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 11.3 动能和势能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将一支内有弹簧的圆珠笔向下按压,放手后笔会向上弹起一定高度。下列关于该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向下按笔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
B.向下按笔的过程中,笔的重力势能增大
C.笔向上弹起的过程中,笔的动能一直增大
D.笔向上弹起的过程中,笔的重力势能增大
2.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如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我们通过观察压强计形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变化。以下研究中所采用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
A.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
B.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通过小车推出物体的远近,判断小车动能大小
C.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推理出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
D.探究压力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时,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
3.如图所示,屹立在仙游菜溪岩上的“心动石”,给人以危险的感觉,原因是它具有较大的( )
A.内能 B.重力势能 C.动能 D.弹性势能
4.抛出的飞碟沿如图所示的轨迹运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飞碟的动能随时间变化的(纵坐标表示动能,横坐标表示时间)是( )
A. B. C. D.
5.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于2021年11月7日晚进行首次出舱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翟志刚、王亚平相继出舱时都具有动能
B.宇航员所戴的透明面罩可以防止红外线对眼睛的灼伤
C.我们能从转播中看到宇航员,说明他们所穿的宇航服是光源
D.我们能听到王亚平说“感觉良好”,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6.如图是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图。实验中,探究的动能是指( )
A.小球在斜面上的动能
B.小球撞击木块时的动能
C.小球撞击木块后的动能
D.木块被小球撞击时的动能
7.如图为冬奥会的一些运动项目,关于这些项目中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跳台滑雪运动员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不变
B.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转弯滑行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C.冰壶运动员掷出去的冰壶能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冰壶具有惯性力
D.运动员用球杆推着冰球使其水平滑动的过程中,冰球所受重力没有做功
8.如图,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和水平面必须是光滑的
B.小球静止在斜面上时没有能量
C.木块被撞击后滑行得越远,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大
D.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滑下推动木块滑行的距离不同,说明动能与高度有关
9.2021年泸州市中考体育考试增加了排球垫球项目,方法是用手臂将排球垫向墙壁,反弹回来后又重复垫球,如图所示为垫球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垫排球时,排球离开手臂上升过程中,手臂依然在对排球做功
B.排球从墙壁弹回手臂过程中,重力势能越来越大
C.排球撞击墙壁后反弹回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手臂垫球时,手对球的力大于球对手的力
10.踢足球是我国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下列有关足球运动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足球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不变
B.踢足球时,足球对脚的作用力和脚对足球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C.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能够继续飞行,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D.运动员用头顶飞来的足球,足球飞行路线发生了变化,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1.如图是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中,让同一小球A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探究的是物体动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
B.木块B在被推出的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越来越大
C.木块B被推的越远,说明小球A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D.小球A从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速度越快惯性越大
12.下列有关自行车结构及使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把手处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减小摩擦力
B.自行车转弯时受到的各力相互平衡
C.下坡时自行车速度越来越大是由于阻力越来越小
D.适当增大座垫面积能减小对人臀部的压强
二、填空题
13.图所示是“无人机”为隔离人员运送物资的情景。无人机下降时,以地面为参照物,无人机是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下降过程中,其重力势能___,惯性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4.用“模拟打桩”来探究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质量,实验时,让物体从木桩正上方的某一高度处自由下落,将木桩打入沙中,三次实验木桩进入沙中的深度如图所示,木桩进入沙中的深度越深,则物体对木桩做的功越______,比较、可知: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有关;比较______可知: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5.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A为小球,B 为木块)。在探究小球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应保持小球的_______不变,让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滚下,通过观察木块被推开的距离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通过本次实验探究可知,开车时要注意不能________(选填“超速”或“超载”)。
16.某场桌球比赛时(如图所示),球杆打击停在桌面上的白色母球A,对它做功使其获得______能,由于______ 它便向前运动过去;当母球A与彩球B发生碰撞,使彩球B掉入中袋,同时母球A又向另一彩球C慢慢滚去,这一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有:______。
C
三、综合题
17.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安全带
汽车安全带是用于保护驾乘人员安全的装置.
