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15:0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下列搭配中,错误的是
A.赵匡胤一一陈桥驿兵变 B.石守信一一杯酒释兵权
C.宋真宗一一“澶渊之盟” D.辽太祖一一燕云十六州
2.10纪初,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完成了统一并建立政权,为契丹各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首领是(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构
3.“宋代文人对于‘澶渊之盟’的反对声并不仅仅来自天朝威望受损所带来的文人心理上的屈辱感,事实上宋人也意识到了‘澶渊之盟’所表现出的苟安买和的心态将在今后的宋朝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北宋文人认为“澶渊之盟”是屈辱的和约 ②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给西夏岁币
③“澶渊之盟”体现了宋朝统治者的贪图苟安 ④“澶渊之盟”是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图是宁夏银川的著名旅游景点西夏王陵,被称为东方金字塔,这个王陵主人所属的民族是
A.蒙古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契丹族
5.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契丹文字 西夏文字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B.礼乐文明的确立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 D.民族文化的交融
6.“宋代甚至不能收复被契丹族辽王朝所占的十六州,在1005年还同意向辽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材料反映的是
A.陈桥兵变 B.澶渊之盟 C.郾城大战 D.宋金和议
7.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露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设场多处,与宋朝互市。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加剧了辽与中原的冲突 B.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C.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 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8.下列关于少数民族与建立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民族 契丹 党项 女真 蒙古
政权 辽 金 元 西夏
A.A B.B C.C D.D
9.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以上京临潢府为都城建立的政权是
A.西夏 B.辽 C.金 D.元
10.“澶渊之盟”的签约双方是:( )
A.辽与北宋 B.西夏与北宋 C.金与北宋 D.金与南宋
11.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逐步兼并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许多部落。这有利于
A.鲜卑族的汉化 B.契丹国的建立 C.党项族的统一 D.女真族的崛起
12.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下列哪一项不是其共同点
A.宋朝都要交岁币 B.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二、综合题
13.唐、宋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政府与哪个少数民族的交往?写出唐政府与这个民族和亲的史实。除和亲外,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还有哪些表现?
(2)阅读材料二,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你对这一事件有何看法?
(4)综上所述,归纳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真宗亲征前线,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没有取胜的希望,建议议和。宋真宗贪图苟安,答应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二: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修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1)材料一中力劝皇帝亲征的是谁?“前线”是指什么地方?
(2)材料二说明宋辽之间形成了什么局面?该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3)结合所学的知识,材料一中“议和”对北宋人民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你该如何评价此次“议和”事件?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
——《旧唐书》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事件?对此你有何看法?(答出一点即可。)
(2)根据两则材料,归纳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辽太宗时,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D项符合题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宋太祖与石守信等大将喝酒时,收回了兵权、宋真宗时,辽与宋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均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2.A
【详解】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完成了统一,并且建立了辽政权,A项正确;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排除B项;1038年党项族的元昊建立西夏,排除C项;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
根据材料“宋代文人对于‘澶渊之盟’的反对声并不仅仅来自天朝威望受损所带来的文人心理上的屈辱感……”,可知,北宋文人认为“澶渊之盟”是屈辱的和约,所以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事实上宋人也意识到了‘澶渊之盟’所表现出的苟安买和的心态将在今后的宋朝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苟安买和的心态使宋朝统治者在后来与西夏的关系中,也以给西夏岁币的方式解决,所以②、③均符合题意;①②③均符合题意,A项正确;“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1127年,金灭北宋,所以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
依据题干“西夏王陵”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38年,党项族人元昊建立西夏,所以西夏王陵属于党项族,B项正确;蒙古族建立元朝,排序A项;女真族建立金,排除C项;契丹族建立辽,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和西夏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与北宋的交往中,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它们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材料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无关,且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乐文明,且礼乐文明确立于西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辽、西夏时期的历史,无法反映“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 威胁都城开封, 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故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B。
7.C
【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澶渊之盟后,宋朝和辽国在边境上开设互市,目的是通过榷场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南北经济联系,实际上澶渊之盟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C项正确;互市设立带来了和平,排除A项;澶渊之盟是宋朝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盟约,不能说是实力均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隔阂的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0世纪初期,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后来改国号为辽,A项正确;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金政权是女真族建立的,排除B项;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元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排除C项;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B项正确;元昊建立西夏,排除A项;阿骨打建立金,排除C项;忽必烈建立元,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A项正确;西夏与北宋订立的盟约是宋夏和议,排除B项;金与北宋订立的盟约是海上之盟,排除C项;金与南宋订立的盟约是绍兴和议,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 一带,11世纪,完颜部落的首领阿骨打逐步兼并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许多部落,进一步完成了女真族各部的统一,力量不断增强,促进了女真族的崛起,D项正确;鲜卑族的汉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A项; 916年,阿保机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正式建立了契丹国,排除B项;公元1038年10月11日,党项族的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依据题干“不是共同点”,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为首的抗金将领取得对金军胜利后,宋金达成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即南北对峙局面形成。B符合题意;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后,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宋朝给辽、西夏岁币;此后很长时间,宋辽、宋夏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ACD排除;故选B。
13.(1)吐蕃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或(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任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朝廷重要官职;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等(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2)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或者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对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3)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但岁币加重了北宋百姓的负担(从两个方面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民族间有和有战,但政治,经济,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和平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详解】
(1)根据图片信息“唐太宗接见各族求婚使者”,可知图片主要反映了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民族交往。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期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除此以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还会采取册封、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等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快民族融合,对于民间而言,民族通婚、商业贸易往来和民族杂居都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2)根据材料“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实行平等的立场,将汉族与少数民族同等看待,同时积极笼络少数民族上层首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3)根据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可知材料所指的历史事件是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达数十年的相对和平,对于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重大作用。但是宋辽之间的和平是建立在宋朝妥协的基础上,宋朝需要为辽提供大量的岁币和岁绢,从而加剧了北宋的财政负担,也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和平。
(4)从唐朝到宋朝可以发现,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既存在战争,也存在和平,但是整体上在开明的民族政策基础上,以和为主。相对稳定的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14.(1)人物:寇准;前线:澶州(今河南濮阳)。
(2)局面:辽宋之间形成了相互安居乐业、互不发生战争的和平的局面;事件:澶渊之盟。
(3)影响:议和促进了宋辽百姓安居乐业,使得边境和平,推动了生产和经济发展;
评价: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详解】
(1)人物及前线:1004年,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反对南迁,真宗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后,军心渐渐稳定,后射杀辽军先锋挞览,于是订立了“澶渊之盟”;所以前线即为澶州(今河南濮阳)。
(2)局面:根据材料信息“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修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辽宋之间形成了相互安居乐业、互不发生战争的和平的局面;
事件: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即澶渊之盟;这一事件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3)影响:根据史实记载,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所以议和促进了宋辽百姓安居乐业,使得边境和平,推动了生产和经济发展;
评价: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15.(1)澶渊之盟 对于北宋加重人民负担;或者使辽宋边境出现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答1点即可)
(2)有战有和;和平是主流
【详解】
(1)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事件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达到黄河岸边的澶渊城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和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这个盟约消极影响: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积极影响:使宋辽边境出现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为民族间有战有和,但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和平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