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选择题
1.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开始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说:“我在法国看到一座低水头的水电站,全部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节假日没有工人上班,照样运行发电。联想到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谷牧这番话旨在强调( )
A.总结经济建设教训 B.中西方技术的差距
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D.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3.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自制了历史年代尺,其中③处应该填写的是
A.开天辟地 B.当家作主 C.改革开放 D.香港回归
4.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任务的标志是( )
A.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
B.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
D.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
5.“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开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征程的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八大 C.开国大典 D.十一届三中全会
6.“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这里所说的“新的伟大革命”( )
A.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C.要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D.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基础
7.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所说的“解放”是指:
A.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B.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D.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8.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 )
A.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B.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D.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9.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艰苦卓越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农业合作化
B.抗日战争胜利改革开放
C.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文化大革命”结束浦东开发开放
10.1978年在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
A.“两个凡是”论
B.“以阶级斗争为纲”论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论
D.“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论
11.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1978年后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反对专制,提倡民主
C.反对迷信,提倡科学 D.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12.下列口号中,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是
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3.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采取的关键性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的结果。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材料旨在表述改革开放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14.《汉书·礼乐志》中曾提到“……,拨乱反正。”指治理混乱的局面,恢复正常的秩序。党的历史中,标志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任务的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关于公开提出“两个凡是”方针 D.关于1980年恢复刘少奇的名誉
15.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粉碎“四人帮” B.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D.经济特区的建立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农村广泛宣传《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场景?这一场景发生在什么时候?
(2)材料一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来说有何重大意义。(2点)
(3)材料二反映了土地改革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 (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
(4)依据以上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
(5)根据材料三,谈谈中国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应该吸取哪些教训?(2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中国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更加速了改革开放的酝酿。西欧、日本等国家地区,成为了主要考察地,西欧五国考察团,参观了八十多个工厂、矿山、港口、农场、大学及科研单位,对欧洲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看到: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整个欧洲连成一片。农业也是科技型、集约化的,耕地播种、施肥除草、收割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代表团回国后报告:“我们大开眼界,思想豁然开朗,总以为自己是世界强国,总认为资本主义腐朽,可走出国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摘编自曹普《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
请回答:
(1)写出做出改革开放决策的会议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197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C项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A项;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排除B项;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法国水电站电子计算机控制、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可知,这体现出中法科技水平的巨大差距,应该改革开放以赶超西方,D项正确;材料是在说针对中法科技水平差距应该做什么,排除A项;材料重在强调应该怎么做,排除BD两项。故选D项。
3.C
【详解】
根据年代尺中“1978年”“伟大转折”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实现了党和国家在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并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C项正确;“开天辟地”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排除A项;“当家做主”指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排除B项;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B项正确;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以平反,排除A项;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表明党和国家重新建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C项; 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D
【详解】
根据材料“……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征程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项正确;遵义会议召开于红军长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基础,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革命,A排除;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B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中心,C排除。故选择D。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打破“两个凡是”和思想里的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舆论的准备,选项D符合题意;A是新中国诞生;选项B是土地改革;选项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8.B
【详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阶级斗争为纲”,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因此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B正确;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A排除;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排除;1919年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分水岭,D排除。故选B。
9.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50年代,国家进行三大改造,依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步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选项不合符题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B选项不符合题意。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文革留下的历史教训,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992年设置的上海浦东新区,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D选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点睛】
解题的核心需要学生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结合所学可以判断“中国新生”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伟大转折”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个选项中都符合的只有C选项,其余选项皆可排除。
10.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文革结束后,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为此1978年在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论点,B项不合题意;1960年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论。C项不合题意;粉碎“四人帮”以后,结束了“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论。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故选择A。
1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故A符合题意。BC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D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是提出的方针,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C
【详解】
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20世纪70年代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和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C项正确;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排除A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的原因,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了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至此,中国共产党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彻底完成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发展和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B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关于公开提出“两个凡是”方针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排除C项;关于1980年恢复刘少奇的名誉不是拨乱反正完成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80年是改革开放以后,此时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说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故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工作重心的转移,ACD均无法体现这一主旨,排除。
16.(1)①场景: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②时间:1949年10月1日。
(2)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点)
(3)①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政权,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点)
(4)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只写“大跃进”或“人民公社化运动”)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①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④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⑤加强法治建设;等(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点)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根据“农村广泛宣传《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中共八大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党中央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因此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因此②十一届三中全会。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④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⑤加强法治建设等。
17.(1)十一届三中全会。
(2)观点: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论述: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②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③扩大对外开放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知识不足等困难;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结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我们要坚持对外交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详解】
(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根据“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我们大开眼界,思想豁然开朗,总以为自己是世界强国,总认为资本主义腐朽,可走出国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可归纳出观点: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学生可围绕观点,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②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③扩大对外开放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知识不足等困难;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结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我们要坚持对外交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