如图甲所示,安全带结构一般由软带、卷带装置等部分组成.汽车正常行驶时,卷带装置中的卷收器借助如图乙所示的弹簧,使软带随身体的移动而自由伸缩且不会松弛.当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安全带能在人尚未移动时拉紧软带,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待冲击力峰值过去时,适当放松安全带,避免因拉力过大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卷收器内的敏感元件将驱动锁止机构锁住卷轴,使软带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1)当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系上安全带可以有效防止驾乘人员由于惯性而造成伤害.这时人和车具有的________ 能也急剧变化.
(2)将安全带拉伸,卷收器弹簧的弹性势能将_________(选真“变大、变小、不变”).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 汽车突然拐弯时,安全带能自由伸缩 B. 汽车突然启动时,安全带能对人起到保护作用
C. 为了安全,安全带要尽可能系得松一些 D. 用手快速拉安全带,安全带不能被拉动
(4)发生碰撞时,安全带对人的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大概是图中的_____
A. B. C. D.
(5)试在下图方框中画出卷收器收软带时的杠杆模型工作原理简图______.
18.请阅读《按压式瓶盖》并回答问题。
按压式瓶盖
防疫要勤洗手,装有洗手液或洗发液的瓶子,其瓶盖往往都是按压式的,如图甲所示。按压式瓶盖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液体是怎么“吸”上来的?
洗手液瓶中有个按压式吸液结构,它由导液管、进液阀门、弹簧、活塞、出液阀门、出液管、储液筒等组成,如图乙所示,其中进液阀门和出液阀门是塑料小球,进液阀门位于弹簧下端,出液阀门位于活塞上端。
使用的时候,通过手向下按压,活塞向下移动,弹簧被压缩使得进液阀门关闭,出液阀门打开,储液筒里的液体从出液管流出瓶外;当手松开时,弹簧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使得活塞向上移动,出液阀门关闭,进液阀门打开,液体从导液管通过进液阀门进入到储液筒。这样活塞在圆筒中上下往复运动,不断地把液体“吸”出瓶外。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手向下按压,弹簧被压缩时具有 ______能。
(2)洗手液能被“吸”入储液筒内是利用了 ______。
(3)向下按压后松手时,液体从导液管通过进液阀门进入到储液筒,是因为瓶中气压 ______储液筒中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如果宇航员在空间站内按压这种瓶装洗手液瓶盖,______挤出洗手液。(选填“能”或“不能”)
19.电熨斗
如图1为生活中常用的电熨斗,图2是电熨斗结构图。电熨斗中有一个双金属片制成的自动开关,双金属片是由长和宽相同的铜片和铁片组成,且两金属片紧紧地铆在一起,受热时铜片膨胀得比铁片大,双金属片便向铁片那边弯曲,温度越高,弯曲得越显著。常温时,双金属片端点的触点与弹性钢片上的触点相接触。当电熨斗与电源接通时,电热丝发热,双金属片受热弯曲,当温度升高到设定的温度时,双金属片顶端的触点与弹性钢片上的触点分离,电路断开。电熨斗工作时的温度可以调节,将调温旋钮上的升降螺丝上下调节,双金属片和弹性钢片上的触点随之上下移动。双金属片弯曲程度不同,金属底板温度也就不同。由于衣服的质料不同,熨烫时所需要的温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棉织品比化纤衣服耐高温。
额定电压 220V 功能 干烫
频率 50Hz
底板面积 160cm2 质量 1.6kg
额定功率 1100W 放置方式 自立式
(1)电熨斗主要是利用了电流的______(选填“热”“磁”)效应。熨烫前,电熨斗自然平放在衣服上,求它对衣服的压强为______Pa;(g=10N/kg)
(2)如图3中,两种双金属片中符合电熨斗安装要求的是______(选填“C”或“D”);
(3)电熨斗通电工作时,若突然断开电源,两触点_____(选填“会”“不会”)断开;
(4)将调温旋钮上的升降螺丝下调时,弹性钢片的弹性势能_______;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以上都有可能
(5)熨烫完棉织品衣服再熨烫化纤衣服,调温旋钮上的升降螺丝______(选填“向上”“向下”“不”)调。
20.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美铁501号列车发生脱轨事件
中新网12月20日电(何路曼)美国时间2017年18日早上7点40分,70多名乘客乘坐当天首次运行的美铁501号列车,前往各自的目的地。然而,就在列车行驶到一半路程要过弯道时,这趟列车的“首秀”伴随着奇怪的声响戛然而止。造成14节车厢中的13节车厢在一座高架桥上出轨的严重事故,至少一节掉落在5号州际公路上,并导致至少3人死亡,超过百人受伤,5辆汽车和2辆半拖挂式卡丰被砸(如图所示)。
事后,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将此事列为“重大意外”、其发言人称,根据从列车尾部机车雷达记录器中获取的数据,该列车发生脱轨事故时,以约129km/h的速度行驶,而其行驶路段的限速为每48km/h。
