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1两种电荷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1两种电荷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3 07:0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15.1 两种电荷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B.原子结构与西瓜很相似,西瓜籽就如同分布在原子中的电子
C.擦黑板时粉笔灰飞扬表明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D.只要视力足够好,我们凭肉眼就能看到电子
2.如图,N95口罩的中间层是多孔结构的熔喷布,是一种超细静电纤维布,通过静电驻极工艺,使纤维表面带有大量的电子,从而吸附含有病毒的飞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熔喷布创造了电荷
B.熔喷布只吸引负电荷
C.熔喷布只吸引正电荷
D.熔喷布能吸引轻小物体
3.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以密度作为选择材料的主要因素。下面属于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材的是(  )
A.用水做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B.用塑料做电源插座外壳
C.用橡胶作为汽车轮胎的材料 D.用塑料泡沫做表演场景中的“滚石”
4.下列选项中,属于利用静电的是( )
A.楼顶的避雷针 B.危险品运输车底的铁链
C.静电喷漆 D.印染车间保持一定的湿度
5.关于静电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这个过程中丝绸失去电子
B.细线悬挂的两轻质泡沫塑料小球相互吸引,则两小球可能带有异种电荷
C.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6.下列四组选择中都是导体的一组是(  )
A.铜、塑料、人体 B.人体、干木材、大地
C.塑料、橡胶、干木材 D.铜、人体、大地
7.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轻质小球相互排斥,把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乙球时,乙球与橡胶棒相互吸引,则甲球(  )
A.一定带王电荷 B.一定带负电荷
C.可能带正电荷 D.可能带负电荷
8.将一个用细线悬挂的不带电的轻质泡沫球靠近电脑显示屏,发现小球偏至更靠近电脑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据此推测显示屏(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不带电 D.一定带电
9.小伟妈妈做饭时,不小心把胡椒粉洒在粗粒盐上。小伟急中生智,拿橡胶小勺在干燥毛料布上摩擦了几下,然后把小勺靠近胡椒粉,胡椒粉立刻被吸到勺子上,成功将胡椒粉和粗粒盐分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橡胶小勺能吸引胡椒粉是因为小勺带了电
B.若橡胶小勺带负电是因为它失去了电子
C.橡胶小勺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D.若摩擦后的毛料布带了正电,说明小勺上的正电荷转移到毛料布上
10.关于简单电现象及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产生电荷
B.用一根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相排斥,小球一定带正电
C.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
D.用一根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相吸引,小球一定带正电
1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已经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小,这说明验电器原来(  )
A.带负电 B.带正电 C.不带电 D.不能确定
1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则(  )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当一个带负电的物体甲靠近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乙时,乙的a端会带正电、b端会带负电。
①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可移动的自由电子,电子带______电(选填“正”或“负”);自由电子受到物体甲所带电荷的______作用移动到导体乙的一端(选填“吸引”或“排斥”);
②若将图中的物体甲换成带正电的物体,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导体乙的______(选填“A”“B”或“C”)。
A. a、b两端都不会带电
B.a端会带正电、b端会带负电
C.a端会带负电、b端会带正电
14.某物体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是因为它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个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则小球______(选题“一定”或“不一定”)带电。
15.用塑料棒摩擦毛衣,塑料棒能够吸引轻小的纸屑,说明带电体具有______性质,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接触验电器金属小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如图),这是因为箔片带上______(填“同”或“异”)种电荷相互______。摩擦起电实质上是______发生了转移。
16.如图,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
(1)把某个物体放在带电吸管一端的附近,发现吸管向物体靠近,由此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该物体是否带电。
