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15:0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选择题
1.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商朝的青铜治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
C.从1937年9月起,40万川军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一系列会战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下图所示的内容是革命艺术家彦涵的木刻版画《来了亲人八路军》。该作品意在
A.鼓励八路军回家看望亲人 B.表达抗战时期军民鱼水之情
C.激励军民参与根据地建设 D.反映人民对国民政府的不满
3.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人的指挥下,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向日军发起大规模的破袭战,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这一事件被称之为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皖南事变
4.下面是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的部分目录,目录不完整,请补充完整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A.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B.第21课 第二次国共合作
C.第21课 全民族抗战 D.第21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5.2020年春季,李华同学居家学习期间,通过“云旅游”的方式,开启了以“三晋文化”为主题的项目性学习。李华和他的项目性学习小组以“三晋文化”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四条“云旅游”线路。其中符合“红色文化”主题的是( )
A.A B.B C.C D.D
6.1940年,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士气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进攻是
A.武汉会战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战役
7.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相同点有( )
①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②都是彭德怀指挥的
③八路军组织发动的 ④山西都是主要战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为了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在经济上( )
A.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B.实行减租减息 C.打土豪、分田地 D.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9.有学者这样评价某战役: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该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10.下图反映战役
A.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打破了日本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1.1942年,在反“扫荡”作战中血洒疆场的八路军副参谋长是( )
A.杨靖宇 B.张自忠 C.谢晋元 D.左权
12.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应是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淞沪会战 D.徐州会战
13.下表是某次战役的战绩,该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14.“地道战,庄稼汉,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他个人仰马也翻……”,这首歌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B.国共官兵英勇善战
C.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密切配合 D.全世界人民的热情支持
15.历史学习小组模拟“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各项适用于介绍延安的是
A.红色的小船——见证了党的诞生 B.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
C.革命的摇篮——开创了革命新路 D.抗战的灯塔——敌后战场总后方
二、综合题
16.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出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1)为什么说中国革命由国共两党决定是从1924年开始的?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
材料二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筑梦中国》(第一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哪些因素。(至少写出2点)
材料三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国民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现职。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材料三为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的《国共合作宣言》,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宣言的发表有何意义?
材料四 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回忆录》
材料五 整个华北地区,从晋西北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线。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
(4)材料四中李宗仁所说的“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什么事?材料五描述的是抗战时期的哪一场战役?
(5)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场战役的共同影响。
17.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把一盘散沙的广大民众凝聚起来,形成抗日的铜墙铁壁;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倡导者、参与者与维护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示意图
材料二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公路近2000千米,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的还击。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对于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中国共产党采取军事上严守自卫、政治上坚决反击的方针,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第三次反共高湖,由于中国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材料一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的主导政治力量。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发动百团大战的主要目的及其对战局的重大影响。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的历史背景,分析中共的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处地位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历史史实就是不加任何解释,定义的阐述一个历史事件。据此可知,C项只是阐述一个历史事件,没有进行评论,C符合题意;A、B和D项阐述历史事件中均进行了评述,不符合历史史实的特点,A、B和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详解】
版画中一群乡亲围绕着八路军战士,一位盲人老妈妈用手抚摸八路军战士的脸庞,乡亲们把来了八路军看作来了亲人,这种密切关系体现了乡亲们和八路军之间的互相信赖和鱼水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民鼓励子女踊跃参军”“激励军民参与根据地的建设”,排除AC项;材料无法体现人民对国民政府的态度,而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侵略者,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3.C
【详解】
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秋,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路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日军把这场战役称为“挖心战”。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C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A排除;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B排除;皖南事变发生在1941年,D排除。故选择C。
4.A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单元标题是抗日战争,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A项正确;第二次国共合作知识点隶属于第19课,排除B项;全民族抗战第19课中已有提及,且全民族抗战是贯穿于全面抗战的始终,排除C项;解放战争的胜利属于人民解放战争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
据题干信息“百团大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粉碎敌人的“囚笼”,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共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史称“百团大战”。1948年10月——1949年4月的太原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6个多月,伤亡4.5万人,是解放战争中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太行山是八路军坚持抗战的坚强堡垒,太行山区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李华和他的项目性学习小组以“三晋文化”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四条“云旅游”线路。其中符合“红色文化”主题的是D,D正确;ABC也反映的文化古城,但与革命无关,不属于“红色文化”,排除;故选D。
