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选择题
1.一位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材料分析的是( )
A.鸦片战争的经过 B.洋务运动的影响
C.甲午战败的原因 D.维新变法的成效
2.下表是黄海海战中日力量对比表,在这场海战中中方损失惨重。其原因是
北洋海军 参战舰只10艘,总吨数31336吨,总马力46200匹,大炮总数173门,小口径炮149门,官兵总数2054人
曰本联合舰队 参战舰只12艘,总吨数40849吨,总马力73300四,大炮总数268门,小口径炮257门,官兵总数3630人
A.缺乏外援
B.实力差异
C.不习海战
D.指挥失误
3.近日,一首名为《2035去台湾》的歌曲在网络上火了。“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情歌阿里山,还有那神奇的日月潭。”连国台办也表示:这首歌反映了两岸民众对实现京台高铁从福建到台北这么一个远景规划的美好愿望,这个愿望是一定会实现的。与近代台湾被割让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美国彭斯先生在演讲中说道:“倡导门户开放”政策,以使我们能够与中国进行更为自由的贸易,并维护他们的主权”,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真正目的是
A.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B.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的矛盾
C.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D.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实行独立侵华政策
5.“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割占土地,外国帝国主义将整个中国分割为各自的租借地与势力范围,在这些地域内,他们修建铁路,开采矿山,设立工厂,开办银行,并设立各种各样的剥削机构。”“中国的战败”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国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这表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主要原因是读书人莫谈国事 B.是由于读书人对日本的轻视
C.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读书人研究学问的热潮
7.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的舰队是
A.北洋水师 B.福建水师 C.东洋水师 D.南洋水师
8.历史漫画能形象直观的反映历史现象。观察下列一组漫画,据此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通商口岸急剧增加 B.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中国领土不断遭到割占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9.如图为近代某一战争形势示意图。这场战争后( )
A.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清廷被迫割让东南大片领土
C.清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0.“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北京欢迎你》中的歌词表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热情。早在1899年,美国就曾经要求中国“门户开放”,但其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科学技术 B.让中国学习西方技术 C.与中国加强合作 D.便于侵略中国
11.下列对漫画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康有为等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12.割地赔款是腐朽的晚清政府被列强打败后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的常见条款。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的条约是( )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北京条约》 D.《南京条约》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宁波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苏州等处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出自哪两个不平等条约?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哪一项新权利?这项新的权利使得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3)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谈谈这两个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14.阅读材料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我们要从侵略中认识侵略者的野蛮和贪婪,从反抗中感悟中化民族的坚韧和不屈。
请回答:
(1)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由于西方列强发动的哪些战争造成的?这些战争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3)近代,中华民族遭受耻辱,根本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4)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有哪些(举一例)?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叫什么?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开放 、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 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1)请分别补充二则材料的内容?
(2)以上二则材料分别是哪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3)以上二则材料签定的双方?(写出国家即可)
(4)与以上二则材料相关的条约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北洋舰队徒有其表,外强中干,体现清政府政治腐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没有北洋舰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维新变法时北洋舰队已经覆灭,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B
【详解】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黄海海战中日力量存在实力差异,导致在这场海战中中方损失惨重,故B符合题意;题干图表没有涉及缺乏外援、不习海战、指挥失误,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894年中国和日本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C项正确;《南京条约》割占的是香港岛,排除A项;《北京条约》割占的是九龙司地方一区,排除B项;《辛丑条约》没有割地条款,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从中“利益均沾”,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除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C项符合题意;ABD项说法都正确,但是都不是从美国的目的方面进行分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门户开放政策,这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过程中美国提出的政策。美国由于忙于美西战争,在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时没有赶上,美西战争结束后中国基本被瓜分完毕,这样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而获得美国商品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机会,目的是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5.C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外国帝国主义将整个中国分割为各自的租借地与势力范围”指的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设立工厂”出自甲午战后的《马关条约》,C项正确;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没有出现上述现象,排除A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影响是清政府沦为帝国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
依据材料“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可以看出,甲午战败使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与反思,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甲午战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B项;材料中只涉及读书的人反思,并没有出现研究的热潮,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海上实力的一次大较量。当时在战争中全军覆没的舰队是北洋水师。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9月,中国北洋舰队担任护航任务,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为国捐躯。黄海大战后,清政府一味妥协投降,日军肆意横行,很快就侵占了辽东半岛,接着又夹攻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8.C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842年,英国割香港岛,1895年,日本割台湾,体现了中国领土不断遭到割占,C项正确;“香港岛、台湾”,这体现的是割地,不是通商口岸、近代化,排除AB两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主要体现在列强对中国的控制程度越来越高,单纯割地不能体现这一点,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
观察图片可知,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D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告终,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开始发生变化,排除A项;《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辽东半岛不是位于东南,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没有参加瓜分中国狂潮,但1899年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得到各国同意,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可知,1899年,美国要求中国“门户开放”的目的是便于侵略中国,D项正确;“门户开放”没有学习中国科学技术,排除A项;“门户开放”没有让中国学习西方技术,排除B项;与中国加强合作不是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D
【详解】
根据漫画“《时局图》”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述光绪帝,请求拒、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故“康有为等举人发起‘公车上书’”与《时局图》表达的意思不符,D项符合题意;《时局图》反映了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排除AB项;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的机会,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4月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A项正确;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排除B项;1860年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C项;《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3.(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2)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可知,这出自《南京条约》;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可知,这出自《马关条约》。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可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它体现了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3)
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14.(1)鸦片战争
(2)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4)反抗:太平军痛打洋枪队、邓世昌为国捐躯等;农民起义:天平天国运动。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由于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根据所学知识,近代中华民族遭受耻辱,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等。
(4)根据所学知识,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有太平天国时期的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甲午战争期间,邓世昌为国捐躯等;这一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15.(1)广州、香港岛、台湾、2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3)中英、中日
(4)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详解】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春,日本马关、中方李鸿章与日方伊藤博文,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2)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春,日本马关、中方李鸿章与日方伊藤博文,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根据以上问题的分析可得出是中英、中日。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