(2)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用纸巾摩擦过的吸管一端的附近,发现吸管被吸引。则可判断餐巾纸带___________电;在餐巾纸和吸管摩擦过程中,___________失去了电子;
(3)继续将玻璃棒与吸管接触,在接触的瞬间,电子从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17.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自然界经常出现物体带电的情况,使物体带电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摩擦起电
实验室经常用玻璃棒与丝绸、橡胶棒与毛皮相互摩擦起电。其实,日常用的塑料梳子、笔杆、尺子与头发或晴纶针织物摩擦也极易起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过程中,电子发生转移而使相互摩擦的两物体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根据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的大小不同,科学家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了起电顺序表:兔毛—玻璃—羊毛—丝绸—铝—木—硬橡胶—硫磺—人造丝。顺序表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两物质次序相隔越多,起电的效果就越好。
二、接触起电
将一带电体与一不带电体接触时,就会有一部分电子要么从带电体跑到非带电体上,要么从非带电体跑到带电体上,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了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
三、感应起电
如图所示,将一带电体A靠近与大地绝缘的导体B的左端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B的左端聚集了与A相反的电荷,右端聚集了与A相同的电荷,这就是感应起电。
请根据以上资料回答:
(1)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其实质是______发生了转移。
(2)若用兔毛与木条相互摩擦而带电,兔毛将带______电。
(3)如图是在科技馆看到的静电游戏“怒发冲冠”,这是因为通过摩擦起电,电荷通过人体传到头发上,由于______而使头发竖起来。
18.阅读《石墨烯-改变世界的神奇新材料》并回答。
石墨烯-改变世界的神奇新材料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将石墨薄片的两面分别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地这样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后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
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作为电导体,它有着和铜一样出色的导电性;作为热导体,它比目前任何其他材料的导热效果都好,而且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利用石墨烯,科学家能研发一系列具有特殊性质的新材料。比如,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远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因此有希望应用于全新超级计算机的研发;石墨烯还可以用于制造触摸屏、发光板,甚至太阳能电池。如果和其他材料混合,石墨烯还可用于制造更耐热、更结实的电导体,从而使新材料更薄、更轻、更富有弹性,从柔性电子产品到只能服装,从超轻型飞机材料到防弹衣,甚至未来的太空电梯都可以以石墨烯为原料。因此,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018年3月31日,中国首条全自动量产石墨烯有机太阳能光电子器件生产线在山东菏泽启动,该项目主要生产可在弱光下发电的石墨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破解了应用局限、对角度敏感、不易造型这三大太阳能发电难题。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由石墨烯制成的“排热被”,把它覆盖在电子元件上,能大幅度降低电子元件工作时的温度。这时利用了石墨烯的(  )
A.导电性好 B.导热性好 C.硬度高 D.透明性好
19.阅读《静电喷涂》回答下题.
静电喷涂
传统液体喷涂一般采用人工手喷的作业方式,存在油漆浪费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清理困难、生产效率低、产品有色差、质量不稳定及损害工作人员健康等问题.而静电喷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它的原理与静电除尘相同,是利用高压所形成的静电场来进行喷漆的新技术.它不单能节俭涂料,与人工喷漆相比有利于工人健康,能提高环境的净化水平,而且能够使喷涂工艺机械化、连续化、减少喷涂的不良率.获得的漆膜质量高,附着力好,漆膜均匀、光洁.静电喷漆技术结合自动化生产,是近年来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大型工厂的喷涂车间往往见不到工人,只需少量人员设置喷涂参数,系统就精确地按照轨迹近乎完美地进行喷涂.如图1所示就是某国产品牌自动喷涂车间.
喷涂前,被喷涂的工件被送至喷涂车间,接正极并与大地相连接.工作时,静电喷涂的喷枪或喷盘喷杯,涂料微粒部分接负极,在高压电源的高电压作用下,喷枪(或喷盘、喷杯)的端部与工件之间就形成一个静电场.涂料微粒所受到的电场力(F)与静电场的电压(U)和涂料微粒的带电量(Q)成正比,而与喷枪和工件间的距离(R)成反比.雾化的涂料微粒在直流高压(60~120 kV)电场中,经喷嘴雾化后喷出,被雾化的涂料微粒通过枪口的极针或喷盘、喷杯的边缘时因接触而带电带负电荷,在静电场作用下,向带正电荷的工件表面运动,当经过电晕放电所产生的气体电离区时,将再一次增加其表面电荷密度.这些带负电荷的涂料微粒互相排斥均匀散开,扑向工件,最终牢牢的沉积在工件表面上形成均匀的涂膜,见如图2.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喷出的涂料之所以能精准地飞向被涂工件,它的根本原因是利用了_____的性质.