当时在列车上的一乘客事后称:“列车脱轨之后,车厢内全是灰,为了逃生,我们不得不砸开救生窗,因为紧急车门打不开。”
一名当时正在公路上开车的目击者回忆说:“我们所有的车都尽全力立刻刹车以免撞倒彼此。”他表示自己无法接近现场,不过似乎脱轨的车厢有压住下面行驶的汽车。
(1)在公路上开车的目击者紧急刹车是利用_____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的;
(2)车厢从高架桥上掉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_____;
(3)逃生用的安全锤前端做得很尖锐是通过_____来增大压强;
(4)请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美铁501号列车发生脱轨事故的主要原因_____。
21.共享单车的兴起,为都市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出行方式,如今,共享汽车也开始出现了.
随着汽车大量增加,交通事故也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动器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
下面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1)分析上表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2)汽车刹车后,由于__________,汽车还会向滑行一段距离.刹车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有益、有害)摩擦,刹车过程中轮胎会发热,这是__________能转化为内能.
(3)利用上述表数据,通过计算求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2位).
(4)小明看到在高速公路旁设置的警示牌,“雨雪路滑,减速慢行”为了探究其中的物理道理,小明请一位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有水和无水的水平公路上以相同的__________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发现有水时制动距离明显变长,这时因为,有水时路面的__________变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向下按笔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形变程度变大,故其具有的弹性势能变大,故A错误;
B.由于重力势能与质量、高度有关,所以向下按笔的过程中,笔的高度减小,故其重力势能减小,故B错误;
C.笔向上弹起的过程中,笔的质量不変,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笔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故C错误;
D.笔向上弹起的过程中,笔的质量不変,高度增加,故笔的重力势能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我们通过观察压强计 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变化,是利用了转换法;
A.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是寻找普遍规律,与转换法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通过小车推出物体的远近,判断小车动能大小,用距离来判断动能,是利用了转换法,故B符合题意;
C.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推理出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是实验推理法,故C不符合题意;
D.探究压力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时,保持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是控制变量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详解】
A. 根据内能的定义可知,静止的“心动石”确实具有内能,但其给人危险的感觉是由于其处于一定的高度容易落下来而造成的,这与其内能大小无关,即使其有再多的内能,若其在地面上,也不会给人危险的感觉.故A错误.B. 静止的“心动石”,由于其处于一定的高度,容易落下来,对外界做功从而造成危害,物体由于举高而具有的能量是重力势能.故B正确.C. 由于“心动石”是静止的,根据动能的定义可知,其不具有动能.故C错误.D. 由于“心动石”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根据弹性势能的定义可知,“心动石”不具有弹性势能.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根据重力势能、内能、动能、弹性势能的定义,结合“心动石”所处的状态,即可得到“心动石”给人危险感觉的原因.
