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23:0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据考证,“南澳1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船上发现了大量的瓷器。其中最容易找到的瓷器应该是( )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景德镇的青花瓷 D.唐三彩
2.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B.政府鼓励垦荒,土地得以开发
C.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D.小农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增长
3.清朝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乾隆时期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了
A.银行 B.瓦子 C.钱庄 D.票号
4.明代中期,浙江湖州“比户养蚕”,“尺寸之堤必树之桑”,富者更是“桑麻万顷”。由此可见当的特色经济是( )
A.制瓷业 B.丝织业 C.棉纺业 D.造船业
5.如下表是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变化表。这种变化
A.不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C.与大力推行垦荒有关 D.使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
6.做好课堂笔记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下图是某同学课堂笔记内容,其学习的主题是
A.唐朝的对外交往 B.宋朝的商业繁荣
C.元朝的海外贸易 D.明清的经济发展
7.清前期,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兴盛起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市镇发展迅速。这表明当时
A.航海业发达 B.农业发展 C.手工业兴起 D.商业繁荣
8.农业是民生之本。下列我国古代农业成就按时代排序正确的是
①玉米、甘薯的种植 ②曲辕犁和简车发明 ③占城稻引进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9.绘画作品能揭示历史现象。下列绘画作品中能反映我国清代发达商品经济及丰富的市民文化生活的是( )
A. B.
C. D.
10.下表为“清朝前期耕地面积的变化”,导致表中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的因素是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②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③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④普遍种植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活动拓展到海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由此可知,徽商( )
A.主营海外贸易 B.垄断北方市场 C.推动经济改革 D.经营业务广泛
12.清初,一度出现福建棉商不至,苏州棉区农民生活无着的现象,“门里妻孥相向啼”;康熙五年(1666年),闽中棉商又挟重资到苏州太仓,举州叹为祥瑞,这表明当时
A.福建经济发展程度高于苏州 B.福建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C.福建大批棉布销往苏州地区 D.福建与苏州地区经济联系紧密
13.明中后期,出现“富者动连阡陌(田间小路),贫者地鲜力锥”的局面。这一社会现象是指当时( )
A.出现财政危机 B.土地兼并严重 C.征赋苛捐杂税 D.官宦舞弊专权
14.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有:“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当时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开垦荒地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15.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C.商业市镇的发展 D.人口数量的增长
二、综合题
16.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运河的修建,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来自长江地区的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可以大量地供应北部地区的居民。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革新
材料三 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
统治者 农业措施
唐太宗 减轻农民劳役负担
宋真宗 派人从福建运了3万斛占城稻种,分给江南等地农民种植
清初统治者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据材料一,概括修建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2)分别说出材料二图片所示的农业生产革新工具的名称。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4)据材料四回答,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5)请根据以上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17.发展经济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的100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宋朝的制度和文化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自唐朝中期开始的南北经济格局的演变到南宋时最终完成;世界上最早的“货币革命”在一个偏远的四川地区开启;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新的特点:海外引进的高产作物使得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商人数增多,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但人口增长过快,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李建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材料一中唐朝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在生产工具方面的革新有哪些?
(2)材料二中“南北经济格局的演变”指的是什么现象?根据材料指出“推动当时商业革命”出现的力量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经济发展在商业上出现了什么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中期以后由于人口增长出现了什么问题。对今天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南澳1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最容易找到的瓷器应该是明代的瓷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流行于唐代,景德镇的青花瓷流行于元明清。由此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鼓励垦荒,排除B项;对外贸易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乾隆时期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了票号,D项正确;银行出现在中国近代,排除A项;宋代的娱乐场所称为瓦子,排除B项;钱庄主要活动在长江流域和东南各省,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
根据题干“浙江湖州‘比户养蚕’,‘尺寸之堤必树之桑’,富者更是‘桑麻万顷’”可知材料题干反映的种桑树、养蚕的人多,故可知当时的特色经济是丝织业,B项正确;制瓷业、棉纺业、造船业与“养蚕”“桑”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依据图表可知,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呈上升趋势,这与清政府前期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有关,C项正确;土地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排除A项;耕地面积增加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B项;表格没有体现粮食产量,所以体现不出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
从图片中的“晋商”等可以看出,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D项正确;唐、宋、元时期都没有商帮,排除ABC项。故选D项。
7.D
【详解】
根据“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兴盛”可得出这些都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中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8.B
【详解】
①玉米、甘薯的种植是在明朝之后; ②曲辕犁和简车发明是唐朝; ③占城稻引进是宋朝。②③①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反映我国清代发达商品经济及丰富的市民文化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世滋生图》是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幅画作,描绘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因为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D项符合题意;《弈棋仕女图》 唐代弈棋仕女图,排除A项;《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
图表数据显示,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大幅增加,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促进农业发展,①正确;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是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②正确;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使得大量土地得到开垦,③正确;①②③正确,故选B;种植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是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不是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的原因,排除④,故排除ACD。
【点睛】
11.D
【详解】
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活动拓展到海外”说明徽商实力很强,经营范围广泛,商品经营业务广泛,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主要经营海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垄断北方市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清初苏州地区大量棉花销往福建地区,广大棉农依赖福建商人对棉花的收购,这表明当时福建与苏州地区经济联系紧密,故D项正确;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当时最繁荣的地区,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福建与苏州地区在棉织业方面联系紧密,不能表明当时福建就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福建商人向苏州地区收购棉花,并不能说明当时福建产的棉布大量销往苏州,故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
根据材料“富者动连阡陌(田间小路),贫者地鲜力锥”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土地问题,没有涉及财政危机、苛捐杂税的征收和宦官专权,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
从“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可以看出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B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说云南可以开垦的田地变少了,并没有说西南地区耕地减少,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介绍内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不能体现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反映云南在积极开垦耕地,不能体现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排除D项。 故选B项。
15.C
【详解】
根据材料“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发展。湖北武汉和苏州属于市镇,据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市镇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手工业和人口,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1)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
(2)筒车、曲辕犁、秧马。
(3)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社会安定,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4)政府实行重农政策。
(5)生产工具的进步、政府的重农政策、人口的迁移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来自长江地区的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可以大量地供应北部地区的居民。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可知,修建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是沟通了南北经济,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
(2)唐朝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桶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它将之前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动旋转的犁盘,改造之后的犁架变小、变轻,在操作时可自如的控制入土深浅和回转,节省人力和蓄力,适用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秧马是用来插秧的农具,宋代时出现。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修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4)根据材料四可知,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政府实行重农政策,鼓励开垦,发展农业。
(5)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政府的重农政策,人口的迁移等。
17.(1)曲辕犁或筒车。
(2)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力量: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的繁荣。
(3)新特点:商人增多,出现商帮。
问题:造成用地紧缺,很多农民变为流民,生活困难(或人地矛盾尖锐,出现过度垦荒,破坏生态平衡)。
启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注意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生态平衡。(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100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在生产工具方面的革新有曲辕犁和筒车。
(2)现象:根据材料二“自唐朝中期开始的南北经济格局的演变到南宋时最终完成”结合所学可知“南北经济格局的演变”指的是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力量:根据材料二“世界上最早的‘货币革命’在一个偏远的四川地区开启;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结合所学可知“推动当时商业革命”出现的力量有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的繁荣。
(3)新特点:根据材料三“海外引进的高产作物使得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商人数增多,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结合所学可知明清经济发展在商业上的特点为商人增多,出现商帮。问题:根据材料三“但人口增长过快,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造成用地紧缺,很多农民变为流民,生活困难。启示:本题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注意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生态平衡进行回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