(2)从喷枪喷出的涂料,之所以会均匀散开,这是因为_____.
(3)关于涂料微粒受到的电场力F与静电场的电压U、涂料微粒的带电量Q、喷枪和工件间的距离R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正确的是_____,k为某常数.
A.F=k B.F=kQUR C.F=k D.F=k
(4)在静电喷涂工艺的诸多优点中,说出你最看重的某个优点,并说明你为什么看重这个优点._____
20.请阅读《无处不在的静电》并回答题。
无处不在的静电
在干燥的北方冬季,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叙”起来越理越乱,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现象。
这些神奇的静电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内带正电的质子数与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体表现为不带电。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国,一经外部因素影响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A而侵入其它的原子B,A原子因减少电子而带有正电,B原子因增加电子而带负电,从而造成电子分布不平衡。这些外部因素包括各种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都会发生电子的转移,电荷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固体、液体甚至气体都会因接触分离而带上静电。各类物体都可能由于在其它材质的物体上移动或摩擦而产生静电,所以说静电现象处不在。
静电的危害很多,它的第一种危害来源于带电体的相互作用。在飞机机体与空气、水气、灰尘等微粒摩擦时会使飞机带电,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严重干扰飞机无线电设备的正常工作,使飞机变成聋子和瞎子;在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给印刷带来麻烦:在制药厂里,由于静电吸引尘埃,会使药品达不到标准的纯度;在播放电视节目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混纺衣服上常见而又不易拍掉的灰尘,也是静电捣的鬼。静电的第二种危害,是有可能因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漆黑的夜晚,人们脱尼龙、毛料衣服时,会发出火花和“噼啪”的响声,而穿全棉衣服时就不易发生该现象;在手术台上,电火花会引起麻醉剂的爆炸,伤害医生和病人;在煤矿,则会引起瓦斯爆炸,导致工人死伤,矿井报废,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静电这一隐蔽的捣蛋鬼,只要摸透了它的脾气,扬长避短,也能让它为人类服务。比如,静电印花、静电喷涂和静电除尘技术等,已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静电也开始在淡化海水,喷洒农药、人工降雨、低温冷冻等许多方面大显身手。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摩擦起电是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2)下列所列举的四种微粒中,尺寸最大的应该是( )
A.分子 B.电子 C.质子
(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事例中比较容易产生静电的是( )
A.穿全棉的衣服 B.使用加湿器增加房间湿度 C.使用尼龙围巾
(4)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质子发生了转移 B.电子发生了转移 C.原子核发生了转移
21.演绎式探究——探究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是点电荷.
(1)实验发现,带电量分别为、的两个点电荷距离为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与、的乘积成正比,与两个点电荷的距离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与、和的表达式正确的是____(其中为常量)
A. B. C. D.
(2)在电荷周围存在一种场,叫电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产生电场力的作用.点电荷与之间的作用力实际就是(或)的电场对(或)的电场力.物理学中规定: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量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用表示,则______.
如图所示,在距离点电荷(所带电量为)为的点,点电荷在点产生的电场强度______.
