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测试卷原卷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卑劣(bēi) 无耻(cǐ) 卑鄙(bǐ) 挑拨离间
B、感慨(kǎi) 舐干(shì) 反诘(jí) 天衣无缝
C、枯燥(zào) 趋势(qū) 堕落(duò) 招摇撞骗
D、襁褓(qiǎng) 束缚(fù) 奠定(diàn) 自原其说
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对他来说,图书馆就是生命的源泉,一到里面,他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B、小齐同学学习非常好,他经常在考试的时候给同学们传答案,真是大公无私啊。
C、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始终保持优秀,走在前列,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没有谁能轻轻松松就能出类拔萃。
D、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3.下面句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成分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每每这时,(A)窗外的风,都会把阳光,搅拌成(B)五彩的微笑。宛若吃粽子时,母亲总会(C)给我们加点糖,这是生活必备的佐料。一如我们脸上,(D)甜甜的阳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D、成语之所以受到人们长期的喜爱,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
C.《最后一次讲演》的作者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文史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D.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一文中作者王选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第六次抉择,文章语言风趣幽默。
二.综合性学习( 5分)
6初三某班开展“微笑面对生活”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一:拟写主题。请围绕“微笑面对生活”结合语境,补全下面主题标语。(1分)
,学习有乐总需放歌。
(2)活动二:设计形式。请参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2分)
①办专题板报 ②写话题作文 ③ ④
(3)活动三:畅谈感悟。面对挫折,杜牧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分)
答:
三.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②兴阑,兴尽。③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⑤姮娥,嫦娥。⑥茂才:秀才。⑦塍:田埂。⑧擅:独揽,独占。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处)(2分)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为宫室 ( ) ②罔不因势象形 ( ) ③或六角 ( ) ④高可三四丈 ( )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③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10.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4分)
11.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4分)
(二)记叙性阅读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已成为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毎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一九八〇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凤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风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
12.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4分)
答:
13.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4分)
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答:
14.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4分)
答:
15.文末用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6分)
答:
(三)说理性阅读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刘永红
①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鳊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③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现千剑而后识器。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④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⑤读书更是一门艺术。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⑥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2017年9月7日“新华网”,有删改。)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7.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答:
18.作者在第④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3分)
答:
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B.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名著阅读(4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B.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 ”。
(1)语段A中的文字选自《 》。作者现身说法,教导文中的“你”做一个“ ”的艺术家。(2分)
(2)语段B中《昆虫记》被誉为“ ”。在这本书中, 在地下“潜伏”四年; _______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2分)
四.写作
21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 “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卑劣(bēi) 无耻(cǐ) 卑鄙(bǐ) 挑拨离间
B、感慨(kǎi) 舐干(shì) 反诘(jí) 天衣无缝
C、枯燥(zào) 趋势(qū) 堕落(duò) 招摇撞骗
D、襁褓(qiǎng) 束缚(fù) 奠定(diàn) 自原其说
【答案】C
【解析】A应为无耻(chǐ);B应为反诘(jié);D应为自圆其说。
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对他来说,图书馆就是生命的源泉,一到里面,他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B、小齐同学学习非常好,他经常在考试的时候给同学们传答案,真是大公无私啊。
C、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始终保持优秀,走在前列,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没有谁能轻轻松松就能出类拔萃。
