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6.4、眼睛和眼镜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6.4、眼睛和眼镜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3 06:5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6.4、眼睛和眼镜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活中的光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我们观察到日出的时间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
B.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后方,需佩戴凹透镜
C.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其中,红、黄、蓝三种颜色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D.雨后的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暗处是积水,主要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2.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图中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后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3.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促进视力健康是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关于近视眼成像及其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使用凸透镜矫正
B.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使用凸透镜矫正
C.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使用凹透镜矫正
D.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使用凹透镜矫正
4.下列各图中光学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眼睛需要戴凹透镜做的眼镜来矫正
B.图乙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C.在图丙中,借助漫反射人们观察到大象
D.在图丁中,借助镜面反射可判断水鸟脚下有水
5.学校倡议:“保护视力,少用手机,从我做起”。某同学由于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损害了视力。如图所示的是远处物体在他眼睛里成像的光路图,则该同学的眼睛是(  )
A.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B.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D.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6.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呈现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深的趋势。下列四幅图反应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对它们组合后能反应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7.小明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的视网膜前。那么(  )
A.他可能患上近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B.他可能患上近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C.他可能患上远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D.他可能患上远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8.如图为本溪市“地标性”建筑——衍水大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车辆在桥上行驶时,相对于大桥两侧的围栏是静止的
B.桥头两侧有隔音板,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下桥时有监控摄像头抓拍,监控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D.夜间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衍水大桥”这四个发光的字,是由于漫反射的缘故
9.透镜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B.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
C.照相时,被照相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外
D.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10.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影响较大。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光路如图所示,则该同学是(  )
A.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B.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C.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D.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成像规律中,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得到凊晰的像。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如图所示,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的位置,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又可以得到清晰的像,则该镜片(  )
A.是凹透镜,属近视眼镜 B.是凹透镜,属远视民镜
C.是凸透镜,属近视眼镜 D.是凸透镜,属远视眼镜
12.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孔成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配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丙中,光的三基色是红、黄、蓝
D.图丁中,把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是因为反射光线消失了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人的眼球结构中的晶状体相当于___________透镜,它对光有___________作用,但部分同学由于日常不良习惯导致了眼睛近视,光线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的前面成一个缩小的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若要使成的像在视网膜上,则需要选择___________透镜(选填“甲”或“乙”)来矫正。
14.疫情期间小明在线上学习时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视力急剧下降。经医生检查,小明眼睛的晶状体变厚,使来自远处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如图甲)。由此可知小明患有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要正确矫正小明同学的视力应该用图中的______(选填“乙”或“丙”)透镜。
15.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学生用手机上网课,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患上近视眼,图______(选填“甲”或“乙”)是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人眼的成像原理与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
16.如图,这是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情况,需要用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来矫正。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出现一层水雾,这是一种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三、综合题
17.现如今的大街小巷,不管是商店里还是公交车上,不管你在等车还是在用餐,就连走路的人群里,都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齐刷刷低头盯着屏幕,手里拿着手机、iPad玩游戏、看视频、刷微博、发微信…这就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他们被称为“低头族”.
(1)如图甲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__像(选填“实”或“虚”).镜头靠近人时,像的大小将变____,此时像会____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如图乙所示.
(2)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___.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A、5m
B、0.5m
C、0.05m
D、0.005m
(3)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因为手机镜头焦距较____,拍摄时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比较___,所以不需要“调焦”.(均选填“大或“小”)
18.请阅读《眼镜的度数》.
眼镜的度数
配戴眼镜主要可以矫正近视、远视及散光所造成的视力模糊.近视和远视使用球面透镜(简称“球镜”,即凹透镜或凸透镜)来矫正;散光使用柱面透镜(简称“柱镜”,即沿圆柱玻璃体的轴向切下的一部分)来矫正.透镜的焦距 f 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的焦度,用φ表示,即φ= 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 0.5m,它的焦度就是φ= =2m-1如果远视很严重,眼镜上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以 100 的值,例如,100 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 1m﹣1,它的焦距是 1m.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下表是某位同学配眼镜时的验光单.其中,球镜一栏和柱镜一栏的数字表示透镜的焦度.轴位就是散光的方向,也就是在这个方向上矫正一定的散光后才能看得清楚.虽然配戴眼镜可以矫正视力,但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健康用眼习惯,保护好我们的眼睛.
