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12 10:0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亚-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掌握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一个季风气候。
(2)学会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南亚农业的影响。
(3)熟悉地理试题指导用语。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能力。
(2)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
(3)培养学生适度进行答题练习,通过审题,练习提取和解读信息;学习创造新的情境设置,获得临场探讨问题的应变能力,多角度思考解决新问题,获得独立编制答案、确定解题思路的体验。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培养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具体区域特征的思维方式。
培养品质:
(1)通过自主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分析的探究兴趣。
(2)进一步培养地理核心能力中的“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热带季风气候。
②分析地理环境对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特征。
②在不同情境下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③培养学生审题,练习提取和解读信息;学习创造新的情境设置,获得临场探讨问题的应变能力,多角度思考解决新问题。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材分析
南亚是亚洲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亚洲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区域特征。本节课应该突出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以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为线索来展开学习。因此,教学中应该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应简洁、精炼,重点选取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农业的影响,社会、人口与经济等,力求重点突出。
2、教学方法
①综合法、归纳演绎法;
②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③创设情景法、自学指导法。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①充分运用地图去理解,说明区域的地理特征。
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课堂延伸。要求根据老师所给资料,每位同学出一道简答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审题,练习提取和解读信息;学习创造新的情境设置,获得临场探讨问题的应变能力,多角度思考解决新问题。
五、教学手段:课件
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语 展示古老印度和现代印度 学生谈自己对印度认识 引发兴趣
展示南亚次大陆 地理位置范围 板块地理位置 ①读图简述南亚次大陆的地理位置特点? ②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形成的原因? 创设不同地理情景,多角度问题情境,学习地理位置描述方法
三大地形区 展示地形图。 北部:_________山地 中部: ________河平原 ________河平原 南部: ________高原 学生自己归纳回答。 思考 : ①印度河为什么不在印度? ②简述德干高原地形特点? ③简析南亚地形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影响? (学生回答) 表达准确 落实基础 (通过展示5幅图,从三个角度问题情境展开学习)
典型热带季风气候 展示南亚气候分布图。 思考①:说明南亚气候类型及分布。 思考②:看图说明热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描述其主要气候特征。 思考③:简述 南亚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 思考④:根据季风风向,说明印度半岛东部和西部降水季节会有何差异,并简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河流 展示河流分布图,观察恒河、印度河位置。 思考①:读图分析印度河为何上游水量大,下游水量小的原因? 思考②:读图分析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创设2个不同地理情景,展开学习河流与农业生产联系
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 展示南亚降水量、地形、粮食作物分布图。 思考:观察下图分析,结合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征,分析地理环境对南亚主要国家印度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为其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形成分析思路
总结 展示板书 进行课堂延伸 培养学生创造新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延伸 根据课堂内容,利用所给资料,创设新情境,编写一道地理简答题及答案。尝试用下列词语表述:简述、简析、描述、综述、说明、写出。 学生独立完成 学习创造新的情境设置,获得临场探讨问题的应变能力,多角度思考解决新问题。
评价 教师评价 总结
七。板书设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