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6 好的故事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膝髁(guǒ) 蓑笠(suō) B.参差(cēn) 霓色(ní)
C.乌桕(jiù) 伽蓝(jiā) D.胭脂(yīn) 泼剌(cì)
2.下面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初学记》是本资料书,灯火又很暗,昏昏欲睡,和作者当时所处的重重重压下的环境相似,也能表现作者郁闷的心情。
B.第五自然段写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以及萍藻游鱼等,是实写少年时在故乡绍兴所见之景,也是“好的故事”。
C.“好的故事”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明快愉悦是它的感情基调。
D.作者在极短的篇幅中,从多个角度,来展开那种超现实的想象。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
A.他家房间只有巴掌那么大。
B.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C.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
D.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4.关于《好的故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小说。
B.通过对梦中“好的故事”的描绘,表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C.《好的故事》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D.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说,《好的故事》文字精美,联想新颖,构思独特。
5.“千差万别”的“差”,与( )中读音相同。
A.参差不齐 B.鬼使神差 C.千差万错 D.一念之差
二、填空题
6.辨析下列生字,并组词。
综( ) 澄( ) 凝( ) 骤( )
踪( ) 橙( ) 疑( ) 聚( )
7.按照要求写词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扩号内。
吵闹—( ) 平静—( )
肥胖—( ) 整齐—( )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在扩号内。
优美—( ) 迷糊—( )
摇荡—( ) 瘦弱—( )
猛然—( )
三、语言表达
8.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百字练笔
有人提议将中小学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全都删除,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比较难懂,不太好读。对此提议,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父与子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阵子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
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其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并称之为“八格牙路(混蛋)”。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上来。
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卷,悠闲地一动不动地钓着他的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10.读文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的词语。
(1)径直:________
(2)置之不理:________
11.儿子在坑里,发现自己危险后,他的第一个反应是( ),第二个反应是( ),而得到父亲的回答是( ),儿子最后的办法是( )。
12.读完文章,你的疑惑是________,反复读后你对这个疑惑的理解是_______。
13.读了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如果在你生活中再发生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社戏(节选)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 ),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4.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语是( )
A.宛转 悠扬 沉静 弥散 B.悠扬 宛转 愉快 消失
C.宛转 悠扬 沉静 融汇 D.悠扬 宛转 愉快 弥散
15.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16.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那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17.“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自失起来……”这三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18.第1自然段中作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描写,请各找出一例表现不同感受的语句。
(1)视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2)嗅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触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对选文主要内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项有误。膝髁[xī kē]:膝盖。
B项正确。
C项有误。伽蓝[qié lán]: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指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来泛指佛寺。
D项有误。胭脂[yān zhi]:一种红色的化妆品,涂在两颊或嘴唇上。也用作国画的颜料。泼剌[pō là]: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故选B。
2.C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C中“明快愉悦是它的感情基调”错误,感情基调应该是宁静和谐。
3.A
【详解】
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此句把“房间”说成“巴掌那么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B.把“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云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这句话把“大红花在水中的倒影”比作 红锦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这句话把“大红花和斑红花”比作“缕缕的胭脂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选择正确答案即可。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A项中“一篇小说”说法错误,本题答案选A。
5.D
【详解】
此题考查字音。
千差万别,汉语成语,拼音是qiān chā wàn bié,意思是形容种类多,差别大。
参差不齐,汉语成语,读音是cēn cī bù qí,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千差万错 : qiān chà wàn cuò 基本解释 指差错很多或很大。
一念之差,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niàn zhī chā,意思是一个不好的念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鬼使神差:guǐ shǐ shén chā:好像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6. 综合 澄清 凝视 骤然 踪迹 橙子 疑似 聚会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综的组词:综合、错综复杂、综观、综合利用等。
踪的组词:跟踪、行踪、无影无踪、行踪诡秘等。
澄的组词:澄莹、澄碧、澄澈、澄清等。
橙的组词:橙红、橙子、橙黄、橙椒等。
凝的组词:凝望、凝眸、凝神、凝聚、凝视等。
疑的组词:疑问、疑惑、半信半疑、猜疑等。
骤的组词:骤雨、骤降、骤然、步骤、急骤等。
聚的组词:聚精会神、聚沙成塔、凝聚、聚焦等。
7. 安静 动荡 瘦削 凌乱 幽美 昏沉 荡漾 瘦小 陡然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吵闹:①大声争吵:~不休。②扰乱,使不安静:他在休息,不要去~。③(声音)杂乱:人声~。
平静:安宁,没有外界的骚扰,没有动荡;心情平和安静。
肥胖:人体内脂肪过度 沉积的状态。也是形容词,形容身材偏重。
整齐:①有秩序;不乱②使整齐③大小长短差不多④合乎一定的形式;完整。
优美:是指美好、美妙的意思
迷糊:指思想的混乱、变化不定或模糊的状态。
摇荡:①摇晃摆动。②动荡。③撼动,摇动。④鼓动,鼓舞。
瘦弱:指人很瘦力气小,营养不足,不强壮。
猛然:忽然;骤然的意思
故答案为:1.安静;动荡;瘦削;凌乱;
2.幽美;昏沉;荡漾;瘦小;陡然。
8.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详解】
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理解,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答案为: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9.示例:我不赞成这个提议。因为鲁迅先生身上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魂。
【详解】
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根据题意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分点阐述理由即可。如果同意删除,则从文章语言文白交杂,主旨过于含蓄难懂等来阐述理由;如果不同意删除,则从经典作品的魅力,民族魂等方面来阐述。注意表述的流畅,观点不要过于偏激。
10. 一直 放在一边,不予理睬。
11. 愤怒 哭泣 沉默 在坑的另一面寻找何时得位置,爬了上去
12. 为什么男孩上来以后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 因为小男孩在想办法克服困难并最终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他陶醉在战胜困难的喜悦中,冲淡了开始的愤怒
13.文中日本一对父子去郊游,儿子由于贪玩困于坑内,几次向爸爸求救都未得到爸爸的帮助,最后儿子自己想办法爬上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了这位父亲的用心良苦,有些困难就是需要我们自己来面对。
略
14.A
15. 比喻 拟人
16. 那声音 歌吹
17. 急迫 神往 陶醉
18.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似乎听到歌吹了。
19.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本题可根据原文《社戏》进行填写,注意第三处是"我”听到横笛声后心安静下来,表明"我”沉醉其中。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句中将山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山"跑”的动作,还将“山”比作是“兽脊”。据此进行分析。答案为:比喻 拟人。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字词的理解能力。“那声音”指作者在渐望见赵庄时听到的声音,“他”在这不是之人,是指横笛吹出的音韵。答案为:那声音 歌吹。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从“以为船慢”可知“我”很想早些看到社戏,“似乎”“料想”等词表明"我”心中对社戏的向往,从“我的心安静”说明“我”沉醉在歌吹的声音中,据此进行分析。答案为:急迫 神往 陶醉。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筛选能力。(1) 看到的内容是“起伏的连山”; (2)闻到的内容是"豆麦"和“水草的清香”;(3)触感上的内容结合第一段中出现“扑面"的句子进行筛选; (4) 听觉.上的内容是“歌吹”。据此进行作答。答案为: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似乎听到歌吹了。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本文主要写”我”去赵庄时看社戏的途中,闻到的清香、看到的黑山,还有听到的歌吹。据此进行作答。答案为: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