远用 球镜(S) 柱镜(C) 轴位(A) 矫正视力(V
远用瞳孔距离(PD)65mm 右眼(R) ﹣1.75 ﹣0.50 180 1.0
左眼(L) ﹣2.75 1.0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同学配的眼镜是_____(选填:“远视镜”或“近视镜”),其左眼所配镜片的度数是_____度.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透镜的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强 B.透镜的焦距越短,焦度越大
C.透镜的焦距越长,镜片的度数越高 D.透镜的焦度越大,镜片的度数越高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接入。
很多同学喜欢用手机上网,用耳机听音乐,若使用不当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眼晴长时间近距离靠近手机屏幕,使眼睛内的睫状肌、晶状体长期处于绷紧状态,容易患近视眼;长期使用耳机听音乐容易对耳朵造成伤害。
小明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了一些应用软件后,打开手机中的北斗导航系统,可以通过卫星精确定位手机所在的位置,可以根据位置的移动进行测速、测距、导航等。手机前后有两个摄像头,后置摄像头是透镜组合,相当于焦距为2.1cm的凸透镜,前置摄像头利用应用软件,可以实现自拍和照镜子的功能。
(1)下列关于手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
A.增大音量是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B.利用手机软件照镜子,看到自己的完整脸蛋是放大的像
(2)如图中是生活中常用的二维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是利用 _____(选填“黑色”或“白色”)部分获取所含的信息。某次扫描时,发现画面中二维码太大而不完整,为了扫描到清晰完整的二维码,可以将手机 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二维码,二维码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 _____cm;
(3)人眼内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近视眼患者应配戴合适的 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4)如图乙所示,小明打开手机中的跑步软件记录了一次跑步数据,图中“06'15''”表示时间为6min15s、“平均配速”是物体每运动1km需要的时间。则小明这次运动的路程为 _____km。此次跑步的平均速度为 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0.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① 、② 的实像,如图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楚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楚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如看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的常见症状是头疼脑胀、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下面空格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①_____、②_______.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______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_______使像变得清晰.
(3)如果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过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之______(选填“前”或“后”),这就是近视眼,应该佩戴_______镜来矫正.
(4)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______.
A.10cm~25cm B.10cm~极远处 C.0~25cm D.0~10cm.
2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如图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10cm.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25cm.从眼的光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
问题:
(1)通常同一物体,人由远及近看会觉得它变得清楚且大些,这是因为人看物体的________ 变大.
(2)某人视力正常,当他用镜子长时间仔细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____cm处最为合适.
(3)当物体在很远地地方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当物体靠近人眼时,若晶状体的焦距不变,则它的像将会落在视网膜________ (选填“前”、“上”或“后”)而导致看不清物体,但实际上,人眼在由远到近地观察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_______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所以人们还是能清晰地观察到物体.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地球表面上有大气层,且大气层并不是均匀的,阳光射入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由于光的折射,人们能够提前观察到日出,即观察到日出的时刻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故A正确;
B.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凸度增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应该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加以矫正(使光线延迟会聚,像成在视网膜上),故B错误;
C.雨后彩虹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C错误;
D.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地面发生漫反射。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故D错误。
故选A。
2.D
【详解】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增强或眼睛的前庭过长,使像成于视网膜前方,由图知,乙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眼前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丁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图。
故选D。
3.D
【详解】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聚光能力太强,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形成的。因此要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故选D。
4.A
【详解】
A.由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故该眼睛是远视眼,远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即折光能力减弱,应佩戴凸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三棱镜把白光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故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透过三棱镜可以被分解为七种色光,可以证明光的色散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大象的表面都是凹凸不平的,光线射向大象,经漫反射后射入我们的眼睛,因此能看到大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水面在平静时,相当于平面镜,水面外的物体会通过镜面形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水中的“倒影”反映了光的镜面反射,借助镜面反射可判断水鸟脚下有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D
【详解】
由图可知,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该模型是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造成的,应佩戴具有发散功能的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详解】
②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②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即④图能正确表示远视眼的矫正情况;①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①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因此③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况。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详解】
小明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的视网膜前,说明小明的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因此他患上的是近视眼,近视眼需要用发散透镜进行矫正,即需用凹透镜矫正。
故选B。
8.C
【详解】
A.车辆在桥上行驶时,以车为参照物 大桥两侧的围栏是向后运动的,故A错误;
B.桥头两侧有隔音板,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切断噪声传播,故B错误;
C.下桥时有监控摄像头抓拍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监控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C正确;
D.夜间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衍水大桥”这四个发光的字,是由于光向各个方向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缘故,故D错误。
故选C。
9.D
【详解】
A.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是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来矫正近视眼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故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故被照相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外,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详解】
由图得,该同学眼睛成像在视网膜前,因此该同学是近视眼。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用于矫正近视眼,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D
【详解】
由题意知,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如图所示,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的位置,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又可以得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像呈现在光屏的前侧,所以该镜片是凸透镜,属远视眼镜,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2.B
【详解】
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成倒立的实像,故A错误;
B.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对光的会聚能力过强,看远处物体时使像成在了视网膜前,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配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故B正确;
C.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由这三种色光可以组成各种色光,故C错误;
D.光的反射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把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是因为两块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而反射光线不会消失,故D错误。
故选B。
13. 凸 会聚 实 乙
【详解】
[1]人的眼球结构中,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3]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形成一个缩小的,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实像。
[4]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若要使成的像在视网膜上,需要选择凹透镜来矫正。
14. 近视眼 丙
【详解】
[1][2]晶状体变厚,使来自远处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说明光线提前聚焦了,由此可知小明患有近视眼,采用凹透镜才能正确矫正小明同学的视力,凹透镜中间薄两端厚,故应该用图中的丙透镜。
15. 乙 照相机
【详解】
[1]甲图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方,因此甲图表示远视眼,乙图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因此乙图表示近视眼。
[2]人的眼睛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人的眼睛的成像规律与照相机相同。
16. 近视眼 凹 液化
【详解】
[1][2]由图可知,来自远处的平行光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这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人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在近视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因此近视眼需要凹透镜来矫正。
[3]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片的温度很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就会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使镜片变得模糊。
17. 实 大 远离 D 小 小
【详解】
第一空.照相机在使用过程中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二空、第三空.成实像时,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镜头靠近人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第四空.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u>0.50m时,像距v保持在0.5cm即0.005m左右,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就越接近焦距,故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0.005m;
第五空.因为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0.005m,所以手机镜头焦距较小;
第六空.因为相机的镜头焦距非常小,因此在拍摄时正常情况下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因此由成像规律可知像基本都会成在一倍焦距稍大位置,像距变化的范围比较小,所以不需要“调焦”.