4.D
【详解】
飞碟抛出后,质量不变,上升过程中速度减小,所以动能减小,下降过程中速度增大,所以动能增大;在最高点,飞碟动能最小,此时它仍具有向前的速度,仍具有动能,所以动能不为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A
【详解】
A.翟志刚、王亚平相继出舱时都具有一定的速度、质量,所以都具有动能,故A正确;
B.宇航员所戴的透明面罩可以防止紫外线对眼睛的灼伤,故B错误;
C.宇航服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
D.我们能听到王亚平说“感觉良好”,是通过电磁波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6.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实验中探究小球动能,即小球撞击木块时的动能的大小,小球速度的大小是通过改变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实现的,小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木块被推动移动的距离体现的。
故选B。
7.D
【详解】
A.跳台滑雪运动员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减小,其重力势能减小,故A错误;
B.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转弯滑行的过程中,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所以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B错误;
C.冰壶运动员掷出去的冰壶能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冰壶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力,故C错误;
D.用球杆推着冰球使其水平滑动的过程中,冰球所受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运动距离的方向沿水平方向;冰球在重力方向没有移动距离,故重力没有做功,故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A.斜面和水平面必须不是光滑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水平面是光滑的,则小球和木块将永远运动下去,故A错误;
B.小球静止在斜面上时具有重力势能,故B错误;
C.实验采用转换法,把动能的大小转换为木块滑动距离的大小,木块被撞击后滑行得越远,就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大,故C正确;
D.根据控制变量法,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滑下,速度不同,推动木块滑行的距离不同,说明动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9.C
【详解】
A.排球离开手臂后,没受到手臂的作用力,那么排球上升过程中,手臂对排球不做功,故A错误;
B.排球从墙壁弹回的过程中,质量不变,但高度变小,所以重力势能越来越小,故B错误;
C.排球撞击墙壁后,被弹回,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
D.垫球时,手对球的力和球对手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应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
A.在下落过程中,足球的高度发生了变化,所以重力势能是变化的,故A错误;
B.足球对脚的作用力和脚对足球的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足球在空中能够继续飞行,是由于足球具有惯性,但不能说受到惯性力的作用,因为惯性不是力,故C错误;
D.足球飞行路线发生了变化,是力作用的结果,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11.C
A.动能的决定因素有两个:质量和速度,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应该根据题意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分析;
B.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据此分析;
C.根据转换法,实验中通过小球把木块推出的距离长度来反应小球的动能的大小,木块推出的距离越远,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大;
D.物体的惯性大小只决定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它因素无关。
【详解】
A.同一小球质量一定,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不同,所以这是为了探究物体动能与速度关系的,故A错误;
B.木块B在被推出的过程中,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故受到的摩擦力不变,B错误;
C.实验中通过小球把木块推出的距离长度来反应小球的动能的大小,木块B被推的越远,说明小球A具有的动能就越大,故C正确;
D.物体的惯性大小只决定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它因素无关,小球A从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惯性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2.D
A、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
B、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缺一不可;
C、影响动能的影响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
D、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详解】
A.把手的花纹,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A错误;
B.只有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才受平衡力的作用,自行车转弯时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所受作用力不是平衡力。故B错误;
C.下坡时自行车速度越来越大是因为动能增大,而不是由于阻力越来越小,故C错误;
D.增大座垫面积,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臀部的压强,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理解自行车上的哪个结构的摩擦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此题的关键。这是物理情境题目的难点是:如何将各个部件与对应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与此类似的如:给出一把钳子,找出哪些结构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
13. 运动 减小 不变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机械能,惯性等基础知识。
【详解】
[1]无人机下降时,以地面为参照物,无人机相对与地面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无人机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2]无人机下降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降低,所以重力势能减小。
[3]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所以无人机的惯性不变。
14. 多 高度 a、c
【详解】
[1]物体下落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对木桩做功越多,木桩陷入沙坑越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木桩陷入沙坑的深度观察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这用到了转换法。
[2]由、两图可知,物体的质量,从不同高度落下,落下的位置越高,木桩被打得越深,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说明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
[3]比较、两图可知,物体的质量,物体从同一高度落下,质量越大,木桩被打得越深,说明重力势能与质量有关。
15. 质量 超速
【详解】
[1]在探究小球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操作原则,应当保持小球的质量不变,让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滚下,通过观察木块被推开的距离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
[2]通过本次实验探究可知,物体的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这也是开车时不能超速的原因。
16. 动 惯性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详解】
[1]球杆打击停在桌面上的白色母球A,白色母球A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则球杆对它做功使白色母球A运动,而能量是做功的体现,则白色母球A获得动能。
[2]当球杆不再给白色母球A力的作用时,白色母球A还能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白色母球A自身具有惯性。
[3]当母球A与彩球B发生碰撞,彩球B受到母球A球给的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掉入中袋;同时彩球B反作用一个力给母球A,使母球A又向另一彩球C慢慢滚去,不仅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7. 动 变大 D B
【详解】
(1)当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系上安全带可以有效防止驾乘人员由于惯性而造成伤害.这时人和车具有的动能也急剧变化;(2)将安全带拉伸,卷收器弹簧的弹性形变的程度变大,故弹性势能变大;(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为了起到安全作用,汽车突然拐弯时,安全带不能自由伸缩,A错误;B. 汽车突然刹车时,安全带能对人起到保护作用,B错误;C. 为了安全,安全带要尽可能系得紧一些,C错误;D. 用手快速拉安全带,安全带会被锁住不能被拉动,D正确.所以正确的选项为D;(4)发生碰撞前安全带对人的拉力较小,发生碰撞时,汽车突然停止运动,由于惯性人会向前运动,安全带的拉力增大,当汽车停止运动后,安全带对人的拉力又会减小,所以符合要求的图象是B;(5)如图所示,轴中心相当于支点,弹簧的外边缘相当于动力,即如图就是动力臂;支点到比较细的轴的边缘的距离是阻力臂,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是一个省力杠杆.
