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4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4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2 09:3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为“王右军”,有“书圣”之称。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绍兴兰亭——中国书法圣地
“兰亭”,位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南部,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虽然不大,却为中外游人所瞩目。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里都会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书坛名家雅集兰亭,研讨书学,泼墨挥毫,流觞赋诗,盛况非凡。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华亭”。
优秀的书法,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写作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这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
文体知识
“序” 是一种文体,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可分为三种类型:书序、赠序、宴集序。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呐喊>自序》 《〈指南录〉后序》等。
赠序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来表达一些人生之感,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书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
癸丑( )
会稽山( )
修禊事( )
激湍( )
流觞( )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
一契( )
嗟悼( )
彭殇( )
ɡuǐ
kuài jī

tuān
shānɡ
hái


jiē dào
shānɡ
正音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晚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了)做祈福消灾的禊事。众多贤士都到了,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这里。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岭,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而流势很急的水,映衬萦绕在亭子左右,引(水)来作为使酒杯流动的曲折水流,(大家)排列坐在曲水旁边。即使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用来酣畅地抒发深远高雅的情思。
修竹
茂林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阵阵,温暖舒畅。抬头观看宇宙的广大无穷(广大无穷的宇宙),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繁多的地上万物),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够用来尽情享受视和听的乐趣,确实值得快乐啊
的/之:定后标
和风
用来…的
开畅,舒展,使…骋
极尽,尽情享受
自然万物
实在

值得
纵展,使…游
快乐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群贤……集
崇山……右
一觞……情
天朗……畅
仰观……娱
信可乐也!
——人和
——美景
——赏心
——良辰
——乐事
时间
地点
事由
人物
美景
盛况
天气
活动
心情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
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人与人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面对面畅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自由放纵。虽然(人们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有)沉静和躁动的不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欣喜,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等到他们对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从前感到欢欣的,很快已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自然),终究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怎么不悲痛啊?
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
“静”“躁” 不同
感慨人生短暂
暂得于己
修短随化
为何而痛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
景雅
人雅
事雅




景陈
人老
事迁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不曾不面对着古人的文章叹息哀伤,不能在心里明白这是什么原因。(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可悲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记录下他们作的诗,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感慨(由这些诗文产生一样的感慨)。
古人
自我
后人




(今之视昔)
今(我)
(后之视今)
悲在何处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古同悲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作诗理由
作诗情形
成书经过
成书意义
借题发挥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后之览者,
亦有感于斯文)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故列叙时
人,录其所述)   
(诗人的生死观)
总结内容
艺术特色:
1.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表达了富有哲理的生命之思
2.语言清畅精警,自然流畅,骈散结合。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3.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文言知识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趣舍万殊
同“晤”
同“取”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或取诸怀抱
俯察品类之盛
俯仰一世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6.亦将有感于斯文
它(曲水)的旁边
心怀,胸怀抱负
自然万物
时间短暂,很快
借以,用来……  
……的原因
这次集会的诗文
多义词

列坐其次
师退,次于召陵余船以次俱进
旁边
临时驻扎和住宿
次序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修禊事也
修身践言
不期修古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掌修国史
修守战之具



修养
研究,学习
修饰
著,撰写
修理,整治
信言不美
言必信,行必果
信可乐也
今行而无信
自可断来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
言语真实
讲信用
实在,的确
信物,凭证
送信的人,媒人
随意,随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君与家君期日中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年
期限
约定
至 、及
期望

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致命遂志
广帅致金,九成曰:“吾何敢苟取
遣吏存问致意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情趣
达到
得到
招致
达成使命,实现理想
送给
表达,传达
山阴之兰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仰观宇宙之大
不知老之将至
夫人之相与
及其所之既倦
以之兴怀
助词,的
助词,取独
动词,求得
代词,“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死生亦大矣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映带左右
一觞一咏
贤德之人 贤才
年少的人, 年长的人
大事
把……看作一样
把……看作相等
环绕 
喝酒
元宵:元月十五,赏灯吃汤圆。
修禊:三月三日,临水宴饮、洗涤不祥。
寒食:约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火寒食。
端午:五月五日,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七月七日,乞巧节。
中秋:八月十五日,吃月饼。
重阳:九月九日,登高、赏菊、饮酒、敬老。
传统习俗
拓展阅读
晋王羲之,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为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 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①笔说:论书法的书。
②幼令:幼时的美好才华。
③期月:一整月。
④用笔诀:论写字诀窍的书。
⑤老成:老练成熟。
⑥蔽:掩盖。
⑦祝版:祭神的木板。
⑧恐不能秘之:秘:保密,守住秘密(意动用法)。
⑨涕:眼泪。
⑩名:名声。
⑾卫夫人:晋朝书法家。
⑿钟繇:三国时书法家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的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东西?”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领悟其中奥秘),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了下来说:“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分。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天台丈人称王羲之的楷书胜过了钟繇。(本句意或为“王羲之自认为自己的楷书胜过了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看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
思考
郗鉴为什么选中王羲之?
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随便,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是人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