D、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答案】B
【解析】“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含褒义。用在此处不和语境。
3.下面句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成分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每每这时,(A)窗外的风,都会把阳光,搅拌成(B)五彩的微笑。宛若吃粽子时,母亲总会(C)给我们加点糖,这是生活必备的佐料。一如我们脸上,(D)甜甜的阳光。
【答案】C
【解析】其他三项都是作定语,C项作状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D、成语之所以受到人们长期的喜爱,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答案】A
【解析】B中应该在“道德”后加上“教育”;C中成分残缺,应是“成为……的指标”;D中句式杂糅,应是“成语之所以受到人们长期的喜爱,是因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
C.《最后一次讲演》的作者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文史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D.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一文中作者王选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第六次抉择,文章语言风趣幽默。
【答案】B
【解析】丁肇中获得的是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综合性学习( 5分)
6初三某班开展“微笑面对生活”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一:拟写主题。请围绕“微笑面对生活”结合语境,补全下面主题标语。(1分)
,学习有乐总需放歌。
【答案】生活很美记得微笑。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按拟写对联的要求,内容相关(切合主题,即以“微笑”为中心点)、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或相反、意思相近等,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活动二:设计形式。请参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2分)
①办专题板报 ②写话题作文 ③ ④
【答案】讲励志故事、开展辩论赛、谈生活感悟
【解析】本题是对活动形式设计能力的考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切合主题,如“写生活心得”“谈生活畅想”“描生活蓝图”等,若有其他形式,符合要求也可。
(3)活动三:畅谈感悟。面对挫折,杜牧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分)
答:
【答案】在人的一生中,难免遇到挫折打击,我们应把失败看作成功的垫脚石。微笑面对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树立信心,迎接成功。 (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是对个性感悟能力的考查。可围绕“以正确的人生观面对生活”,或“以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激励奋进”等来组织答案,语言通顺流畅即可。
三.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②兴阑,兴尽。③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⑤姮娥,嫦娥。⑥茂才:秀才。⑦塍:田埂。⑧擅:独揽,独占。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处)(2分)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7.【答案】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解析】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初读句子,感知到这是一个主谓句,对于主谓短语,主谓之间要分开,所以断句为: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为宫室 ( ) ②罔不因势象形 ( ) ③或六角 ( ) ④高可三四丈 ( )
8.【答案】①雕刻 ②根据、依据 ③有的 ④大约
【解析】考查文言文的词语掌握能力。①根据语境可得知,“为”是动词,后面是“宫室”,所以翻译为:雕刻 ②“因势象形”可根据我们熟知的成语“因势利导”,推断为根据、依据。 ③“或”一般是翻译为“有的人”或者“有时候”,此处根据上下文翻译为有的。 ④根据我们学过的“高可二黍许”推断出答案是“大约”。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③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9.【答案】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②船头至船尾长八分多长。
③每每伞灯经过的地方,(游行队伍)连绵数十里,(伞灯)发出耀眼的光亮,就像在白天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①尝,曾经;贻,赠送;注意句式:补充主语“他”和定语后置句“—核舟”。②逐字对译,注意:舟首尾指船头至船尾,奇,零数,指多一点。③逐字对译,注意重点词语:“数”,几;“如”,像,“昼”,白天。
10.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4分)
10.【答案】活、多、细、美、巧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文本,活:窗开关自如、多:内容丰富、细:雕刻精致、美:雕栏相望、巧:小窗刻字暗示核舟主题。
11.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4分)
11.【答案】赞叹伞灯制作精妙:赞叹伞灯表满场面盛大;赞叹伞灯表演内容丰富,有趣味;遗憾通商后伞灯表演衰落;赞扬古代人民的智慧(民间艺术的杰出成就);惊于谈笺纸胜于吴绫。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雨苍氏的感慨是“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从文中找相关琐事中反映的感慨,从伞灯制作的形状、尺寸、表演内容等方面,赞叹伞灯的制作精巧,表演内容有趣等,这些都是对制作伞灯的匠人的由衷赞叹。
【参考译文】
上海元宵节的灯,伞灯最为漂亮。灯制作成伞的形状,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六角形的。都用五色锦笺点缀而成。磨薄令它如纸蝉翼一般,上面雕刻着人物、花鸟,细得如同茧丝一般。制成一盏灯,一年才完成,即使花费百金也不觉得可惜。但是伞灯出来的最迟,每次等到各种灯展尽兴,在百花生日前后才繁盛,多达二三百盏。夹杂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尔点缀禽、鱼、蝉、蝶,翩翩飞舞,如同活的一般。有的把伞灯扎成亭的样子,高大约四五丈,名叫“抬阁”。用龙凤装饰,用云母石作鳞甲。上下通明,灯火能照几丈远。有的三层,有的两层,每层都绣着孩童,扮演杂剧,常常扮演《长生殿 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雾中可见月宫,嫦娥立在大殿左边,身边的侍女各自拿着宫扇。扇上画着牛郎织女二星。远望他们像在霄汉。每每伞灯经过的地方,(游行队伍)连绵数十里,(伞灯)发出耀眼的光亮,就像在白天一样。笙箫鼓乐声整夜不断。但是自从通商以后,再没有这样的盛事了。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大概伞灯的制作,纸贵于绫。谈笺,是本地的特产。
雨苍氏曰:这是琐碎的小事。但加入一句感叹,便给予了很多感慨。