18. 近视镜 ﹣275 ABD
【详解】
(1)由材料中“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可知,这个同学配的眼镜是近视镜;由表格数据可知,其左眼所配镜片的焦度﹣2.75,则由文中信息可知,其左眼所配镜片的度数为:﹣2.75×100=﹣275 度;
(2)AB、透镜的焦距 f 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因焦度: ,所以透镜的焦距越短,焦度越大,故 AB 正确;
C、由文中信息可知,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以 100 的值,所以透镜的焦距越长,折光本领越小,透镜的焦度越小,镜片的度数越低,故错误;
D、透镜的焦度越大,镜片的度数越高,故正确.
19. A 白色 远离 4.2 凸 凹 11 2.7
【详解】
(1)[1]A.增大音量是增大了声音的强度即响度,故A正确;
B.利用手机软件照镜子,相当于使用平面镜,看到自己的完整脸蛋是等大的像,故B错误。
故选A。
(2)[2]如图中是生活中常用的二维码,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部分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部分不反射色光,而白色部分能够反射所有色光,以此达到识别的目的。
[3][4]某次扫描时,发现画面中二维码太大而不完整,为了扫描到清晰完整的二维码,可以将手机远离二维码以增大拍摄视野,摄像头是凸透镜,使用时满足物距大于2倍焦距,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二维码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4.2cm。
(3)[5][6]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近视眼的人看远处的物体时,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应该用凹透镜做眼镜的镜片来矫正视力。
(4)[7][8]如图乙所示,小明打开手机中的跑步软件记录了一次跑步数据,图中“06'15''”表示时间为6min15s、“平均配速”是物体每运动1km需要的时间,则此次跑步的平均速度为
小明这次运动的路程为
20. 倒立 缩小 焦距 像距 前 凹透 B
【详解】
(1)人眼成像与照相机的成像过程类似,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根据短文可知,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焦距,即改变晶状体的折射能力从而获得清晰的像;而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3)近视眼的晶状体更厚,对光线折射能力强,焦距短,所以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过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之前,这就是近视眼;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用凹透镜制作的眼镜使光线进入眼睛前发散一些,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所以应该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近视眼.
(4)根据上文可知,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所以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10cm到极远处.
点睛:注意到本题中提到的明视距离,如果长时间看书学习,且距离小于明视距离,就会长时间的压迫晶状体,最终使晶状体的弹性变差,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近视,所以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护好我们的眼睛.
21. 视角 12.5 后 变小
【详解】
解:(1)我们看到物体的大小取决于它对眼睛所成的视角的大小,物体离眼睛越近视角越大,我们就感觉到物体大,物体离眼睛越远视角越小,就感觉到物体小;
(2)正常人眼睛的看物体最清晰、最不容易疲劳的距离即为明视距离为25厘米.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是相等的,如能清晰看到镜中的像,就必须人到像的距离为25厘米,那么人到镜的距离为人到像距离的一半,即为12.5厘米.
(3)看远处的物体时,入射光线几乎平行,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但看近处的物体时,如图所示,入射光线比较发散,若晶状体的焦距不变,则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若想看清近处的物体,就应该增大晶状体的会聚功能,即使晶状体的焦距变小,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视角;(2)12.5;(3)后;变小.
考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
专题:应用题;信息给予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眼睛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对眼的光心所张的角,即从物体两端向眼的光心所引的两条线所夹的角,这就是视角;
(2)平面镜成像时是物距与像距相等的,且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3)人看远处的物体时,入射光线从远处来几乎是平行的,看近处的物体时,入射光线几乎是从一点发散出来的.所以当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否则,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后面.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眼睛及其视物原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属于难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