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17:3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大火红透了北京的天空,五千年的文明结晶、百年的诗画建筑和中西文明相结合的象征被付之一炬,只给百年后的世界留下了断壁残垣和不绝于书的愤怒。”上述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地方( )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2.“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强盗们’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强盗们”指的是( )
A.英国军队 B.日俄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3.清政府在威逼之下,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寺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4.近代史上火烧圆明园的是
A.英美联军 B.英法联军 C.八国联军 D.美俄联军
5.2020年12月1日,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的马首像“回家”,这是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目前仍有五尊生肖铜像流落在外。160多年前兽首遗失与哪次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我们跨越时空,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下列事件你可能看到的是
①美国军队炮轰广州②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③英法联军占领北京④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领土最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一段解说词:“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与这则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割占香港岛 B.火烧圆明园 C.黄海大战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8.额尔金的秘书称,彻底平毁圆明园,不但“可以留一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以示对清帝的“责罚”,而且可以证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据了北京”。材料中的“联军“指( )
A.英俄联军 B.英法联军 C.英美联军 D.八国联军
9.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夺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沙俄
10.2019年9月,“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其中“圆明园兽首铜像重聚”是一大看点。此次展览展出了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鼠首、免首。这些文物是在哪一事件中流失的(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行割占如图中A岛的国家是(  )
A.美国 B.沙俄 C.日本 D.英国
12.“那场曾经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是中国历史耻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钉子”。那场“大火”发生在(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下列描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56年10月,英国炮袭广州,挑起战争
B.英法联军对北京西郊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后放火烧毁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
14.如图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下列与其相关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有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挑战,中国先是拼命抗拒,继而是不情愿的被迫接受与适应,中外关系的旧有秩序改变。下列各项中,能较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C.劫取巨额的赔款 D.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等国的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他们“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部发了疯似的”“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么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然而,英美列强的商品倾销中国市场美梦,在实际的中西贸易中却破碎了于是它又露出了强盗的面目,准备把问题放到炮口上来解决。
﹣﹣摘编自黄家信《论五口通商时期的中西贸易》
材料二: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维克多 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材料三: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分析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英美列强“准备把问题放到炮口上来解决”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西方列强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3)在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4)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给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17.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等国的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他们“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部发了疯似的”“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么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然而,英美列强的商品倾销中国市场美梦,在实际的中西贸易中却破碎了。于是它又露出了强盗的面目,准备把问题放到炮口上来解决。
——摘编自黄家信《论五口通商时期的中西贸易》
材料二 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材料三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分析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英美列强“准备把问题放到炮口上来解决”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西方列强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3)材料二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哪两个国家?材料三中,“果园的主人”指的是谁?在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4)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给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大火红透了北京的天空,五千年的文明结晶、百年的诗画建筑和中西文明相结合的象征被付之一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又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英法联军又火烧圆明园,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C
【详解】
根据材料“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强盗们’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可得出,材料事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3.C
【详解】
根据材料“清政府在威逼之下,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寺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并结合所学可知表述的是《北京条约》,C项正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与“割让九龙寺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界”不符合,排除A、B两项;《马关条约》割台湾等地给日本,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因此近代史上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B项正确;英美联军、 八国联军、美俄联军,与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20年的160年前指的是1860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导致圆明园文物大量流失海外,英法联军侵华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从1840到1842年,且英国侵略者没有达到北京,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分别发生在1894年和1900年,此时圆明园已是一片废墟,排除CD项。故选B项。
6.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并对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因此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你可能看到的是②③④,B项符合题意;而①美国军队炮轰广州不符合史实,排除。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7.B
【详解】
从材料之中的“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可以看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B。
8.B
【详解】
依据“彻底平毁圆明园”“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据了北京”可知与火烧圆明园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860年占领北京,火烧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美国伪装“中立”,充当帮凶,但并没有直接出兵,排除A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也占领了北京,但是发生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是抢夺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天津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不是抢夺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没有割让领土给法国和美国,排除BC选项。故选D项。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也因此流失海外,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战争没有占领北京,排除A项;天平天国是反清的农民运动,运动也没有发展到北京,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对北京进行烧杀抢掠,但在此之前圆明园已被洗劫,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
观察图片并结合信息可知,这个岛指的是库页岛,1860年中国与沙俄签订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共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
根据“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可得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项正确;A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故选C。
1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评价和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C项正确;ABD均是对历史史实的记录和表述,排除ABD项。故C项正确。
14.B
【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是圆明园被毁后的残迹,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后果,B项正确;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国,排除A项;甲午战争的交战双方是中国和日本,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是英国、法国、德国等八国,不是英法联军,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
依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不得不在条约中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规定一方面有利于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控制,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A项正确;抢劫并烧毁圆明园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暴行,并不是对中国近代外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排除B项;劫取巨额的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与外交转型无关,排除C项;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进一步对中国封建经济构成冲击,有利于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但是与外交转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原因:向中国市场倾销商品的美梦破碎。根本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严重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角色:帮凶。
(4)经验教训:应揭露西方列强的暴行,同时从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应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据材料一的内容“英美列强的商品倾销中国市场美梦,在实际的中西贸易中却破碎了于是它又露出了强盗的面目,准备把问题放到炮口.上来解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据所学知识可知,英美列强“准备把问题放到炮口上来解决”的原因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使鸦片贸易无法进行。这表明西方列强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2)据材料二中的“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指的是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这些事件都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以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在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中,美国扮演的角色是帮凶,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 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通过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这-历史事件我们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贪婪的本性,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从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应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等等。
17.(1)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利益;修约被拒;把中国变成西方列强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帮凶。
(4)西方列强的贪婪的本性,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等等。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英美列强的商品倾销中国市场美梦,在实际的中西贸易中却破碎了于是它又露出了强盗的面目,准备把问题放到炮口上来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列强“准备把问题放到炮口上来解决”的原因是修约请求遭到清政府拒绝。第三问,这表明西方列强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其廉价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指的是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可知,这些事件都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材料三中,“果园的主人”指的是清政府。在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中,美国扮演的角色是帮凶。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通过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我们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贪婪的本性,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