(3)如果两个点电荷同时存在,它们的电场会互相叠加,形成合电场.如图所示在点电荷的正后方处有另一个带同种性质电荷的点电荷,如果点电荷在点产生的电场强度恰好为在点产生电场强度的2倍,则所带的电量(所带电量为)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故A正确;
B.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但电子是绕原子核运动的,故B错误;
C.粉笔灰不是分子,是固体小颗粒,故C错误;
D.微观粒子,肉眼是看不到的,故D错误。
故选A。
2.D
【详解】
A.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即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错误;
BCD.带电体能吸引与它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和不带电的轻小物体,纤维表面带有大量的电子,而电子带负电,所以熔喷布能吸引正电荷和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D
【详解】
A.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故A不合题意;
B.用塑料做电源插座的外壳是利用了塑料是绝缘体,故B不合题意;
C.用橡胶做汽车轮胎材料是利用橡胶耐磨的特性和良好的弹性,故C不合题意;
D.用塑料泡沫做成表演场景中滚落的“石头”是利用了塑料泡沫的密度小,质量轻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
A.当打雷的时候,由于静电的感应,在高大的建筑物顶端积累了很多的静电,容易导致雷击事故,所以在高大的建筑物顶端安装避雷针可以把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的安全,属于静电防止,故A不符合题意;
B.危险品运输车在运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静电,用铁链接地可以将静电导走,属于静电的防止,故B不符合题意;
C.喷枪喷出的油漆微粒带正电,因相互排斥而散开,形成雾状,被喷涂的物体带负电,对雾状油漆产生引力,把油漆吸到表面,属于静电应用,故C符合题意;
D.印染车间产生大量静电,由于有一定的湿度,能及时导走,是防止静电危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
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这个过程中丝绸得到电子,而玻璃棒失去电子,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细线悬挂的两轻质泡沫塑料小球相互吸引,则两小球可能带有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详解】
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例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例如玻璃、橡胶、塑料、陶瓷等。
A.铜和人体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故A不符合题意;
B.干木材都是绝缘体,人体、大地是导体,故B不符合题意;
C.塑料、橡胶、干木材都是绝缘体,故C不符合题意;
D.铜、人体、大地是导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详解】
由图可知,甲、乙两个轻质小球相互排斥,说明甲、乙两个轻质小球带有同种电荷,橡胶棒带负电,乙球与带负电的玻橡胶棒相互吸引,则乙球带正电,甲球也带正电,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详解】
由图知不带电的轻质泡沫球靠近电脑显示屏时会被吸引,根据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知,显示屏一定带电,不能确定带什么电,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A
【详解】
A.根据摩擦起电,拿橡胶小勺在干燥毛料布上摩擦了几下,橡胶小勺带了电,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征,所以质量较小胡椒粉立刻被吸到勺子上,故A正确;
BC.根据摩擦起电的原理,在摩擦的过程中电子发生转移,由于电子带负电,所以得到电子的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由于摩擦导致正负电荷分离并发生了转移,故BC错误;
D.根据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后的毛料布带了正电,在原子内部,原子核带正电,发生转移的是带负电的电子,表明毛料失去了电子,即毛料上的电子转移到小勺上了,故D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
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电荷不能凭空产生,故A错误;
B.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相排斥,说明小球带负电,故B错误;
C.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这个最小电荷量为,人们把它称之为元电荷,故C正确;
D.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相排斥,则小球可能不带电,也有可能带正电,故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接触已经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张角变小,说明验电器原来带负电,与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中和掉一部分电荷,所以张角变小了,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D
【详解】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说明甲也带正电;乙被吸引,则乙有可能带负电,同时由带电体的性质可知,乙也有可能不带电,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 负 排斥 C
【详解】
(1)[1]电子带负电。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电子会受到带负电的物体甲的排斥。
(2)[3]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电子会受到带正电的物体甲的吸引,移动到a端,使a端带负电,而b端缺失了负电荷而带正电,故C符合题意。
14. 得到 不一定
【详解】
[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得电子带负电,失电子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物体带负电,是因为它得到了电子。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靠近一个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小球可能带正点;又因为带电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小球也可能不带电。所以小球不一定带电。
