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都江堰》说课案
周村区实验中学 冯艳冰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投影展示长城图片)
一、导入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在那崇山峻岭间蜿蜒盘亘的万里长城,恰似一条巨龙,向一代又一代的。
炎黄子孙昭示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毫无疑问,千百年来,万里长城已经成为最能代表我们的祖国和民族的建筑工程了可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余秋雨却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都江堰有怎样的魅力呢?余秋雨面对都江堰,又会有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都江堰,去感悟它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意蕴。
(投影展示都江堰图片)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找同学上黑板,注音解词)
三、讲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诵读课文一二部分,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谈谈理由
(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地挑选和阐释)
2.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揭示都江堰的“激动人心”和都江堰“水的魅力”的?
明确:作者在第一部分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阐释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的观点。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与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的对比;“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与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的对比;“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与“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的对比;“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与都江堰“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贡献”的对比)
※ 我个人认为,第二自然段第二句“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多了”与第三自然段的后两句“有了它,……它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也构成了对比因为长城代表着历史的悠久,岁月的沧桑,民族的苦难,让人感到惆怅和悲凉;而都江堰的庇护和濡养,让人感到乐观和安详换句话说,长城给人的感觉是苦涩的,而都江堰给人的感觉是安甜的所以也可视为对比。
(让学生朗读这些表现长城与都江堰对比的句子)
( 板 书 )
第二部分里,作者通过记叙和描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证明都江堰的水“有魅力”。
(“去都江堰前的表现”与“接近和面对都江堰时的感受”对比;海水和都江堰的水对比)
(都江堰的水的魅力:在远处便感到滋润和清朗;声音响亮,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降临,如山崩即至;急流浩荡,大地震颤;股股叠叠精神焕发,踊跃喧嚣;既驯顺又强悍)。
(让学生朗读这些描写都江堰的水的句子)
( 板 书 )
3.作者通过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水强悍撒野、咆哮喧嚣,以见其凶蛮,暗示洪水成灾的可怕,也说明治水工程的艰险;写水的规整驯顺,体现治水人手段不凡,能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都江堰的喜爱和对治水人的敬慕之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也为下文引出李冰作铺垫。
※ 4.诵读课文第三部分,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自由地挑选和阐释教师在学生阐释之后做出总结,并在此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理解李冰为政思想和伟大精神)
(1)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提示:政治走向,在这里指与政治理想相关联的政治实施方案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无所专政,无视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这里的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随之而来的是死气浊味乃至腥风血雨;结果将是被人们的唾骂被历史所遗忘,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
(2)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提示:从表面看,李冰显示的只有水利方面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解救万民的首要任务时,政治家对水利工程的倾力投注就代表着清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成绩就是他的最大政绩因此,当李冰出于解救万民、利民富民的考虑而要求自己成为水利家的时候,它确实是向世界宣告了一种最真最纯的政治纲领
(3)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提示: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的辩论,就是两种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长锸代表的观点是:为官就要做事儿,要具体要踏实,就要像长锸这样为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代表的观点是:做官就是为了权势、金钱、地位,就可以进行算计、倾轧、拼杀和征战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千百年来站多数,所以李冰失败了而在今天,长锸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纲领和高贵品质,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品质相融,因而受到人们的赞美,所以李冰终究胜利了
(4)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提示:大愚大拙似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政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朴素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因为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彻地考虑人类生存这个重大的问题
(5)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提示:“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水根本出发点:人要生存,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治理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他的治理就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工作上,这个做法看似简单,其实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智慧的
(6)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提示:都江堰代表着李冰的精魂,代表着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在这种强大精神的影响下,李冰雕像置于水中不但合情合理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李冰的心愿,才不悖李冰的精神李冰死后的归宿与绝大部分官员不同,令人耳目一新那位汉代水官不仅延续了李冰的生命,更将李冰的精神表现到了极至这样都江堰的水不但滋养了物质世界,也展现了精神世界,而且这个精神境界是朴实清新的,是高贵伟大的
(7)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提示:通过人们默默祭拜李冰,让我们明白: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这样的政治家值得后世人们永远铭记一个民族有这样伟大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值得乐观另一方面,通过人们默默祭拜李冰,作者相信伟大的精神会长留人间,人们继承这种精魂并代代相传,这当然更加值得乐观
( 板 书 )
5.思考和分析了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有什么感悟,请谈一谈
(提示:对全文的总结,教育学生做人也好,做事也好,为官也好,都要树立“求真务实,造福于民”的价值观)
( 板 书 )
(四)拓展运用(两题任选一题)
1.根据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对对联(任选两联)
(对联有一定难度,但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现成的词语,进行适当增删整合对出下联)
(投影展示教师下水作业)
(1)上联:嬴政统一神州大地;
下联:李冰造福华夏子孙
(2)上联:秦皇蛮吓残忍,百姓生活水深火热;
下联:李冰智慧仁慈,政治纲领冰清玉洁
(3)上联:世间芸芸众生怎样处世?
下联:官场衮衮诸公如何为官?
(4)上联:秦始皇奴役百姓修长城,节节残壁颓立千载;
下联:李太守贴近苍生筑江堰,汩汩清流濡养万民
2.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语段
“5·12”汶川大地震,让天府之国四川遭受了巨大的灾难,都江堰市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也遭受了一场浩劫,都江堰的二王庙和伏龙观等古建筑损毁严重,但二王庙前李冰父子的雕像(课本83页的图片)安然无恙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堰在震后出现轻微裂缝,但很快被都江堰管理局做了灌浆处理,丝毫不会影响都江堰的排水和灌溉功能。
我们相信李冰的精魂还在,他也感受到了这场灾难给四川人民的痛苦,他的精魂正透过那尊雕像的眼睛俯看着川蜀大地,那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他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你揣摩李冰的心理,写一段话,写出他心里想的,写出他想说的(不少于100字)。
(投影展示教师下水作业)
我曾经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土地呀,我曾经关怀爱护的四川人民呀,你们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灾难,我的心,痛啊!我的心,在流血呀!我的灵魂与你们同在!我在默默地为你们祈祷!看,我们都江堰还在,“她”没有舍弃你们,“她”将继续并且永远的滋养这片土地,“她”将继续并且永远地庇护生活在这里的人民要团结!要坚强!明天,我们的家园会更加美好!
(五)课后背诵:(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背诵,但划线句子必须背诵)
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只知贡献”
第二部分:“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第三部分:“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既具体有质朴”
“他是郡守,……终究又胜利了”
“他大愚,……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第四部分:“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人类总是缺乏自信,……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连接两界的桥墩”
(六)推荐余秋雨作品:《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借我一生》《行者无疆》。
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对比手法
第二部分:有魅力的水 滋润、清朗、响亮、浩荡、精神焕发、喧嚣、驯顺、强悍
第三部分:建造者的伟大精神 政治纲领冰清玉洁,辩论最终胜利,大智大巧,
独特的精神世界,精魂代代传承
第四部分: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 人要坚定自信,“神”应平适可亲
人和“神”,都要贴近苍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