6.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40年,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士气,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 ,B项正确;武汉会战是1938年, 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 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7.D
【详解】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林彪的指挥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路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都是八路军组织发动的、山西都是主要战场是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相同点,③④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①不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是林彪领导的,②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8.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包括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土地政策方面,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B项正确;A项属于政治方面,与题干“经济上”不符,排除A项;1927年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中共将“打土豪、分田地”确立为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排除C项;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
1937年9月,林彪率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A项正确;1937年8月-11月淞沪会战以上海沦陷而告终,排除B项;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C项;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以武汉沦陷而告终,抗日战争也由此进入相持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在华北打击日寇的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D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在反“扫荡”作战中血洒疆场的八路军副参谋长是左权,D项正确;杨靖宇是东北抗联的将领,1940年壮烈牺牲,排除A项;张自忠是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牺牲于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排除B项;谢晋元在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1941年被叛徒杀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2.A
【详解】
根据“1940年”“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被称为“百团大战”。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A项正确;台儿庄战役是在1938年,淞沪会战是在1937年,徐州会战是在1938年,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1940年下半年,3个半月时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选项C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A排除;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B排除;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排除。故选C。
14.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歌曲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民阶级抗击日本侵略的游击战法地道战,广大农民参与抗战体现了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实现了全民族抗战,A项正确;题干与国共官兵英勇善战无关,排除B项;题干只提到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密切配合无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全世界人民的热情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的灯塔——敌后战场总后方反映的是延安,D符合题意;红色的小船——见证了党的诞生反映的是嘉兴游船,A排除;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反映的是南昌,B排除;革命的摇篮——开创了革命新路反映的是井冈山,C排除。故选择D。
16.(1)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或国民党一大召开;或第一次国合作建立);成就:①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统治;②北伐胜利进军;③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④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⑤建立黄埔军校。
(2)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③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④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等。(任意2点即可)
(3)标志着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5)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1)
根据所学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根据所学可知,两党合作后,1925年建立黄埔军校、1926年进行北伐战争,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统治。
(2)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将抗日。这些都是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因素。
(3)
根据所学可知,《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
根据材料可知,李宗仁是台儿庄战役的指挥,他所说的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最大的一场胜利。根据材料五和所学可知,发生在华北,以打击敌人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线为目标的战役是八路军在华北开展的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
(5)
根据所学可知,台儿庄战役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因此这两场战役的胜利都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17.(1)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主导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
(2)主要目的: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重大影响: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历史背景:日本为了早日结束侵华战争,实现南进目标,加紧了对国民党的诱降。蒋介石对打击共产党的势力一直没有死心,想趁国际形势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发动反共高潮。积极作用: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策划的第三次反共高湖。
(3)推动国共合作,引领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最终决定力量。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示意图”信息“1936年12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据材料一的信息“《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中共提交合作宣言、洛川会议”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的主导政治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2)据材料二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史称‘百团大战’。”可知中国共产党发动百团大战的主要目的是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据材料二的“百团大战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公路近2000千米,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可知百团大战对战局的重大影响是: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据材料三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的历史背景是:日本为了早日结束侵华战争,实现南进目标,加紧了对国民党的诱降。蒋介石对打击共产党的势力一直没有死心,想趁国际形势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发动反共高潮。据材料三的“对于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中国共产党采取军事上严守自卫、政治上坚决反击的方针,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第三次反共高湖,由于中国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的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是: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策划的第三次反共高湖。
(3)综合题干材料,我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处地位的认识有:推动国共合作,引领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