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大雪”节气,雪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2.如图所示,一瓶刚取出的冰镇饮料,放置一会儿瓶外壁布满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镇饮料的温度约为30°C B.水珠是水蒸气液化而成
C.水珠形成需要吸收热量 D.水珠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3.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有关诗词中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4.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草叶上形成“露珠”
C.湖水结冰
D.草叶上形成“白霜”
5.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冬天,龙门山顶上的积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B.春天,龙湾湖里的冰面熔化了,此过程中需要吸热
C.炎热的夏天,泗河的游船中比岸上凉爽,是由于水汽化放热温度降低
D.初夏清晨圣源湖水面上的薄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6.医护人员所戴的护目镜容易起水雾。护目镜上水雾的形成与下列现象成因相同的是
A.玻璃上的“冰花” B.嘴里呼出“白气” C.湿衣服变干了 D.雪人直接变小
7.如图所示是粤北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过程中放出热量 B.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雨夹雪时气温一定是0℃以下 D.当天夜里的温度最高可达5℃
8.甲、乙两支刻度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分别测量冰水混合物、沸水和教室内的温度,结果如表所示。则下列对t1和t2大小的判定正确的是( )
温度计 温度计示数(℃)
冰水混合物 沸水 教室
甲 7 93 t1
乙 4 96 t2
A.t1<t2 B.t1>t2 C.t1=t2 D.无法确定
9.盛夏,打开冰箱门、会看到“白气”冒出;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也会不断呼出“白气”、对这两种“白气”的分析正确是( )
A.前者是汽化现象,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前者是液化现象,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后者是汽化现象,是口腔内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后者是液化现象,是口腔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0.对下面几幅图反映出来的各种现象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是在外面两个人说话,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图乙树杈上的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图丙玻璃上的水是霜凝固形成的
D.图丁灯泡内壁上黑色的钨是钨蒸气凝华形成的
11.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过一会薄雾又消失了。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凝固,后升华 B.先凝华,后升华
C.先凝固,后汽化 D.先液化,后汽化
12.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两个活动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
A.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B.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C.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
D.前者是为了控制温度,后者是为了受热均匀
13.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B.造雪机喷射出的水雾遇到冷空气凝固成“人工雪”
C.夏末夜晚湖边的薄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雾滴
D.炎热的夏天,水中比岸上凉爽,是由于水汽化放热温度降低
14.“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需放热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15.风把汗水吹干的过程中,汗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二、填空题
16.初秋的清晨,树叶枝头会挂有露珠,露珠的形成是_______现象,太阳升起后,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现象。寒冷的冬天,常常会发现教室的玻璃窗______(选填“内”或“外”)表面会形成“冰花”,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7.在打新冠肺炎预防针时,医护人员用棉签把酒精擦在打针者的手臂上,手臂处会感觉到凉爽,是由于酒精______吸热导致的。而医护人员佩戴的护目镜常常会蒙上一层“雾气”,雾气的形成是因为嘴里呼出来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__现象。(两空均填物态变化)
18.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发_____的缘故导致身体会感到冷,此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蜷缩起来,这其实是为了_____水分蒸发(选填:“加快”或“减慢”)。
19.做手术时把氯化烷(沸点:31.1℃)滴到人体内某局部(36℃左右)时,氯化烷会________吸热,使局部“冻结”,起到麻醉作用,如下表,为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________。
物质 液态氧 液态氮 二氧化碳
沸点/℃ -180 -196 -78.5
20.制作冻豆腐时,将一块豆腐放入冰箱的________(填“冷冻”或“冷藏”)室内。一两天后普通豆腐就变成冻豆腐了。解冻后切开,发现冻豆腐内有很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内的水遇冷先________成冰,解冻后冰又________成水造成的。
三、综合题
21.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图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31 40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左右。考虑到混合液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5℃,对该地区来说,在不同防冻液含量中,宜选___________;
A.30% B.40% C.60% D.90%
(3)如图是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____℃。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2.在我们的地球上,水存在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由于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地球上水的储量虽然很多,但是淡水资源非常紧张,仅占全球总水量的百分之二点七。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其中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播撒到冷云中,使其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导致降雨。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一直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建造水库便是重要措施之一。
(1)人工降雨过程中包含哪些物态变化过程:______。
(2)怎样才能有效、合理地使用水资源呢?请你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①______;
②______。
23.如图甲是青藏铁路通过“千年冻土”区的照片,照片中插在路基两旁的一排碗口粗细的是热管(还有一部分埋在路基下面),这是为了解决“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采取的其中一种方法。
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如图乙是管内物质物态变化的示意图],管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上方一端处在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方一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当它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体会吸热汽化,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上方一端时放热液化,液化后的液体通过重力作用(或其他途径)又回到受热的下方一端,如此循环往复。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和______;
