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秦末大农民起义 课件(25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秦末大农民起义 课件(25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15:3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南宁市兴宁区第二初级中学滕庆仪




1
2
3
知道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了解楚汉之争。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如果你是一位秦朝百姓,你打算怎么办?
反抗
导入新课
来自秦朝一位农民的心声:




1
2
3
知道秦暴政的主要表现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了解楚汉之争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阅读教材P50-51前三段内容,根据提示,总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大规模地征调民力...
实行的法律非常...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
秦二世为巩固帝位...
刑法残酷
赋税沉重
秦二世更加残暴
徭役兵役繁重
对农民征收...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
一、秦的暴政
1.主要表现
笔记:课本50页第一、二自然段
课本51页第一自然段
材料一:“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三分取其二)…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海内愁怨,遂用溃畔(离散叛乱)
—班固《汉书·食货志》
赋税沉重
一、秦的暴政
译文: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收取过半的赋税,。男子用力耕种不足以自给,女子纺织不足以供穿着。海内的人悲愤,于是开始逃离叛乱。
阅读材料一,思考这是秦的暴政哪个方面?
徭役兵役繁重
一、秦的暴政
阅读下图,思考这是秦的暴政哪个方面?
材料二:“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云梦秦简
(课本51页材料研读)
“赭衣(罪犯)塞路,囹圄(监狱)成市(集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刑法残酷
秦二世更加残暴
材料三:胡亥以矫诏袭位,为巩固皇权,对自己的33位兄弟姐妹展开了血腥的屠杀。对民众剥削更残酷。
一、秦的暴政
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思考这是秦的暴政哪个方面?
公元前213年,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丞相李斯加以驳斥,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此即为“焚书”。
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此即为“坑儒”。
一、秦的暴政
课外补充:焚书坑儒
天下苦秦久矣
“族(灭)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起义还是会爆发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观看视频思考,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原因,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
二、陈胜吴广起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
人物
地点
过程
结果
失败
阅读教材P51-52页,填充表格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
大泽乡
建立张楚政权
建立张楚政权
直逼咸阳
秦二世反击
二、陈胜吴广起义
笔记:课本51-52页
材料一:陈涉(陈胜)虽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陈涉(陈胜)首事也。 ——司马迁
(译文:陈胜、吴广虽在起义后不久身死,但各地纷起响应的起义部队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这是由于陈涉首先起义反秦的结果。)
材料二: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范文澜《中国通史》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具有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反抗残暴统治。
二、陈胜吴广起义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思考陈胜、吴广起义有什么意义?
笔记:课本52页第二行(补充完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刘邦直逼咸阳
推翻秦朝统治
以少胜多
大败秦军主力
项羽
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
刘邦项羽继续领导农民起义
秦朝终于被推翻了,老百姓可以过上好日子了么?
破釜沉舟
双方:
目的:
结果:
汉王
刘邦
西楚霸王
项羽
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
项羽和刘邦
争夺帝位
刘邦胜利
建立西汉
阅读教材P52页,找出下列问题答案
三、楚汉之争
笔记:课本52页最后一段
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项羽贵族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拥军40万
刘邦布衣出身,当过泗水亭长,拥军不足10万
失民心
刚愎(bì)自用
指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善用人才
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课本53页材料研读,依据材料,归纳刘邦能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三、楚汉之争
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战争 战争目的 战争性质
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
反抗秦的暴政
争夺帝位
农民起义
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斗争
三、楚汉之争
课堂小结
秦的暴政
时间人物口号
政权
性质
地位
后期
刘邦项羽起义
前期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张楚”政权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
农民战争
项羽—巨鹿之战灭秦军主力
刘邦—灭秦
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
西汉建立
课堂检测
自主测评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选择题
中考演练
(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些法律措施( )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有利于秦朝的社会稳定
C.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D.禁锢了秦朝民众的思想
【答案】C
【详解】
由题干中的“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10多种,这是秦的暴政体现,这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所以C项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秦的暴政,加速秦的灭亡,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法律严苛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禁锢了秦朝民众的思想内容,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中考演练
(2021年河北省唐山市)“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支农民起义军 ( )
A.刘邦、项羽的农民军 B.张角的农民军
C.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D.黄巢的农民军
【答案】C
【详解】
根据“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符合题意;刘邦项羽的农民军在陈胜吴广起义后起义,A排除;张角在东汉领导黄巾起义,B排除;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D排除。故选择C。
中考演练
(2020年江苏省仪征市)李同学来到河南省荥阳市广武山上的鸿沟旅游,当地导游介绍说:“古代荥阳是汉王刘邦与楚王项羽‘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的地方,最终在此确定了楚河汉界……”下列历史事件与导游介绍内容有关的是( )
A.秦灭六国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三国鼎立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前207年,秦朝灭亡,之后到202年,进行了楚汉之争,留下了楚河汉界的历史典故,故C符合题意;前221年,秦灭六国,故A不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故B不符合题意;三国鼎立涌现出了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材料题:
材料一:命为“制”,今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秦朝时有人称赞秦始皇:“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三:汉朝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狼暴虐……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
答:评价秦始皇,应结合时代背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一方面,他统一了中国,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速记清单:
默写:赋税,徭役,兵役,项羽,刘邦,楚汉之争
秦的暴政
1.表现: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2.影响: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喊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随后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率众起义。
爆发的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经过: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结果起义失败。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多胜少,歼灭秦军主力,刘邦抓住时机,进军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
楚汉之争
1.概况:前206年至前202年,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为争夺地位,展开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项羽兵败自刎。
2.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3.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4.相关典故: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