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选择题
1.罗马法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表格中a,b两处对应的法律应该是
A.《汉谟拉比法典》《罗马民法大全》 B.《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
C.《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 D.《汉谟拉比法典》《查士J尼法典》
2.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开始于395年,直至1453年灭亡。最终摧毁这一帝国的国家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3.《查士丁尼法典》中“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把这匹马的价钱赔偿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这体现了该法典
A.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 B.具有缜密的法律体系 C.重视证据的法治传统 D.保护个人的财产所有权
4.下图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见证了君士坦丁堡一千多年的辉煌。建造这座大教堂的帝国,后来被哪个政权灭亡了
A.奥斯曼土耳其 B.法兰克王国 C.蒙古帝国 D.阿拉伯帝国
5.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刻在青铜板上,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成为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这部成文法是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法学汇纂》 D.《法理概要》
6.东罗马帝国时期,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文献规定了公民之间的各种法律关系。据此可知,东罗马帝国( )
A.注重依法稳固统治
B.用法律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学习雅典民主政治
D.法学方面成就巨大,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7.下图人物在位期间命人编成了四部法律文献,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这四部文献统称为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汉谟拉比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8.拜占庭帝国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最大的文治成就是:
A.编纂了历法 B.主持编篡了《查士丁尼法典》
C.主持编写了《十二铜表法》 D.力图恢复古罗马的光荣
9.列宁指出:“最必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历史联系”就是历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下列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因 果
A 拜占庭长期封闭保守 拜占庭帝国走向灭亡
B 日本进行大化改新 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 中古西欧城市自治 使欧洲封建国家走向分裂
D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得出重要贡献
A.A B.B C.C D.D
10.公元530年,商人奥斯曼土耳其在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与当地的手工业者拉慈溪发生经济纠纷,两人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对簿公堂。法官对此官司裁决的依据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法学汇纂》
11.小李同学通过互联网下载“东罗马四分五裂”“奥斯曼土耳其扩张”“君士坦丁堡的沦陷”等资料。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小李要探究的问题应是( )
A.罗马帝国的分裂 B.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C.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12.观察下图,为其归纳的一个恰当的主题是( )
A.罗马法的历程 B.古罗马的兴衰 C.文化的大融合 D.近代法制的变迁
13.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面材料反映出两大帝国在疆域上的共同之处是
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A.都地跨欧、亚、非三洲 B.都加强了文化的交流
C.都产生了新的文明成果 D.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4.世界古代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事件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②牛津大学的创办
③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
④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
A.②①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15.下列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因 果
A 《罗马民法大全》的编纂 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B 日本进行大化改新 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C 俄国二月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
D 英国光荣革命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16.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言(节选):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
正文(部分内容):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原主,藏匿者死罪。奴隶打了自由民的嘴巴,割去耳朵。如果自由民弄瞎了奴隶的眼睛,与弄瞎牛的眼睛处理原则一致。
结语(节选):(如果后人纂改法律)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解,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三 《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从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据此可见,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完全一致的,他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并运用这个法典来为其挽救奴隶制的统治服务。
(1)材料一是《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一判断颁布这部法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该法典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什么地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带来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
(4)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有权不能任性。结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法治建设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全文共282条被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玄武岩石柱上。该法典很多条文是用来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的,处理的原则就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法典内容涉及盗窃动产和奴隶,对不动产的占有、继承、转让、租赁、抵押,涉及经商、借贷、婚姻、家庭等方面;……法典规定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破坏桥梁水利的人将受到严厉处罚甚至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隶的人,都要处死;违法的人在酒店进行密谋,店主如果不把这些人捉起来,店主也要被处死。
——曹顺仙编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七表……四、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五、疆界发生争执时,由长官委任仲裁员三人解决之.六、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宽度,直向为八尺,转弯处为十六尺.七、如供役地人未将道路保持在可供通行的状态时,则有通行权者得把运货车通过他认为适宜的地方。八、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九、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十、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第八表私犯一、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第九表公法一、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材料三:查士丁尼在法典中赞成“释奴的善举”,并且取消了被释自由人的等级差别,一律给予完全的自由和公民资格,而且奴隶获释的条件也大大放宽了,另一方面,对奴隶的统治也较从前放宽了。查士丁尼承袭万民法,承认奴隶处于主人的权力之下,主人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但他在立法中又规定,主人非依法不得“毫无理由地杀自己的奴隶”,并且要求主人“善待”自己的奴隶。如果主人非法杀害或过分虐待自己的奴隶,将受到处罚。
——孙义学、王永本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古代史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法典名称是什么?这是一部怎样性质的法典?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十二铜表法》中明确处罚制度对当时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进行长期的斗争,还设立什么职位维护平民的利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部法典是怎样对待看奴隶的?这部法典对欧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治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因此a处是《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任东罗马帝国皇帝时期。先后组织编写《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篡》、《法理概要》、《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做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因此b处为《罗马民法大全》,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王国的法典,排除AD项;《值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民法大全)的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B项。
