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17:3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以下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展示的时代主题是
A.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出现严重失误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C.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
D.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探索中起步发展
2.下列选项中,与下图现象有关的是( )
A.“改革开放” B.中共八大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3.“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第一次在我国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义原则“的文件是
A.双十协定 B.《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土地改革法》
4.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召开中共八大并制定正确方针
C.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D.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下列选项中的人物符合这些关键信息的是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雷锋
D.邓稼先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曾经历挫折。下列史实与此相关的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7.到1957年底,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这说明新中国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农业生产增长有限
C.增强了工业基础和实力
D.轻工业生产高增长
8.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轴。其中,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良好开端是
A.开国大典
B.“七千人大会”
C.中共八大
D.拨乱反正
9.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川藏、青藏、新藏等通向“世界屋脊”的公路修建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西部经济的发展。这些公路修建成功是在( )
A.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一五”计划期间 D.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0.标语口号能够反映时代特色,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等,其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
A.三大改造 B.文化大革命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11.“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衣服、鞋袜补了又补,只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遍了兰考大地,访贫问苦,治沙治涝。”焦裕禄的事迹反映的时代精神是( )
A.谦虚谨慎 B.科学求实
C.艰苦奋斗 D.清正廉洁
12.我国开始改变工业的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3.这一时期我们有失误、有曲折,但同时也取得令人引以为豪的成就,而且这些成就是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一时期”是指
A.1953—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年至今
14.下面表格里的数据反映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各行业投资比例
轻工业 重工业 交通运输业 水利农林 文教卫生 其他
6.5% 51.5% 19.2% 7.6% 7.4% 7.8%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15.下图的工业建设成就属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图1反映的建国初的农业改革措施主要在我哪些地区进行 图2中“入社”的“社”指的是什么 图1、图2反映的事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晨,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要求在5年内基本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使1957年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1-1.5倍;为了使1957年工业生产北1952年提高1-1.5倍,分收使用资全和盲目铺摊子现象必须克服。
——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若干问题的指示》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一五”计划的重点和整体目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完成的重要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对工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17.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进行经济建设的探索,逐步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富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53—1957年年均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表
时间 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1953—1957年 18% 25.4% 12.8% 4.5%
(注:本表数字见《伟大的十年》)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的哪项重要措施?该措施使得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成什么土地所有制?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对哪一行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该改造过程中的哪一做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材料二反映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什么?另外两个行业的改造方式又是什么呢?
(4)根据材料三,指出1953—1957年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是什么?请举出一例当时该行业的重要成就。
(5)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但是随后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损失,但也取得了建成大庆油田等成就,故图片展示的时代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B项正确;A、C、D项所述以偏概全,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2.C
【详解】
根据“1958年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文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C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开放决策,排除A项;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是在1966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C
【详解】
1954年一届人大会议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体现出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故C正确;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排除A;《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没有体现出人民民主和社会义原则,排除B;《土地改革法》主要是改革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法令,排除D。故选C。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良好开端,B符合题意;1950年开展土地改革,A排除;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C排除;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排除。故选择B。
5.A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可知对应人物是焦裕禄。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故A符合题意;王进喜、雷锋、邓稼先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6.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一场政治动乱。在文革中,由于打倒一切,全国内战的口号的影响,全国出现了混乱局面,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如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被迫害致死,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排除;BC项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与题干“民主与法制建设曾经历挫折”不符,排除。故选D。
7.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题干中的“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束时间,由此可知,题干中所给史实反映的我国工业的总产值大幅增长情况就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新中国增强了工业基础和实力,故C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表述错误,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增长有限、轻工业生产高增长,故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注意题干中史料所反映的大幅增长以及所涉及到的时间,准确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与时间。
8.C
【详解】
根据题干时间轴信息“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良好开端”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良好开端,C符合题意;1949年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当时我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阶段,A不符合题意;“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主要成就是纠正了大跃进造成的错误 ,进一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不是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良好开端,B不符合题意;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不是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良好开端,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9.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都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C项正确;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都没有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成就,排除ABD。故选C项。
10.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错误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批判党内出现的走资派,故“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B项正确;三大改造指的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历史事件不符,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与题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历史事件不符,排除C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衣服、鞋袜补了又补”结合所学可知体现出焦裕禄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选C;AB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3.B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一时期”是指1956--1966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这一时期,由于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也取得令人引以为豪的成就,选项B符合题意;1953—1956年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1978年至今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A
【详解】
分析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行业投资比例的数据,可以看出重工业投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投资比例,反映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故A符合题意;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与表格数据不符,排除B;重点培养建设人才在表格数据中不能体现,排除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与表格数据不符,排除D。故选A。
15.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武汉长江大桥等”这一些的重工业成就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取得的,故D符合题意;国民革命,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故A不符合题意;解放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故B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时期不涉及重工业的建设,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1)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2)重点:重工业;整体目标:基本完成大工业基地的建设,使1957年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1-1.5倍;意义: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我国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详解】
(1)问题一:依据图1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起,我国实行土地改革,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故这一政策主要在农村地区进行。问题二: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贫苦农民缺乏生产资金与农业技术,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国家把个体农业户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就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图1和图2共同作用就是要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问题一:依据材料二信息“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晨,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问题二:依据材料二信息“要求在5年内基本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使1957年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1-1.5倍”可知,“一五”计划的整体目标是基本完成大工业基地的建设,使1957年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1-1.5倍。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7.(1)土地改革;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3)公私合营 生产合作社
(4)重工业;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或建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制造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5)新中国经济建设要依据国情(或新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1)
措施,根据材料“1951年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因此材料中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正体现了土地改革的措施。所有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2)
行业,根据材料“江苏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领息凭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期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和平赎买的政策,材料所述江苏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领息凭证体现了我国在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领域的改造。措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和平赎买进行改造,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以一定代价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实行国有化的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
方式,根据材料“江苏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领息凭证”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公私合营的方式;方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过程中,对农业和手工业领域,通过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转变为公有。
(4)
行业,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53—1957年期间,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达到25.4%,相比其他行业,重工业增长速度最快。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迅速发展,如建立了鞍山钢铁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时正处于美苏冷战对峙时期,新中国政权遭到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孤立,中国为维护国家和巩固政权,通过“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我国经济建设受到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能够依据我国实际国情制定出适合本国的策略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