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3.1.2 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3.1.2 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2 07:4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种子萌发的条件
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河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教材突出了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突出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本节课中“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重在训练学生对照实验的设计,“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实验重在训练学生抽样检测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是一所正在完善中的郊区中学,学生多数来自周边的农村,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种子的萌发有感性认识,不少学生在家参与过农村的农作物种植。)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敢问敢讲,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本节课通过分析诗词、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品质。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抽样检测的方法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收集资料,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种子的萌发过程”在生物圈中完成的这一事实,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2、 并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个探究活动的教学。种子的萌发需要时间,在一个课时里得出实验结论显然不可能,第一课时完成实验设计、课下完成实验、下周的这节课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课上4人一组,指导学生先明确分工,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七年级学生较难以理解。先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探究方案 ,教师演示实验,并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
水温度空气1号 2号 3号 4号 根据对照实验的设计原理,分析设置1、2、3、4号瓶的理由,使学生真正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方案分析如下:水(变量)对照组①空气(变量)对照组①温度(变量)对照组①水多②无水③无空气⑤低温④土壤板结时里面空气很少,不可能无空气(氧气〉。水里的溶解氧很少,被种子呼吸完后,基本处于无空气状态。因此②和⑤只须设置一个。三个对照组也只须设置一个。最终结果是设置①、②、③、④四种条件即可。种子萌发的过程是在土壤中完成的,不容易观察到,比较抽象。我用Flash制作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课件。并用Flash制作完整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图片。为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提供资料。关于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我先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作好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提出实验要求,小组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宣布课题,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学生30 粒菜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制作课件,本节课的课件包括:种子萌发的过程动画、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方案的提示、实验方案的分析、讨论题等。实验探究报告引导学生背诵并分析白居易的“古原草”。教师设疑“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植物的一生 从什么开始呢?指导学生从种植菜豆的经历入手,提出有关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的问……引导学生展示查阅的资料,结合种植菜豆的经历作出假设,并质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出示探究报告师生共同填写 预习新课,收集相关资料:①古诗“古原草”的作者、全文。②农民播种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播种后又需要做什么 ③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④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生物小组做测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思考“古原草”所揭示的生物学在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提出探究的问题规律 展示查阅的资料:农民播种前后需要做哪些工作 (选种、翻土、浇水等),并结合资料分析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什么?① 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种植菜豆种子生物实验验,获得感性知识,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通过收集信息,体会农民工作之艰辛。把科学与人文、审美联系起来,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① 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 ②
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实验案方,教师出示用具并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讨论各个培养皿中都给了什么条件,并填写表格 水温度空气1号 2号 3号 4号 引导学生讨论这个表格谁与谁能形成对比,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照实验。并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时给予提示:①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 每组应当有多少粒 一粒行吗 ②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条件?③对每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④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 并请学生设计观察记录表格。①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交流。②教师按照对照实验的原理进行上述实验方案分析。 学生阅读书上的方案,讨论填写表格 ②复习对照实验的概念,明白设计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 ②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的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每个大组又以4个人为1小组设计自己的方案。 资源共享,把收集的资料发布出来,让大家共享,真正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③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体验协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相互倾听,达成共识,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③实验观察记录表的设计,培养学生整体考虑问题的辨证思维。
课堂小结2分钟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不处在休眠期的种子。
布置作业1分钟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1、抽样检测:2、种子发芽率的计算公式:三、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不处在休眠期的种子。 附表 实验观察记录表 天数
种子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似乎很枯燥。其实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它和人文也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抒发美好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引入本章“被子植物的一生”。又让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被子植物的一生,进入了教学主题“种子的萌发”。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课件,理解生命之艰辛;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道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介绍种植大豆的经历,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说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一生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生物圈所提供的,使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的哲理,尽在其中。2.体现课改精神,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探究”被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十个主题的首位,目的是强调教师要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其他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自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本节课所涉及的“对照实验”的设计、“抽样检测”的方法都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其中涉及的有三个变量:水分、空气、温度,设计方案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时教师给予了提示,讨论后又进行了实验方案分析。体现了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的主导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验方案分析后,学生普遍反映思路清晰了。及时诊断“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方案的设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设计“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实验方案,使学生又一次得到了训练。从反馈来看学生基本学会了这种科学研究方法。3.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诗句、画图、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记录表、学生自我小结等,教师多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生命活动的探究,常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学校课程的安排,通常是由间隔的课时组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设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课下完成实验。这样课内外交织,活动内容多而不乱,时间利用上也比较节约。不足之处:在课堂学习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普遍存在着差异,有的活动如画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表,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完成。有些问题也讨论的不是很透彻。由于学生是课下在家里独立完成实验的,在实验操作上遇到的困难难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上问题要在今后教学中加以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完美。点评“种子的萌发”
一课,是生物教师非常熟悉的教学内容。作者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深刻领会生物课程标准理念,善于抓住机遇,勇敢地接受挑战。教师主动超越自我,实现稳中求变,变中有思,思中有做,做中有理,开拓创新。特别突出的是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恰当地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背景,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实现精心设计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推进科学方法教育,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启蒙落到实处。教学设计方法细腻,层层递进,不急不躁;俯下身,耐下性,巧设方案,突破难点。注重基础训练,有做好基础探究活动的意识;注重实践训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为理性思维,形成扎实的科学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看重小事,不等不靠,强化训练,锲而不舍,这种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正是值得生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学习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