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教材处理
一、教材分析:
自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认识。首先将认识到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客观存在。然后通过图片、生活经验、实验认识分子具有的性质,最后通过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扩散、水的蒸发和糖块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苯分子图片和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中国”文字图片),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探究实验“氨水的挥发使酚酞溶液变红”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这段解释既有将古人的物质是由微小粒子组成的猜想具体化的作用,又有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这一性质,书本没有安排有关实验,只是简单举例相关生活经验(气体压缩储存于钢瓶、热胀冷缩现象)解释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关于分子概念的引出,书本通过两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做为铺垫,通过举例物理变化(水的蒸发、品红溶于水)说明物理变化中分子没有改变,因此物理变化前后分子仍然能保持原来的化学性质。然后通过化学变化(过氧化氢分解变成水和氧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生成物不能保持原反应物的化学性质原因在于分子发生了变化,从而顺理成章得出分子的概念。
对于分子的构成,书本通过插图(几种分子的模型)来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形象生动。
而原子的概念,书本通过图示(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引出。关于原子的性质,由于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方法归纳出原子的性质,因此课本没有讲述原子的性质这部分的内容。
最后课本设计了讨论内容(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让学生自由交流,从而更深刻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在以前初二物理课本的内容中有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新改版后初二的物理课本删除了这部分的内容,因此增加了学生掌握本内容的难度。但学生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却可以作为了解分子和原子相关知识的基础,只要加以利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不难掌握本课题内容。
三、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设计
本节课采用以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中心,运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掌握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现有内容和资源以及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适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性质。能够利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生产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培养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教学课时与教学准备:
1、教学课时:(2课时)
2、教学准备:大烧杯、小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注射器、氨水、酚酞试液,水、酒精、红墨水、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 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图片:开放的桂花“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那浓郁的芳香,袭人心怀,沁人肺腑。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其实香气就是由一些肉眼不看见的微小的粒子来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也是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分子和原子”。[板书]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在人类探索自然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大到宇宙中的天体还是小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病毒、细菌都是有一些微小粒子构成,分子就是其中一种。如每天呼吸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一滴水里面含有多少个水分子?这个数字有多庞大?举个例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则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通过上述事实,能得到什么启示?分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到“对分子的体验一” 进入情景,思考 “闻到香味”是什么原因?猜想:香气扩散看书: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惊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运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及其微小
对分子的体验一 通过观察一系列放大不同倍数的物体的图片。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让我们观察到分子了,其中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则是其中一种技术。视频: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下的分子和原子展示一张放大1000万倍的酒精的图片真实存在的分子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对分子的体验二” (放大一万倍还没有看到分子)惊讶!专注看视频更惊讶! 通过更直观的图片、视频感知分子的存在及其微小。
对分子的体验二 往盛有小半杯水的烧杯中滴入2滴红墨水,观察现象。描述你观察的现象。观察到什么现象?用酚酞和浓氨水做实验同样有类似的效果。实验方案如下(演示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此实验现象?结合以上两个实验,能得出什么启示?分子的运动和什么因素有关?能举出相关的例子说明吗?分子真实存在,分子又是不停运动的,那么分子与分子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是紧挨在一起无间隙的还是有间隔的?我们一起进入对分子的体验三 学生分组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描述: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水中,一会整杯水就变红了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了,B烧杯的酚酞溶液无现象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而不能运动到B烧杯中,因此A烧杯内酚酞溶液变红,而B烧杯的不变色启示:分子在不停运动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例如大小相同的糖块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天容易干...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
对分子的体验三 我们从小就知道1+1=2,那么1体积+1体积是否一定等于2体积?让我们亲自做实验证实,方案如下:通过实验,50mL水混合50mL酒精,总体积等于100mL吗?从以上实验事实,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我们通过下面动画更真切去感受分子间是具有间隔的(播放动画)不同种液体相混合的总体积一般不等于各体积相加之和。既然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间隔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对分子的体验四 倾听、讨论学生分组做实验,观察小于100mL学生讨论,交流启示:分子间有间隔学生观看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亲身的体验更有说服力通过动画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为什么不同种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
对分子的体验四 方案如下:把注射器活塞拉开,吸取一定量空气,拇指堵住注射器口,然后推活塞,体验空气是否容易被压缩?吸取等量的水用同样的方法试试。比较哪个更容易压缩。哪个更容易被压缩?如果注射器里的水换成固体泥沙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通过下面动画就更清楚其中的道理了!(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分子间隔动画)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间隔>液态分子间隔>气态分子间隔。间隔越小越难压缩,反之,则越易压缩。喜欢打乒乓球的同学,如果遇到如下情况,你会怎处理:乒乓球瘪了,用什么方法使它恢复原状?这个处理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分子间的间隔大小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试举出相关例子说明。 学生分组实验空气更容易被压缩更难压缩观看动画把乒乓球放进热水中。讨论、提示得出:分子间间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间隔越大水泥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小缝,自行车放在阳光下暴晒会爆胎...还与压力有关,如自行车的轮胎可以打进很多空气,石油气压缩储存在钢瓶中...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动画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利用生活中的经历说明影响分子间隔的因素
思考:固态酒精、液态酒精、气态酒精都能燃烧,而水不能燃烧,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固态酒精、液态酒精、气态酒精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都相同,而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不能燃烧。
分子的构成分子的定义 下面是几种分子的模型,从模型中得到什么启示?讨论: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气体,此反应可以用以下图示表示:生成物氯化氢还能保持氢气或氯气的化学性质吗?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这两个结论结合起来,即由于分子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保持其原来的化学性质,因此可以得出: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观察、讨论生成物氯化氢不能保持氢气或氯气的化学性质;分子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即分子发生了变化。 通过实际例子讨论得出分子的概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总结提升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吧? 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变大;压强增大,间隔变小)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课堂检测
1、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的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2、以下事例主要体现分子间的间隔改变的是 ( )
A B C D
3、把下面的现象和对应的解释要点连起来
现象 解释要点
(1)墙内开花墙外香 A.分子在不断运动
(2)温度计能指示气 B.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
温的高低
(3)水电解后变成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
了氢气和氧气 化学性质
(4)碘和碘蒸气都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
能使淀粉变蓝色 生了变化
4、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
A. 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运动
C.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D.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5、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是因为乒乓球内气体 ( )
A.分子的体积增大 B.分子间间隔增大
C.分子的质量增大 D.分子的个数增多
答案:1、A 2、A 3、(1)——A (2)——B (3)——D
(4)——C 4、C 5、B
布置作业:
课本P51—52 1、(1)(3) 第2题 3、(2)
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这节内容是学生理论接触微观世界的开始,由于分子和原子非常微小,要借助特殊的仪器才能观察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难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新版本物理课本删除了分子和原子这部分的内容,且这阶段的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处于发展过程中,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这节课教学的难度,因此本节课采用多个体验环节,以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主要教学策略,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以及生活中相关的丰富体验让学生逐步构建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体系,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水
酒精
100
50
100
100
5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