(二)记叙性阅读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已成为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毎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一九八〇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凤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风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
12.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4分)
答:
【答案】(1)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2)第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3)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4)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评分标准:每点一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梳理和概括能力。通观全文,根据文中与自行车有关的时间节点,明确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对“自行车”进行回忆的;根据题干要求“满怀深情回忆……往事”“原因”,明确解答此题还要从文中找到表现作者对自行车情感的句子。时间点一是“童年”,所述往事集中在第①②段。细读这两段,根据关键信息“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童年多病”进行归纳即可。时间点二是“第一次骑车”,所述往事集中在第③段,根据该段中包含作者对自行车情感的语句是“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归纳即可。时间点三是“一九八〇年我中学毕业前夕”,是作者对长大后的回忆,所忆往事集中在第④⑤段,根据包含作者对自行车情感的语句是“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我必须出发了”归纳即可。时间点四是“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五年以后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与此相关的内容集中在第⑥—⑩段,包含作者对自行车情感的语句“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据此归纳即可。要注意“分点概括”作答的要求。
13.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4分)
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答:
【答案】A 理由: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思路及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根据题干提示,细读第⑤段,进入“我”这一角色体会人物的心情:找到了父母托运来的自行车,它被“周到而细致”的包裹着,“我”应该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期待,内心是暖的;“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必须出发了”所体现的内心情感也是昂扬向上的,是热的。据此可确定A项更适合。谈理由时,还要从A项在行文结构方面的作用角度,即“承上启下”的角度阐述选A的另一条原因。
14.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4分)
答:
【答案】这是一个转折句。表面含义:五年后我的车被偷,这令人感伤;我买了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因此感到欣喜。深层含义: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而这负担总会有一天会被孩子卸去,所以令人感伤;而孩子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令人欣喜。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题干包含着做题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即从原文中找到画线句,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理解句子含义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入手。抓住关键词“感伤”“欣喜”,思考:为什么“感伤”?为什么“欣喜”?理解表层含义:根据“五年以后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可知感伤是因为自行车被偷;“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可知欣喜是因为买了流行的新车。理解深层含义:结合后文自行车被偷后“我”的“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来分析“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一句的言外之意是,父母以为寄托在自行车里的浓浓的爱会陪伴孩子大半个人生,其实不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爱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这种负担终有一天会被孩子卸下,这对父母来说是“感伤”的;而当孩子写下负担,面对新生活、新挑战、新人生,心情是轻松的,是“欣喜”的。
15.文末用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6分)
答:
【答案】①结构上,承接上文,照应全文。承接上文所提到的老“凤凰”自行车,陌生父女的自行车照应了前文父亲买的黑色凤凰自行车和我自己后来买的蓝色十速跑车。②内容上,通过陌生父女所骑的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③深化主题。用陌生父女的片段结尾,文章内容就由作者个人延伸到他人,体现了一种社会普遍性,深化了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④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的赏析能力。首先研读⑧⑨⑩三个段落,明确这三段写了一对陌生父女,父亲骑着老“风凰”,女孩骑着非常流行的山地车并驾齐驱的片段。然后“结合全文”具体分析这三段在文章结构、内容方面的作用,以及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对读者的启发和影响等。作者在第⑤⑥段写到父亲给“我”买的“凤凰牌”自行车,在文章结构上,这三段与之构成承接、照应关系;陌生的父女俩所骑的自行车一“老”一“流行”,即一新一旧形成对比,结合全文“我”家自行车的“演变”,以及父母以自行车为依托的对“我”的情感,体会对比中暗含的主题——时代的发展与情感的传承;全文写“我”、父母、自行车为主,结尾却以“我”的视角写了到了陌生的父女,即由个人自然延伸到了他人、更多人,从而说明了文章内容的普遍性,从而深化了主题。另外,这三段所描绘的场景对有些读者来说似曾相识,因此易于引发读者的思考。
(三)说理性阅读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刘永红
①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鳊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③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现千剑而后识器。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④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⑤读书更是一门艺术。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⑥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2017年9月7日“新华网”,有删改。)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答案】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意近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掌握。本文中心论点非常明显,题目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另外,这应该是一篇推荐《读书的方法与艺术》这本书的文章。所以,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结合最后一段,也可概括中心论点为:《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17.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答:
