有邸店二十余间,尚未达到“富可敌国”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
“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反映的是隋唐时期史实。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强盛,交通四通八达,中外经济交往频繁,故隋唐时期的主题是繁荣开放,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时期,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时期是我国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
依据题干“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环海都开友谊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排除A项;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排除B项;阿倍仲麻吕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来华,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B项正确;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求取佛经教义,不符合史实,排除AC项;增进两国友谊,不是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
根据材料“……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可知,材料体现了唐朝中外交流频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绘画水平提升、设立外交机构、科技发展迅速,排除A、B、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市有胡商开设的店铺……唐朝墓葬出图率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佣,还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可知,材料说明唐朝时期,中外往来密切,交流频繁,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手工业水平高、商业经济繁荣、农业技术发达,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8.B
【详解】
《大唐西域记》是根据玄奘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所成的书,B项正确;《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作品,《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排除A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曾经过我国新疆地区,最终叨叨印度,求取佛经,回国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见闻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因此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最好查阅《大唐西域记》,B项正确;《日本书纪》是日本流传至今最早的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马可·波罗行纪》是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隋唐两朝,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国力强盛,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项正确;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是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1.A
【详解】
唐都城长安,朱雀门大街纵贯南北,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半,城内设有东市和西市,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点睛】
1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日交流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求取印度佛教教义指的是玄奘西行印度,排除B项;加强两国之间友谊是产生的影响,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3.(1)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2)日本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方面保留唐朝某些风尚。
(3)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4)启迪:①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②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③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
根据所学知识,图片人物是鉴真、玄奘。鉴真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鉴真东渡。玄奘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玄奘西游。
(2)
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时期我国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有:日本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方面保留唐朝某些风尚。
(3)
根据所学知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玄奘历尽艰辛到达天竺。故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
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等。
14.(1)蜀锦。刑窑白瓷、越窑青瓷
(2)筒车 灌溉农田
(3)鉴真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可知:唐朝的丝织业发达,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业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刑窑的白瓷类雪类银。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可知:唐朝的筒车,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可知:鉴真,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点睛】
掌握鉴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
15.(1)规划有序,布局合理,建筑艺术高超。
(2)建筑艺术高超;中外交往频繁;民族交融程度高;商业发达。
(1)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长安城具有的特点有,规划有序,布局合理,建筑艺术高超。
(2)
根据所学和材料长安图片可知,这体现的是,建筑艺术高超;根据所学和材料“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可知,这体现的是,中外交往频繁;根据所学和材料胡人骑马图片可知,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程度高;根据所学和材料“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可知,这体现的是,商业发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