2.D
【详解】
拜占庭帝国在原来罗马帝国部分疆域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D
【详解】
根据材料意思是一个人向别人租马时,就和马主人之间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即租马人应照顾好马,否则应承担相应责任,D项正确;材料没明确马的主人是奴隶主的身份,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涉及《查士丁尼法典》的法律体系的介绍,排除B项;材料没提及《查士丁尼法典》重视证据的的史料,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4.A
【详解】
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有许多雄伟辉煌的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干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5.A
【详解】
据所学知识,公元前450 --前449年,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它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承担上遏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A项正确;《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的统称,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6.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东罗马帝国时期,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文献”可知,这体现出拜占庭帝国有注重依法稳固统治的倾向,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公民关系,和奴隶主阶级无关,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是君主专制国家,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
结合所学,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相继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D项正确,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凯撒编纂了历法,A项不符合题意;查士丁尼主持编篡了《查士丁尼法典》,这是查士丁尼最大的文治成就,B项符合题意;CD项的内容都与查士丁尼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9.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罗马帝国原名拜占庭,故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继承古罗马文明,5世纪至6世纪初时一度出现繁荣景象,然而其封闭保守和故步自封,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看重对旧传统的保存,最终被历史大潮淘汰,于公元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延续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覆灭,A项正确;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发布诏令,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使得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而不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B项;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多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的剥削日益加剧,城市市民开始于封建主进行斗争,争取自治权,城市的兴起,使得王权与市民阶层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封建贵族,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王权的加强,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并非只是加速封建国家的分裂,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由印度人发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建的法典编纂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编写成《查士丁尼法典》,所以商人奥斯曼土耳其在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与当地的手工业者拉慈溪发生经济纠纷,两人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对簿公堂。法官对此官司裁决的依据是《查士丁尼法典》,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颁布的,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449年古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成文法,排除B项;《法学汇纂》是《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部分,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东罗马四分五裂”“奥斯曼土耳其扩张”“君士坦丁堡的沦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小李要探究的问题应是“拜占庭帝国的灭亡”。B项符合题意;375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排除A项;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排除C项;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最终汇编成《民法大全》的发展完善过程,A项正确;由此可知,为题干图片归纳的恰当主题是罗马法的历程,因此,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故两大帝国在疆域上都地跨欧、亚、非三洲,A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出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都产生了新的文明成果,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出亚历山大帝国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4.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西罗马灭亡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12世纪,西欧出现了早期的大学,巴黎、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相继出现;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481年法兰克王国建立,其建立者是克洛维。故按时间顺序排列为①④②③,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
1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A项正确;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排除B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C项;《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1)真正目的: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影响: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任意解释,有利于维护平民利益;形成了成文法,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基础。
(3)目的:巩固统治。
(4)认识:民主与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原主,藏匿者死罪。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民,割去耳朵。如果自由民弄瞎了奴隶的眼睛,与弄瞎牛的眼睛处理原则一致。”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颁布《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根据“《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任意解释,有利于维护平民利益;形成了成文法,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基础。
(3)据材料三“《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可知,《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是巩固统治。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民主与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
17.(1)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性质: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法典。
(2)作用: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职位:保民官。
(3)对奴隶: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对欧洲的影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
依据所学知识《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并结合材料“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全文共282条,被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玄武岩石柱上”可知,材料一中的法典名称是《汉谟拉比法典》;依据所学知识《汉莫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可知,法典的性质是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法典。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中明确处罚制度,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依据所学知识,罗马设立了平民自己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进行长期的斗争,还设立了保民官。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法典》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