(2)当热管“制冷”时,上方一端的温度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下方一端的温度,此时,热管把从高温处吸收的______“搬到”低温处放出,当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时,热管停止制冷。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
“碳纳米温度计”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碳纳米温度计”用直径不到头发五百分之一的筒状碳纳米管制成。研究人员在长约千分之一毫米,直径仅为万分之一毫米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液态镓就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能读取温度值。
这种温度计测量范围可从18℃到490℃。此外,用于制造碳纳米管的石墨在50℃至500℃之间体积随温度的变化极小,因此碳纳米管本身的直径和长度变化可以息略不计,用它制成的温度计能精确到0.25℃。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异常,测定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诸多方面。
(1)碳纳米温度计内的碳纳米管的直径是 ______m,其测温原理是 ______。
(2)碳纳米温度计的分度值能达到 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测量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3)金属镓的熔点是29.8℃,则镓是 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如果想要提高碳纳米温度计的测量精度,请你提出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案 ______。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建筑“不用空调的楼房”
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调查中,小丽了解到,夏天在室内安装空调可以调节室温,但安装空调既消耗电能,又会造成环境污染,她受到我国一些建筑物先进建筑理念的启示,和同学们提出了一些节能的好方法。例如研发一种新材料,可以在20~30℃范围内凝固和熔化,没有固定的熔点,把它掺在水泥中制作成地板或墙壁,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如图所示是一种湿帘降温系统,图中的水帘纸是用一种高分子材料制作,具有高吸水、扩散速度快等特点,在波纹状的纤维表面有层薄薄的水膜,当室外干热空气被风机抽吸穿过布满冷却水的湿帘纸时,水膜上的水由液态转化成气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温度迅速下降,这样经过处理后的凉爽湿润的空气就进入室内了,此时的室内温度能下降5~10℃以上。该系统降温迅速,效率达到90%~97%,能不断提供新鲜干净的空气,增加空气含氧量,同等情况下造价是中央空调的2/5。
(1)可以在20~30℃范围内凝固和熔化的新材料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寒冷的冬天,这种材料凝固会______( 选填“吸热”或“放热”),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
(2)湿帘降温系统的水帘纸呈波纹状,可以增大水膜的______,从而加快了水帘纸上的水______( 填物态变化)吸热,该系统的优点有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路”上的热棒技术
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多年冻土对路基的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就要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层的水结冰,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鼓起来,冻土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严重危及铁路路基,火车极易脱轨。因此,为了使冻土层保持稳定,工程建设者们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项技术叫“热棒”。
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如图甲所示,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2m,高出路面2m,插入路基下5m。棒体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态的氨,外表顶端有散热片。图乙是热棒的工作原理图。我们知道,酒精比水更容易变成气体,而液态氨变成气体比酒精还要容易。当棒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态氮会吸热而变成气态氨,在管内压力差的作用下,蒸气上升至冷凝段,与较冷的冷凝器管壁接触,放出热量,再通过冷凝器的散热片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同时蒸气物质遇冷冷凝成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沿管壁回流到下方一端,再蒸发。如此循环往复。正是液态氨在“热棒”中默默无闻地工作,使它成了保持路基冻土的“冰箱”。
(1)夏季温度过高时冻土中的冰会 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路基变得松软不牢固;
(2)“热棒”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_____、_____;
(3)热棒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 _____(向上/向下)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露的形成是液化,故A错误;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液化,要放出热量,故B错误;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从气体变为固体,故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雪的形成属于凝华,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2.B
【详解】
A.冰镇饮料的温度远低于30°C,约为5°C,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冰镇饮料瓶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的外壁,故B正确;
C.水珠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是放热过程,故C错误;
D.水珠消失,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3.C
【详解】
A.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变成冰属于凝固现象,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了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直接变成了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4.B
【详解】
A.冰雪遇暖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草叶上形成“露珠”是空气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湖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凝固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草叶上形成“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
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形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冰面熔化,熔化需要吸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夏天,泗河的游船中比岸上凉爽,是由于水汽化吸热温度降低,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详解】
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水雾的形成是液化;
A.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符合题意;
C.湿衣服变干是水蒸发,属于气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雪人直接变小是固态的雪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详解】
A.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珠凝固形成的冰晶,形成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故A正确;
