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麦号子》教案
设计理念:
《打麦号子》是一首农事号子,相对来说,农业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强度不那么大,因此,农事号子的节奏感往往不那么沉重,它旋律优美,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即一人领,众人合的方式。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本课教材,我将通过多媒体视听、创设情境、师生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方法及手段,让学生充分体悟和表现劳动号子的特点与其独特韵味,用各种方式表现歌曲欢快、热烈的气氛。
教学目标:
1、能用质朴、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打麦号子》,表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提升对民歌的学习兴趣。
2、在听、唱、动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号子的特点与其独特韵味。
3、通过合作表演、对比欣赏不同风格的《打麦号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用质朴、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打麦号子》,唱出号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
①21—22小节的音准,16小节和24小节的变拍子的节奏。
②领唱与演唱的互相衔接。
教学准备:
琴、鼓。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体验号子
1、用你们的手在凳子上随意的发出声音。听到什么声音了?
2、看图片,就如刚才同学们发出的声音。
3、给这些声音做个变化,如果请你用声音来表示它,你想怎么办?
4、像一个指挥,让大家的声音聚集在一起。
5、师敲鼓。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变得有气势一点,我们可以加上“嘿嘿”。
6、师:像这样的活动形式我们称它为——一领众和。
7、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同样也有许多一领众和的时候,我们来听一首歌曲,来自我们江苏的民歌《打麦号子》,听听歌曲唱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模仿体验,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为引出劳动号子的典型特征奠定基础。通过师生合成初步感受一领众和。)
二、感受歌曲——了解号子
1、听歌曲录音。说说这首歌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劳动场面?
2、了解打麦子的工具。
3、师:在劳动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口号我们叫它号子。
4、介绍号子:
号子是民歌的一种,它是伴随着劳动的过程而产生的,它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多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一般分为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工程号子、搬运号子。
(设计意图:从整体感受歌曲入手,通过聆听,初步感受歌曲节奏、旋律及情绪。并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号子的概念。)
三、新歌教授——学唱号子
1、师完整演唱歌曲,说说和录音唱的哪些地方不一样?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数板部分、演唱部分 )
2、学习数板部分
师:同学们,朴素的农民,正是在这一声声高亢的号子声中劳动着。今天,老师也想带大家加入到他们的劳动中去,让我们先来加加油、鼓鼓劲吧!用靖江话带领学生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按节奏朗读前八小节。
(1)教师领,学生和哼哪哼哪
(2) 学生领,教师和哼哪哼哪
(3) 处理数板部分
(设计意图: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聆听对比、模唱,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3、学唱演唱部分
(1)初步感知歌曲旋律
跟着琴声唱1 2 5 6四个音。不用琴声,老师把他们编成旋律,你们来唱一唱。
老师先唱,但不出声地唱,你看明白以后,你出声演唱。(5612 2165 5621 1265 5612 …… )
师:民歌的产生,没有作曲家写,是农民在劳动时自己唱的,所以它的旋律其实是很简单的。
(2)分析演唱部分旋律
A、出示歌谱,寻找相似乐句。
B、对比演唱相似乐句开头的不同之处。
C、仔细观察歌谱,哪些音乐记号你没有学过?或者有什么疑问?学唱下滑音。
D、要注意的是在歌曲中出现了两种拍号,在一首歌曲中有两种或者是更多的拍子出现就叫做变换拍子,这首歌曲中3/4拍出现了两次,我们要唱出3/4拍的韵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听辩模唱中顺利解决变拍子演唱这一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分析乐谱的习惯。)
(3)师生合作唱演唱部分
3、完整地表现《打麦号子》。
4、分角色练习接号子。
师:在农民打麦子的场地上,他们一边打麦子,一边喊起号子,你领一遍我领一遍,把号子传递下去,歌声不断啊!
改变歌词中的称谓,分角色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聆听、模唱靖江版本打麦号子,感受号子来源于生活的特点,并通过不同风格的听赏,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四、创编歌词——表现号子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劳动与歌曲紧密联系。民歌来源于生活,所以老师今天把打麦号子的歌词改编了一下,我们一起来唱一唱,作为这节课的结束。全体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