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史”指史料和历史事实,“论”指观点、结论或评论。下列史实和史论叙述正确的是
A.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B.科举制的创立,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唐蕃和亲,促进了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东西部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这一伟大工程( )
A.中心点是今天的西安洛阳 B.最南端到达今天的扬州
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发挥着贯通南北的作用
3.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A.耶律阿保机
B.杨坚
C.李渊
D.李世民
4.“壮志归隋,扫平六代江南梦:坚心使命,结束五胡塞外争。”此对联歌颂了隋文帝
A.统一全国 B.勤政爱民 C.开疆拓土 D.重视文教
5.有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中的“这项工程”是
A.丝绸之路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6.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凿于隋炀帝统治时期
B.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至江都
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隋炀帝在位约5000天,其中巡行和亲征占去了2050余天,在江都滞留了1100余天,在都城仅待了230余天。隋炀帝的这些行为( )
A.有利于隋朝的统一 B.促进运河的修建
C.加强南北方的交通 D.加速隋朝的灭亡
8.唐代诗人皮日休曾作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开凿“此河”的目的是为了( )
①隋炀帝巡游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灌溉农田 ④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9.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是
A.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B.进士科的创立
C.殿试制度的创立 D.提高进士地位
10.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隋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是( )
A.隋炀帝的暴政 B.大运河的开凿
C.隋文帝改革失败 D.李渊起兵反隋
11.以下能说明大运河作用的是( )
A.隋朝统一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条件 B.开凿过程中利用天然河流和已有渠道
C.北达逐郡,南抵余杭,以洛阳为中心 D.大运河凿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12.隋朝虽是短命的王朝,但对后世影响很大。下列关于隋朝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建立者是隋文帝 B.创建了中央集权制
C.修建了长城 D.出现了开元盛世局面
13.589年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是
A.武则天 B.隋炀帝 C.唐太宗 D.隋文帝
14.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读书人,从淮水流域经水路赴洛阳赶考。一定要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5.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上帝王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 )
A.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B.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推进政治经济改革 D.提高官员的政治和文化素养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斯塔夫里阿诺斯
(1)材料一提到的“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2)这种考试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种考试制度推行的作用。
材料二:隋统一后,关中地区经济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庞大的军队及官僚机构所需的粮食需要江淮地区供应。另外,河北地区也是当时主要经济区,建设东都,使洛阳成为关中军事、政治中心与关东经济区及江南经济区的联络中心和枢纽,可缩短运输路线。水运比陆运便利和节省,中国的天然河流多是东西流向,因此,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的开凿就十分必要。
——摘自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分析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
(4)依据材料二,分析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17.请仔细读图回答有关大运河的问题。
(1)请写出图中A、B两点的地名?
(2)由北向南依次填写大运河四段的名称。
(3)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运河的开凿有什么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个用人上的权力,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公正公平的原则,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当时美洲还没有被发现,排除A项;唐藩和亲,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的社会的发展,排除C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
隋唐大运河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故D项正确;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排除AB项;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之后灭掉南方的政权陈,实行了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耶律阿保机,辽的建立者;李渊,唐朝的建立者;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从而得出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4.A
【详解】
依据“壮志归隋,扫平六代江南梦:坚心使命,结束五胡塞外争。”可知反映了隋文帝统一全国的功绩,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取代北周,589年,隋朝灭掉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实现了全国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朝分裂对峙的局面,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隋文帝统一全国的功绩,没有体现勤政爱民或开疆拓土或重视文教,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便利了南粮北调,C项正确;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秦朝修灵渠,主要用于军事,排除B项;长城位于我国北方,修筑的目的是防御匈奴的进攻,不符合“把南北融为一体”,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B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隋炀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AC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7.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好征战,出游,不理朝政,这反映了他暴虐,奢侈享受的生活作风,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隋炀帝的不良行为,不利于国家统一,排除AB项;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南北方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巡游江都不是开凿运河的目的、大运河不是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B项正确;隋文帝时期,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A项;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排除C项;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考试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好大喜功,推行暴政,激起起义,最终,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A项正确; 大运河的开凿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隋文帝改革是成功的,李渊起兵反隋是重要原因,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D项正确;A项是大运河开凿的条件,排除A项;B项是大运河开凿中利用的有力条件,排除;C项是大运河的地理位置,排除。故选D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A项正确;秦朝创建了中央集权制,排除B项;隋朝没有修建长城,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军灭陈,南北统一。D项正确;武则天在公元690年建立武周政权,排除A项;隋炀帝是隋文帝的儿子,是隋朝的亡国之君,排除B项;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
依据题干“从淮水流域经水路赴洛阳赶考”,结合课本所学,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淮水流域到洛阳的称为通济渠,B项符合题意;永济渠沟通了海河和黄河,A项不合题意;邗沟沟通淮河和长江,C项不合题意;江南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5.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统治者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保证国家长治久安,A项正确;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目的,排除B项;属于推进政治经济改革的是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C项;提高官员的政治和文化素养的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科举取士制度
(2)隋朝,加强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官范围,使有才学的人参政(答出一点即可)
(3)原因:满足南粮北调的需要;加强关中地区与关东、江南两大经济区的联系;水运便利和节省。(答出一点即可)
(4)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是指科举取士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制度创立于隋朝,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加强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官范围。
(3)根据材料二“隋统一后,关中地区经济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庞大的军队及官僚机构所需的粮食需要江淮地区供应……可缩短运输路线。水运比陆运便利和节省,中国的天然河流多是东西流向,因此,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的开凿就十分必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开凿,是满足南粮北调的需要,为了加强关中地区与关东、江南两大经济区的联系;水运比陆运便利和节省,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的开凿的必要性。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17.(1)A:洛阳;B:涿郡。
(2)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3)隋炀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详解】
(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因此图中A是洛阳;B是涿郡。
(2)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