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16:1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选择题
1.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它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代表,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
A.河姆渡遗址 B.大汶口文化
C.三星堆文化 D.二里头文化
2.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和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二里头出土的铜鼎 D.西周的毛公鼎
3.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妈妈问健健:“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先后顺序是?”其正确的回答是
A.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 B.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
C.甲骨文、篆书、金文、隶书 D.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4.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所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A.
B.
C.
D.
5.“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6.下列通过观察右图而解读出的商朝的历史信息中,错误的是( )
(幸) 幸就是古代的手拷、脚拷
(执) 把手用“幸”拷起来
(劓) 用刀把鼻子割掉
A.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B.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商朝的甲骨文有象形、会意等多种造字方法 D.商朝为巩固统治制定酷刑
7.“商朝的历史,因有近代股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己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调”下列出土的文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A. B.
C. D.
8.北海市某学校进行探究学习,第一小组同学收集到材料如右图1。他研究的主题是( )
1、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2、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工艺复杂 3、商朝青铜器数量多,种类丰富
A.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出现铜器 B.商朝我国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C.商朝“司母戊鼎”工艺高超 D.原始社会到商朝的青铜工艺
9.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1986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双目面具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D.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10.小明在研究某段历史时作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小明研究的主题是( )
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 最初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 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首次发现
A.高超的青铜铸造艺术 B.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
C.中医药的发展历史 D.清代金石学的发展
11.十二生肖中的“狗”寓意温顺善良、忠诚吉祥。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出现于商朝的字体是
A. B.
C. D.
12.下图甲骨文所采取的造字方法是
A.形声 B.象形 C.会意 D.假借
13.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享有“镇国之宝”美誉,它是(  )
A.商代铜爵 B.司母戊鼎 C.四羊方尊 D.西周利簋
14.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大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约有4000多个。上述材料反映出甲骨文( )
A.数量众多 B.内容丰富 C.年代久远 D.影响深远
15.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历史的保存和再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和《明清档案》是我国古代四大文化遗产。通过《殷墟甲骨》我们可以了解(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 D.春秋历史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材料二 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原本是商王盘庚迁殷后的都城,直到商朝灭亡,共经历了250年。殷都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建筑,还有商王和奴隶主的墓葬区。都城内有专门铸造铜器、制造玉器的作坊,说明当时手工业很发达,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等,而最著名的当属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三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殷墟出土的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这种文字被称为什么文字?在我国文字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王克商”的决定性战役是什么?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是哪些?
17.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的名称。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哪一流域?
(2)图二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河南安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写出它的名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3)图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
(4)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同一时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它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代表,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所以此题选C。
2.B
【详解】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B符合题意;四羊方尊造型奇特,A排除;二里头出土的铜鼎不是最重的青铜器,C排除;西周的毛公鼎不是最重的青铜器,D排除。故选择B。
3.D
【详解】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它比甲骨文规范。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题干四种字体先后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不符,排除。故此题选择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字的演变的相关史实。
4.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5.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饮酒器“爵”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是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 制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冶炼技术,排除A项;材料与铸造工艺无关,排除B项;宗法体系强调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材料无法反映“宗法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A
【详解】
根据图片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商朝的甲骨文有象形、会意等多种造字方法; 商朝为巩固统治制定酷刑。可是从解读出的商朝的历史信息中,不包含“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A项错误,符合设问,选A项;BCD项属于从解读能看出的商朝历史信息,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点睛】
7.C
【详解】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C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时期的,排除A项;商鞅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排除B项;秦朝时期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B
【详解】
根据“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最大的青铜器”、“青铜器数量多,种类丰富”可知他研究的主题与青铜器有关,即商朝时期我国青铜器的高超工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朝的青铜器,与原始社会无关,排除AD项;他研究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司母戊鼎,排除C项。故选B项。
9.D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双目面具与传说中蚕丛的形象吻合,可见传说中也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传说和神话毕竟带有主观色彩,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还需要多方印证,排除A项;考古并不是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还可以参考古代文献等,排除B项;题干反映出考古发现印证了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信息,而没有强调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故小明研究的主题是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B项正确;高超的青铜铸造艺与“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不符,排除A项;中医药的发展历史与“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不符,排除C项;清代金石学的发展与“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D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商朝时,我国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因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故D符合题意;隶书起源于秦朝,故A不符合题意;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故B不符合题意;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B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象形,B项正确;ACD项都是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图片没有涉及,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B项正确;商代铜爵用于温酒和饮酒,相当于后世的酒杯,排除A项;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排除C项;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距今3000多年、目前发现最早”可知,这体现的是年代久远,体现出我国文明的悠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5.B
【详解】
根据题干“《殷墟甲骨》”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商朝又称殷朝,殷墟即商朝的遗址,B项正确;《殷墟甲骨》主要反映的是商朝的历史,不是夏朝、西周、春秋,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1)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的时代来临。
(2)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的起源。
(3)牧野之战;宗室、功臣和前代贵族。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将王位传承给自己的儿子启,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2)文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3)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对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和前代贵族,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17.(1)半坡居民;黄河流域。
(2)甲骨文;商朝。
(3)司母戊鼎。
(4)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①认真学习,仔细研判,消化吸收;②厚积薄发,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详解】
(1)依据图一的外观可知是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结合课本所学,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的日常用品;半坡居民是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粟。
(2)依据图二是刻有文字的甲骨。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依据图三可知是司母戊鼎。结合课本所学,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到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4)依据材料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所以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认真学习,仔细研判,消化吸收;继承还要发展,厚积薄发,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