15. 吸收轻小物体的 同 排斥 电子
【详解】
[1]用塑料棒摩擦毛衣,塑料棒带了电,能够吸引轻小的纸屑,说明带电体具有吸收轻小物体的性质。
[2][3]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接触验电器金属小球,塑料棒上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
16. 不可以 正 餐巾纸 吸管 玻璃棒
【详解】
(1)[1]带电体除了吸引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外,还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所以不能仅从物体被带电吸管吸引就判定物体是否带电。
(2)[2][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带电吸管一端的附近,发现吸管向玻璃棒运动,即两者相吸引,说明吸管带负电, 摩擦起电使两物体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用餐巾纸摩擦吸管时,吸管带负电,则餐巾纸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3)[4][5]玻璃棒与吸管接触,在接触的瞬间,吸管带负电,电子从吸管转移到玻璃棒。
17. 电子 正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详解】
(1)[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容易得到电子,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容易失去电子,其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2)[2]根据摩擦起电顺序表:兔毛-玻璃-羊毛-丝绸-铝-木-硬橡胶-硫磺-人造丝,顺序表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所以用兔毛与木条相互摩擦而带电,兔毛将带正电。
(3)[3]“怒发冲冠”,这是因为人接触静电球时,人体是导体,电荷通过人体传到头发上,属于接触起电,由于头发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使头发竖起来。
18.B
【详解】
石墨烯制成的“排热被”能排热,能大幅度降低电子元件工作时的温度是利用石墨烯的导热性好的特点。
故选B。
19. 惯性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 静电喷涂与人工喷漆相比有利于工人健康,能提高环境的净化水平;环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1)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涂料微粒所受到的电场力(F)与静电场的电压(U)和涂料微粒的带电量(Q)成正比,而与喷枪和工件间的距离(R)成反比;
(4)静电喷漆的原理与静电除尘相同,是利用高压所形成的静电场来进行喷漆的新技术,它不单能节俭涂料,与人工喷漆相比有利于工人健康,能提高环境的净化水平,而且能够使喷涂工艺机械化、连续化、减少喷涂的不良率.
【详解】
(1)涂料被喷出后,由于涂料具有惯性,所以喷出的涂料能精准地飞向被涂工件;
(2)被雾化的涂料微粒通过枪口的极针或喷盘、喷杯的边缘时,因接触而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涂料均匀散开,扑向工件,最终牢牢的沉积在工件表面上形成均匀的涂膜;
(3)由题文中的信息可知,涂料微粒所受到的电场力(F)与静电场的电压(U)和涂料微粒的带电量(Q)成正比,而与喷枪和工件间的距离(R)成反比,电场力的表达可能为:;故D正确;
(4)现在环保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所以我看重的优点是:静电喷涂与人工喷漆相比有利于工人健康,能提高环境的净化水平;
故答案为(1)惯性;(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D;(4)静电喷涂与人工喷漆相比有利于工人健康,能提高环境的净化水平;环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点睛】
本题考查了静电喷涂的原理、优点,了解文中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20. 机械能 A C B
【详解】
(1)[1]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消耗了机械能,同时产生了电能,则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可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2)[2]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几乎占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因此,尺度最大的应该是分子,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3]容易得到或失去电子且不容易导电的材料,容易产生静电现象,据此可知:
A.全棉的衣服不容易得失电子,不容易产生静电,故A不符合题意;
B.水是导体,使用加湿器增加房间湿度,不容易产生静电,故B不符合题意;
C.尼龙围巾容易得失电子,并且尼龙是绝缘体,容易产生静电,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4]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摩擦的过程中束缚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所以静电现象产生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 D 8Q
【详解】
(1)[1]由题意可知,作用力与、的乘积成正比,与两个点电荷的距离的关系图像可知,与成反比,所以,故ABC错误,D正确
(2)[2]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量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则
(3)[3]在距离点电荷Q为r的A点放一个点电荷q,由可知,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根据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故点电荷Q在A点产生的电场强度:
[4]由公式可得
由题意可知,点电荷在点产生的电场强度恰好为在点产生电场强度的2倍,由图可知,到A的距离为Q到A距离的2倍,所以,电荷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