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16: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计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时间,必须在计算出的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因为公元纪年不设公元0年,即“前后相加再减一”,如计算公元前841年到公元1949年之间有多少年,正确的计算是841+1949-1=2789年。请同学们按此法计算: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 )
A.176年 B.177年 C.226年 D.227年
2.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光武中兴形成 B.东汉走向衰亡
C.诸侯争霸出现 D.民族政权并立
3.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东汉走向衰亡 D.藩镇割据形成
4.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江山依旧,境况大变。刘秀以他的胆识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开创的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西汉鼎盛 C.光武中兴 D.三国鼎立
5.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豪强地主横行 B.宦官把持朝政
C.外戚势力膨胀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6.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休养生息
D.文景之治
7.观察下面示意图,反映了东汉后期怎样的政治现象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中央地方矛盾尖锐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8.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这些措施体现出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 )
A.扶植豪强地主 B.强化中央集权 C.以“柔道”治天下 D.遏制地方势力
9.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可以看出东汉后期( )
第六章 汉末事迹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元帝宽驰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五节 灵帝荒淫
第三节 衰帝纵恣 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
A.军阀割据严重,战乱频繁 B.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争权夺利
C.诸侯王争霸,对抗中央 D.皇帝无能与外戚宦官专政
10.毛泽东称东汉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1.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休养生息 D.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12.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下列史实的搭配,不具有直接因果联系的是( )
A.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B.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C.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黄巾起义
13.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 )
A.张陵 B.项羽 C.陈胜 D.张角
14.历史学习中,图示法能够很直观、明晰、明了的表达历史信息。下面图示告诉了我们的历史信息是( )
A.分封制的演变过程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5.根据如图目录内容,判断第八、九章的内容主要涉及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二、综合题
16.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历史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开创性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历史》
材料二
A.文景二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有大量的金钱,库存粮食和铜钱充盈。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B.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材料三 (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注:十二年,建造咸阳城,修筑冀阙,秦迁都于咸阳。合并各小乡聚,编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共四十一县。规划田亩,设置阡陌。)——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共同表现,指出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简述材料二中“(孝公)十二年,……编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该事件有何影响?
17.汉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时期,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打敗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成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220年,曹操的儿子曾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人教版部编初一历史教材
(1)请按时间先后写出材料中的朝代;结合材料一计算汉朝存在的时间:划分“西汉”“东汉"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2)给材料二中的示意图命名并写出材料二空白处应填的内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题干“计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时间,必须在计算出的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可知,东汉建立在公元后25年,西汉建立在公元前202年,所以,计算方法是202+25-1=226年,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2.B
【详解】
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致使政治腐败,东汉走向衰亡,B项正确;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刘秀,其在位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威,导致外威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C项正确;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排除A项;光武帝刘秀在25年称帝,史称东汉。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项;唐朝时期藩镇割据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刘秀开创的局面是“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文景之治,与汉文帝、汉景帝相关,排除A项;西汉鼎盛,与汉武帝相关,排除B项;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
根据图片内容“皇帝早逝、幼帝即位、重用外戚、外戚专权、皇帝长大、依赖宦官、宦官专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AB项的内容,排除;图片体现一定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但是外戚扶植皇帝,皇帝长大后部分仍然要依赖宦官,C项说法片面,排除。故选择D。
6.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光武中兴,故A符合题意;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故B不合题意;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故C不合题意;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7.A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A项正确;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中央地方矛盾尖锐,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图片中没有涉及诸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8.C
【详解】
依据“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可见光武帝刘秀注意减轻人民的负担,采取比较宽松的统治政策,即以“柔道”治天下,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刘秀扶植豪强地主,而是反映刘秀注意改善民生,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从得出强化中央集权或遏制地方势力,排除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成帝荒淫”“后汉外戚宦官之祸”、“灵帝荒淫”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皇帝无能,宦官专权与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政治黑暗,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军阀割据严重,战乱频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争权夺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王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减轻刑罚合并郡县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B项正确;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A项;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
材料中措施属于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的措施, 此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出现的盛世景象,排除A项;休养生息是实现盛世的因素,排除C项;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政治清明的时期,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因此二者不具备直接因果关系,D项正确;ABC项都具有直接因果关系,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点睛】
13.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角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人,D项正确;张陵在巴蜀地区创立了五斗米道,不是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排除A项;项羽和陈胜都是秦末反对秦朝暴政的义军领导人,排除B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
依据图示可知,这反映的是东汉后期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后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并世代相传,排除A项;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排除B项;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后汉之兴、后汉盛世”,结合所学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D符合题意;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属于西汉的皇帝,故ABC排除。故此题选D。
16.(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旧的社会制度在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各国的改革浪潮促使了不同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不同的见解、观点,用来解决社会问题。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也有十分重要、深远的影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
共同原因:执政者吏治清明,关心民生,注重经济发展,祟尚节约,刑法严明等。
(3)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秦国国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奠定了下基础。
(1)
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开创性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可得出,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旧的社会制度在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各国的改革浪潮促使了不同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不同的见解、观点,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也有十分重要、深远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 A.文景二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有大量的金钱,库存粮食和铜钱充盈。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B.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可得出,“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共同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执政者吏治清明,关心民生,注重经济发展,祟尚节约,刑法严明等。
(3)
根据材料三“ 合并各小乡聚,编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共四十一县。规划田亩,设置阡陌。可得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秦国国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奠定了下基础。
17.(1)西汉—新—东汉—魏;405年;都城的地理位置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详解】
(1)根据材料“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后出现的王朝为西汉—新—东汉—魏;根据材料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220年,曹操的儿子曾丕废掉汉献帝,故汉朝存在的时间为:202+9-1+(220-25)=405年;西汉定都在长安,东汉定都在洛阳,故划分“西汉”“东汉”的依据是地理方位。
(2)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统治,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朝所推崇,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干多年封建统治的正思想。经济上,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图示应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