【点睛】
(1)一切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且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2)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3)汽车刹车时,如果没有安全带的保护,驾驶员会因为自身惯性向前运动而发生事故,所以要让安全带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防止惯性带来的伤害;(4)根据发生碰撞时,力的变化做出选择;(5)该装置在收软带时,相当于一个省力杠杆,故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来即可.
18. 弹性势 大气压 大于 能
【详解】
(1)[1]弹簧被压缩发生了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2)[2]洗手液能被“吸”入储液筒内是利用了大气压。
(3)[3]向下按压后松手时,液体从导液管通过进液阀门进入到储液筒,说明瓶中气压大于储液筒中气压。
(4)[4]因为空间站内内也有空气,而这种瓶装洗手液瓶盖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所以如果宇航员在空间站内中按压这种瓶装洗手液瓶盖能挤出洗手液。
19. 热 1000 C 不会 A 向上
【详解】
(1)[1]电熨斗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主要是利用率电流的热效应。
[2]电熨斗自然平放在衣服上,对衣服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
受力面积
则它对衣服的压强
(2)[3]由题意知,受热时铜片膨胀得比铁片大,双金属片便向铁片那边弯曲,温度越高,弯曲得越显著。常温时,双金属片端点的触点与弹性钢片上的触点相接触。当电熨斗与电源接通时,电热丝发热,双金属片受热弯曲,当温度升高到设定的温度时,双金属片顶端的触点与弹性钢片上的触点分离,电路断开。金属底板散热,温度降低,双金属片恢复原状,电路接通。由此判断上层为铜片,下层为铁片,所以图3中两种双金属片中符合电熨斗安装要求的是C。
(3)[4]由于触点的连接情况受温度控制,电熨斗通电工作时,若突然断开电源,温度不会马上降下来,所以两触点不会立即断开。
(4)[5]由于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有关,故当将调温旋钮上的升降螺丝下调时,弹簧钢片的形变程度变大,弹性钢片的弹性势能变大,故应该选A。
(5)[6]一般来说,棉织品比化纤衣服耐高温,故应使温度降低,即触点要较早分离,以限制温度升高,故应将调温旋钮上的升降螺丝向上调。
20. 增大压力 减小 减小受力面积 火车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不易发生改变,故很容易发生脱轨事故
【详解】
(1)[1]紧急刹车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是利用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摩擦,使车很快停下来;
(2)[2]车厢在高架桥上有重力势能;车厢从高架桥上掉落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减小,故重力势能变小;
(3)[3]逃生用的安全锤前端做得很尖锐,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4)[4]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因此列车发生脱轨事故的主要原因火车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不易发生改变,故很容易发生脱轨事故。
【点睛】
考查关于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办法,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增大压强的方法等多个知识点,是当今试题考查的方向,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21. 汽车的速度 惯性 有益 机械能 速度 摩擦力
【详解】
(1)分析上表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汽车的速度.
(2)汽车原来是运动的,刹车后,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所以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刹车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是有益摩擦,刹车过程中轮胎会发热,这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反应时间:
该司机反应时间大约是:
(4)由上知,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其制动距离越远,雨雪路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减小.汽车制动后,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摩擦力越小越不易停下来,所以要减速慢行.
故答案为(1). 汽车的速度 (2). 惯性 (3). 有益 (4). 机械能 (5). 0.66s
(6) 速度 (7). 摩擦力
汽车的速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