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
1.关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的口号和创办的企业正确的是( )。
A.前期口号“自强” ,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B.前期口号“求富” ,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
C.后期口号“自强” ,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
D.后期口号“求富” ,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是灾难性的战争。对“灾难”解读正确的是
A.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 D.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3.19世纪后期,近代中国为防海患,兴建新式海军,下列哪一个不属于洋务 运动时期筹建的( )
A.长江舰队 B.北洋舰队 C.福建舰队 D.南洋舰队
4.洋务运动前期提出了“自强”的口号,下列体现洋务派“自强”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
A.创办湖北织布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开平矿务局 D.创办轮船招商局
5.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黄海大战 B.辽东半岛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6.某条约第八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第九款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这些条款应该出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7.《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这表明甲午战争失败( )
A.主要原因是读书人莫谈国事 B.是由于对日本轻视和盲目自大
C.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D.推动读书人研究学问的热潮
8.一位老人生于1854年,卒于1902年,他一生可能经历哪些事情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洋务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该结论的是
A.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B.创建了三支近代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
C.修建铁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 D.创办大生纱厂,成为实业救国典型代表
10.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休止符。这首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1.“神助拳……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段材料反映的反帝爱国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反割台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写道: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开启近代化进程
D.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3.美国彭斯先生在演讲中说道:“倡导门户开放”政策,以使我们能够与中国进行更为自由的贸易,并维护他们的主权”,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真正目的是
A.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B.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的矛盾
C.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D.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实行独立侵华政策
14.“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个派别的观点
A.维新派 B.洋务派 C.顽固派 D.革命派
15.1881年9月,两江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请求“开办江苏利国煤铁”,次年成立“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总局”。此举显示了洋务派
A.创办军事工业 B.兴办新式学堂
C.兴办民用企业 D.创办近代海军
二、综合题
16.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难忘国耻】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同日本的战争。这些战争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同英国的战争”产生了什么条约?该条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沥血抗争】
材料二: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代表农民阶级不断抗争的主要史实。(至少两例)
【积极探索】
材料三: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3)材料三中所提到的“自救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产阶级革命者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德意志,占胶龄,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分?
请回答:
(1)材料中“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主要指的是沙俄在哪次侵略战争前后,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形成对我国的三面包围之势?沙俄共侵占我国多少领土?
(2)“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通过该条约英国割占了中国的哪块领土?
(3)“德意志,占胶龄,虎视东方”,清朝光绪皇帝“不甘做亡国之君”,推行维新变法运动,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4)“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日本通过哪次战争哪个不平等条约“取台湾”的?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5)你认为近代史上中国主权屡屡丧失的根源在哪里?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以“求富”的口号,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D项符合题意;B项不合题意;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取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AC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甲午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A项;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是“灾难”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指的是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也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倡议下,清政府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19世纪80年代,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初步建成,长江舰队不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筹建,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例如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后期创办的民用企业,不符合题意;故选B。
5.C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因此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故答案为C。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这些条款应该出自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与题干意思一致,D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于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ABC排除。故选D。
7.C
【详解】
从材料“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可以看出,甲午战败使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与反思,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C项正确;甲午战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B项;材料中只涉及读书的人反思,并没有出现研究的热潮,排除D项。
8.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使1900—1901年,根据材料“生于1854年,卒于1902年”的老人可能经历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9.A
【详解】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符合题意;创建了三支近代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属于军事方面的,B排除;修建铁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不是最能体现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内容,C排除;创办大生纱厂,成为实业救国典型代表不是洋务运动的内容,D排除。故选择A。
10.B
【详解】
根据“世纪末”的时间信息,以及“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休止符”等内容可得出这是19世纪末开展的戊戌变法运动,是学习西方制度的一次变法运动,最终失败。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都不属于“世纪末”,排除CD项。故选B。
11.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神助拳……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可知与义和团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A
【详解】
根据题干“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的内容,排除B项;洋务运动没有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排除C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排除 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从中“利益均沾”,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除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C项符合题意;ABD项说法都正确,但是都不是从美国的目的方面进行分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门户开放政策,这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过程中美国提出的政策。美国由于忙于美西战争,在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时没有赶上,美西战争结束后中国基本被瓜分完毕,这样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而获得美国商品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机会,目的是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14.A
【详解】
根据“民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可得出这是维新派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改良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后发动了戊戌变法,A项正确;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排除B项;顽固派固守旧制,排除C项;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
从1881年左宗棠上书“请开办江苏利国煤铁”,并以“利国”命名煤铁矿务局这一民用工业,可知C项符合题意;ABD项都是洋务运动的内容,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C。
16.(1)《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3)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1)
“同英国的战争”指鸦片战争,结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变化: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根据所学,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的抗争史实可列举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3)
“自救运动”指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点睛】
17.(1)第二次鸦片战争;150多万平方千米
(2)《南京条约》;香港岛
(3)公车上书
(4)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社会制度落后,统治者腐败无能,国家综合实力弱。(意思表达明确即可)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主要指的是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形成对我国的三面包围之势;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俄国是割占领土最多的国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国是近代史上第一个割占我国领土的国家。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取台湾”的;1894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中国主权屡屡丧失的根源是社会制度落后,统治者腐败无能,国家综合实力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