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15:0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确立与强化示意图。其中相关措施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2.如图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建立的是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3.下表是秦朝到明朝中央机构丞相(宰相)一职发展演化表:
上述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本质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皇帝和丞相斗争激烈 D.六部地位不断提高
4.“(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废除丞相制度 B.采用八股取士
C.大规模实行文字狱 D.设立厂卫机构
5.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明朝,想要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你应该复习的内容是( )
A.“四书”“五经” B.《资治通鉴》 C.《史记》 D.《梦溪笔谈》
6.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成祖迁都北京。请你从以下对他一生中的四个剪影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A.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八股文
B.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7.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朱元璋自己也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A.废除丞相制度 B.大兴文字狱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
8.“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隋文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推动教育发展
B.唐太宗创立殿试制度,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C.明朝推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D.1898年百日维新废除了科举制
9.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10.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11.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 )
A.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 B.丞相逐步位高权重 C.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 D.皇权专制步步强化
1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欺朕。’”《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监视大臣 D.饮酒之风盛行
13.如果你是明朝初年的地方官员,有事要去京城奏事,应去
A.成都 B.应天 C.长安 D.洛阳
14.明朝初年,如果地方官员有事要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该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15.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成祖迁都北京。请你从以下对他一生中的四个剪影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A.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八股文
B.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二、综合题
16.整顿吏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摘自班固《汉书》卷十九《九官公卿表》
材料二 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627—649),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材料三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材料四 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时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官职名称。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守臣”由什么人来担任?宋太祖设置“通判”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其考试内容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为主,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占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八股文虽然能在写作方面锻炼士人,使他们能写出一些流传于后世的高质量文章,但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导致了官员素质的普遍偏低。这是明清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指出与宋元相比明清科举考试中最大的不同之处。
(2)你是否同意八股取士“是明清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明朝废除了中书省,即废除了宰相,而不是设立中书省,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都符合相关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点睛】
2.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年代标尺及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D项正确;581年,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排除A项;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排除B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明朝,相权不断被削弱,明朝时丞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斗争激烈、六部地位不断提高的信息,而是强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C、D项。故选A项。
【点睛】
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策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采用八股取士。B项符合题意;废除丞相制度,是加强君权措施,排除A项;清朝时期,清政府为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控制,大规模实行文字狱,排除C项;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分成八个部分,不得违背,A项正确;BCD项不是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6.C
【详解】
他出生的那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由此可判断他出生于1421年。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故A、B两项可能是事实;明太祖在位时设置锦衣卫,以加强皇权,D项是可能的;明太祖时已废除丞相,C项不可能是事实。故选C.
7.A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没有了辅助机构,使其工作量大增,故A项正确;文字狱主要是思想控制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是监察机关,排除C项;D项是清代的,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推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制度,隋炀帝时科举制正式确立,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05年,宣布废除了科举制,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A项正确,排除D项;试题类型繁多是明朝以前的科举题型,排除B项;唐朝时科举以诗词为主要内容,排除C项。故选A项。
10.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从“不胜谄事”到“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体现了秀才对进士出身和举人出身的官员态度截然相反,这说明了科举考试对官员威望的影响很大,D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官员士绅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与地方政事无关,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官员的行政能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
根据材料“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可以看出,秦、汉、唐、宋等朝代逐渐加强君主的权力,削弱丞相的权力,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体现了皇权专制步步强化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权力的演变,排除A项;丞相的权力一步步被削弱,直至废除,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专制步步强化,而不是“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
根据题干“(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欺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C正项确;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没有体现“君臣关系融洽”,排除A项;反对铺张浪费、饮酒之风等都与材料主题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B项正确;成都是历史上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排除A项;长安(今西安)在历史上是西汉、隋朝、唐朝等朝代的都城,排除C项;洛阳在历史上是东汉、曹魏、北魏等朝代的都城,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故明朝初年,如果地方官员有事要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该去南京,A项正确;明朝初年的都城在南京,不是北京、西安、洛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
他出生的那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由此可判断他出生于1421年。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故A、B两项可能是事实;明太祖在位时设置锦衣卫,以加强皇权,D项是可能的;明太祖时已废除丞相,C项不可能是事实。故选C.
16.(1)丞相。掌监察(或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2)政绩。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或重视地方的监察)。
(3)文臣。以分知州权力。
(4)重刑治吏(或从重从严打击贪污腐败犯法行为)。从制度建设到依法治国。
【详解】
(1)根据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官职称丞相。根据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并结合所学可知,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掌监察(或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可知,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是政绩。根据材料二“……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627—649),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可知,唐太宗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他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或重视地方的监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初的“守臣”由文臣担任。根据材料三“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宋太祖设置“通判”的目的是以分知州权力。
(4)根据材料四“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时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可知,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重刑治吏(或从重从严打击贪污腐败犯法行为)。综合材料可知,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建设从制度建设到依法治国的发展趋势。
17.(1)八股取士。
(2)判断一:同意。理由:明代的八股取士,形式呆板,考试内容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为主,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判断二:不同意。理由:八股取士虽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其制度具有严密性、规范性,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同时也能够在写作方面锻炼士人,写出一些流传于后世的高质量的文章,所以“八股取士是明清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的观点较为片面。
【详解】
(1)根据“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得出是八股取士。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对“‘八股取士’是明清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的观点既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如果选择同意。理由可从明代的八股取士,形式呆板,考试内容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为主,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的角度进行概括阐述。如果选择不同意。理由可从八股取士虽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其制度具有严密性、规范性,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同时也能够在写作方面锻炼士人,写出一些流传于后世的高质量的文章的角度进行概括阐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