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运用下列史料,可以设计出有关中国历史的探究主题是( )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昌水,高则泻水。 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呵干,西天荥豆子多而大。各遣使以珍货求种。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被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A.农业的发展 B.医药的进步 C.文化的繁荣 D.技术的演变
2.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
3.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项成就是
A.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B.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C.发展航空母舰技术 D.杂交水稻培育技术
4.在一篇关于“两弹一星”元勋的介绍中,介绍说“他一生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的工作,终于成功。后固积劳成疾,身患癌症。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这段介绍的“他”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李四光
5.1970年4月25日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评论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一号飞行试验成功
6.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太空探索计划迈出重要一步。追溯历史,新中国在这一领域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
C.“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 D.“神舟一号”飞船顺利升空
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下列梦想都曾是我们的追求,按实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独立梦、强国梦、飞天梦、回归梦
B.振兴梦、独立梦、崛起梦、统一梦
C.觉醒梦、振兴梦、独立梦、统一梦
D.觉醒梦、独立梦、崛起梦、飞天梦
8.某勋章获得者说:“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是:
A.邓稼先 B.袁隆平 C.屠呦呦 D.焦裕禄
9.新中国成立72年来,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变化。如图漫画主要反映了( )
A.生活水平的提高 B.思想观念的转变
C.科技水平的进步 D.消费观念的变化
10.“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等作为出入通行的电子凭证进入我们的生活,让疫情时代复工复产更加精准、科学和有序。这种便捷的跨地区互认方式的推广,可以用来佐证( )
A.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生态恶化与人口的过快增长问题 D.生物技术的进步
11.“今天,我们缅怀一位真正的粮食英雄……通过培育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使数百万人摆脱了饥饿。他于今天去世,享年91岁,但他所留下的遗产和结束饥饿的使命将持续下去。”这篇推文中的“他”是(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袁隆平 D.邓稼先
12.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湮灭于世界民族之林。20世纪末,中国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主要得益于
A.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B.新中国成立使人民当家作主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1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任务,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对我国粮食供给和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屠呦呦 B.钱学森 C.邓稼先 D.袁隆平
14.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勋章。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
A.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从事原子弹研究
C.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D.发现了青蒿素
15.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驻留已经有5个月时间,预计今年4月返回地球,这意味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即将圆满收官。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首项成就是( )
A.人造地球卫星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二、综合题
16.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
C.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17.共和国的成长
创刊于1948年的《人民日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A.1971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 B.197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 C.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
D.1981年6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 E.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 F.2015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
为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同学们搜集了《人民日报》的影印件。请你将以上《人民日报》头版报道进行归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则史料分别反映的是筒车、占城稻的引进、秧马、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体现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医学、思想文化和技术方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
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73年,屠呦呦研制成功青蒿素,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项正确;钱学森、 邓稼先是两弹一星, 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故A符合题意;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和发展航空母舰技术与题干的20世纪60、70年代不符,排除BC;杂交水稻培育技术与题干的国防尖端技术不符,排除D。故选A。
4.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两弹元勋”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因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B项正确;钱学森是中国火箭专家,参与组织和领导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排除A项;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排除C项;李四光是我国的地理学家,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1970年4月”“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电评论的是“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C项正确;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67年6月17日,在我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排除B项;神舟一号飞行试验成功是在1999年11月,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揭开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序幕,C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均体现了我国核工业发展的成就, “神舟一号”飞船顺利升空是航天事业继续发展的表现,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7.D
【详解】
中国的探索历程首先是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觉醒,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想要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但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实现了中国的独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崛起。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自1999年开始,神舟号飞船陆续发射成功,中华民族实现了飞天梦。我国按时间先后实现的梦想顺序是觉醒梦、独立梦、崛起梦、飞天梦,D项正确;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还没有实现统一,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8.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极大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享有很高的国际盛誉,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B项正确;邓稼先主要是从事原子弹研究,排除A项;屠呦呦发现能抵御疟疾的青蒿素,排除C项;焦裕禄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为治理兰考灾害,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A
【详解】
根据材料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内容表现了人们纳凉方式的变化,从摇扇子--吹风扇--开空调,这表面上是人们纳凉方式的变化,其实质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的提高。A项正确;纳凉方式的变化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科技水平的进步,排除C项;消费观念的变化与纳凉方式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作为出入通行的电子凭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在电子计算技术的基础上网络信息技术的产物。A项正确;妇女地位的提高、生态恶化与人口的过快增长问题、生物技术的进步,都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我们缅怀一位真正的粮食英雄……通过培育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使数百万人摆脱了饥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C项正确;王进喜是石油工人,排除A项;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排除B项;邓稼先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
根据题干“20世纪末,中国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在1911年,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是在1949年,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56年底,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D项正确;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排除A项;钱学森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排除B项;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解决了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与邓稼先有关,排除;C项与钱学森有关,排除;D项与屠呦呦有关,排除。故选A。
1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项正确;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排除A项;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排除B项;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退出历史舞台,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D 项正确;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都不是购票票证相继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7.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AB
祖国统一方面的成果:CE
科技成就:DF
【详解】
根据“1971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反映的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据“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可知,B反映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根据“告台湾同胞书”可知,C反映的是海峡两岸的交往。根据“杂交水稻”可知,D反映的是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根据“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可知,E反映的是香港回归。根据“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知,F反映的是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在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综合上述可知,AB反映的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CE反映的是我国祖国统一方面的成果;DF反映的是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