B.雨是云层中的小冰晶熔化或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因为冰是晶体,在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当气温等于0℃时,雨是液态的水,向外放出热量也会形成固态的冰晶(雪)。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当天的最高气温为5℃,但因夜晚温度普遍低于白天,故夜晚温度不可能达到5℃。故D错误;
故选A。
8.B
【详解】
甲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与1摄氏度的比为
乙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与1摄氏度的比为
设室温为t,用甲温度计所测得的教室内温度为
则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用乙温度计所测得的教室内温度为
则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所以
当t1=t2时解得
t=50℃
由于室温一定小于50℃,故150℃-3t>0,所以t1>t2。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9.B
【详解】
AB.打开冰箱门,看到“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A错误,B正确;
CD.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故CD错误。
故选:B。
10.D
先要根据图反映的情景,说出每幅图观察到的现象。然后结合物态变化过程给予解释说明即可。
【详解】
A.图甲是在外面两个人说话,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故A错误;
B.图乙树杈上的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图丙玻璃上的水是霜熔化形成的。故C错误;
D.图丁灯泡内壁上黑色的钨是钨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1.D
【详解】
刚进屋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使眼镜变得模糊;然后随着眼镜温度的升高,小水珠又蒸发変成水蒸气,眼鏡重新变得清晰;即整个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汽化。故ABC错误,不符合题意;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详解】
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是为了受热均匀,使用水浴法对碘锤加热目的是使碘的温度不高于其熔点,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D
【详解】
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工雪”是造雪机喷射出的水雾遇到冷空气,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炎热的夏天,水中比岸上凉爽,是由于水汽化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C
【详解】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遇到凝结核后变成大水珠,然后由于重力作用掉落到地面形成的,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C正确;
D.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15.B
【详解】
风把汗水吹干是液态水变为气体水蒸气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 液化 汽化 内 凝华 放热
【详解】
[1]清晨在树叶枝头和蜻蜓身体上会挂有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汽化的缘故,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3][4][5]寒冷的冬天,常常会发现教室的玻璃窗上会形成“冰花”,这是室内空气中较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所以形成在窗玻璃的内表面,凝华放热。
17. 汽化 液化
【详解】
[1]把酒精擦在手臂上,酒精汽化时吸热,使手的温度降低,手臂会感觉凉。
[2]医护人员佩戴的护目镜常常会蒙上一层“雾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护目镜的内侧。
18. 吸热 减慢
【详解】
[1]游泳者出水后身体会觉得冷,这是因为人从水中上岸后,身上有水,水蒸发吸热,所以感觉冷。
[2]将身体蜷缩起来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一定程度可减少水分的蒸发,使人感觉不那么冷。
19. 沸腾 二氧化碳
【详解】
[1][2]由于氯化烷的沸点低于人体内某局部的温度,所以氯化烷会沸腾(汽化)吸热;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沸点最高,所以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二氧化碳。
20. 冷冻 凝固 熔化
【详解】
[1]水的凝固点是0℃,制作冻豆腐时,将一块豆腐要将豆腐放入冰箱的冷冻室。
[2][3]冻豆腐内有很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内的水遇冷凝固成冰,解冻后冰又熔化成水造成的。
21. 先降低后升高 A 120 升高 由于水的汽化,使得防冻液的含量变大
【详解】
(1)[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2)[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20~-15℃,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30%的防冻液,故选A。
(3)[3]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以找出当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为120℃。
(4)[4][5]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22. 升华、凝华、液化、熔化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
(1)[1]当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这是一个升华过程,吸热过程,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的过程是一个凝华过程,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小冰晶变成小水滴的过程,是一个熔化过程。
(2)①[2]尽量减少水污染,采用先进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
②[3]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和节约用水。
23. 汽化##液化 液化##汽化 低于 热量 相同
【详解】
(1)[1][2]根据材料中的内容“管内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其上方一端处在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方一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当它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体会吸热而汽化,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上方一端时放热而液化,液化后的液体通过重力作用(或其他途径)又回到受热的下方一端”可知,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和液化。
(2)[3][4][5]所以当热管工作时,当上方一端的温度低于下方一端的温度,会发生热传递,热量从下方高温部分传递向上方低温部分,即热管把从高温处吸收的热量搬到低温处放出,当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不存在温度差,所以不能发生热传递,热管此时停止制冷。
24. 10-7 液体的热胀冷缩 0.01℃ 不能 晶体 使用受热胀冷缩更明显的金属
【详解】
(1)[1]由题知,碳纳米管的直径仅为万分之一毫米,即10-7m。
[2]由题目可知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液态镓就会膨胀,故原理为液体的热胀冷缩。
(2)[3]由题目知温度计精准度为025℃,故其分度值为0.01℃。
[4]温度计测量范围可从18℃到490℃,镓的熔点为29.8℃,在冰水化合物的温度下镓为固体,不可用来测量温度。
(3)[5]金属镓有固定的熔点,故镓为晶体。
(4)[6]此温度计的原理为液体的热胀冷缩,当换用受热胀冷缩更明显的金属时准确度更高。
25. 非晶体 放热 表面积 蒸发 降温迅速,效率高
【详解】
(1)[1][2]该材料可以在20~30℃范围内凝固和熔化,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材料是非晶体。该材料凝固时放热,由液态变为固态。
(2)[3][4]湿帘降温系统的水帘纸呈波纹状,水膜的表面积增大,这样水的蒸发加快。即加快了水帘纸上的水的蒸发吸热。
[5]该系统降温迅速,效率达到90%~97%,故优点有降温快,效率高。
26. 熔化 汽化 液化 向上
【详解】
(1)[1]夏季温度过高时冻土中的冰会吸热熔化成水,路基变得松软不牢固。
(2)[2][3]依题意得,热棒的下端受热时,液态氨会吸热汽化成气态的氨气;氨气上升到冷凝段时,遇冷放热液化成液态的氨回到下端。
(3)[4]热棒通过下端的液态氨吸热汽化成气态氨上升到上端后,气态氨放热液化成液态氨,在重力的作用下,液态氨回到下端,以此循环,将热量向上传递到空气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