【答案】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以上任一答法均可得满分2分,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首段的作用。结合第①段主要内容:读者阅读兴趣浓厚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鳊辑,作者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可以知道,作者意在引出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评论的对象、是文章的引论、引出下文的论述。
18.作者在第④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3分)
答:
【答案】不累赘。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的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举例论证的作用。第④段列举了鲁迅、周国平、胡适、冯友兰等人的方法,全面。有力地论证了“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的分论点。解答此题,先要明确观点:不累赘。然后结合段落论点“读书是有方法的”作答。
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B.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而理解能力。D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最后一段结尾两句话“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意思是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是构建书香社会的关键,并非唯一条件。
名著阅读(4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B.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 ”。
(1)语段A中的文字选自《 》。作者现身说法,教导文中的“你”做一个“ ”的艺术家。(2分)
(2)语段B中《昆虫记》被誉为“ ”。在这本书中, 在地下“潜伏”四年; _______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2分)
(1)傅雷家书 德艺俱备 、人格卓越 (2)昆虫的史诗 蝉 蜘蛛 螳螂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及相关内容。解答时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题目中的提示正确填空。(1)题由A项中的选文内容可判断此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从选段中教育“你”欣赏、理解莫扎特可知是想让“你”像是莫扎特一样“德艺俱备 、人格卓越”。(2)题要识记相关对《昆虫记》的评价,并在理解名著内容的前提下,抓住昆虫的特点进行填空。
四.写作
21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 “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作文指导】
审题:“走过,才明白”这一题目极富人文色彩,其本身就具有哲思和诗意,同时又能唤醒考生沉睡的心灵,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感悟思考,挖掘平凡生活的不凡意义,走向成熟,让经历成为阅历。“走过 ”一词表明是我们已经经历过的,“明白”强调感悟和认知,明白了什么,是道理,还是醒悟?“才”突出了时效性。
立意:清代王夫之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对于考生来说,我们的经历可以相似,但我们的感悟一定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例如:同样是走过初中三年,你明白了什么 是父母的无私付出 是老师的良苦用心 还是同学的真挚友谊 是感激对手的那份自信 是无惧挫折的那份勇敢 还是不忘初心的执着坚守呢
选材:这篇命题作文选材范围很宽泛。走过的,可以是一段旅程,可以是一段日子,一段生活,一段人生中值得回忆与珍藏的经历。山川田野、明月清风、春花秋月、热闹的街市、寻常的巷陌、童年的纯真、成长的困惑、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楚、拼搏的汗水、与亲人相伴、与友情同行等等,无须回避痛苦与忧伤,无须忌讳孤独与迷惘。学校、家庭、社会、人文、自然,五大选材范围都可以选择,只要是生活的真实就好!
构思:可以选择记叙文,也可以选择叙事散文,或是夹叙夹议的文章,只要符合中心表达的需要,考生可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
写法:考场作文也需要以灵动的结构、巧妙的构思来吸引读者的视线。这就需要我们一定要开动脑筋,在写作中运用一点小技巧。如在结构上运用悬念、对比、铺垫、照应等,在写法上运用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比单纯的写事要含蓄生动。语言上运用技巧就是要善于美化自己的语言,创造更多的亮点。
【优秀范文】
走过,才明白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征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题记
依旧清晰地记得,初次见到汉服时,动人心魄的惊艳。走过千年风雨的汉服,穿过历史的尘埃,带着古朴的气息,诉说着华夏的盛衰兴亡。
与汉服的遇见,是那样的自然。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那飘逸的羽纱只轻轻一拽,我便跌进了锦绣繁华的古老华夏。
那是外网上挂着的宣传汉服的视频。穿上了汉服,一个个便都成了诗画中走出的人。或浓妆恣情饮酒,张扬而热烈,或淡抹执卷而读,素雅而明秀。有佳人明眸善睐顾盼生姿,亦有才子广袖翩飞玉树临风。交领,右衽,束腰,一丝不苟。再在腰带上用绳线松松挽个结,压一块精雕细琢的玉佩,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真真是绝世无双。古老的汉服就这样走向世界,在偌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想想唐明皇的时代,大明宫里灯烛高悬,处处皆是皇家华贵与威仪。丝竹齐喧,有倾国之颜踏歌而入缓扭纤腰,一个盛世的繁荣便在翻转舞动的袖中流转。如此,便有了闻名天下的《霓裳羽衣舞》。我总想着,纵使贵妃天人之姿,若是没有了羽衣的增色,终归是少了几分灵动。汉服就这样,走过了盛唐。
忆及几年前,如果有人穿着汉服走街过巷,那必是引得一路的侧目议论,更有甚者,觉得那是韩服或者和服,皆是止不住的鄙夷。实在可悲!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裳,你却说我行为异常?我倍加珍惜的汉服,你却说它属于扶桑?思及现在,内心止不住的庆幸,且不说满街的汉元素,便是穿上汉服,路人也大多报以微笑和赞赏。失落的汉服,终于走出尘埃,散发出更加耀眼绚烂的光华。
去年的时候,曾经去安徽宏村旅游。粉墙黛瓦中有一位姑娘身穿汉服在拍照。微风拂过,轻轻撩起她月白的裙角,发髻上插着一根玉簪,坠着流苏,根根纠缠。树影斑驳,她倚着树,低眉浅笑,熙来攘往的人群无意识间为她留出一块空地。尘世浮华,手执折扇的她淡雅得如同裙角绣着的杏。后来,我也买了这样的两把扇子,竹骨纱面,隐藏着一折一折的流光,春来暑去,秋收冬藏,每每打开,便依稀嗅见淡淡的杏香,清幽而绵长。
正是因为走过才明白,汉服不仅仅是衣服,它因先人的匠心而独特,因历史而沉重,因风骨而意蕴深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立意新颖,以汉服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汉服的接受的过程,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章形式别致、意蕴丰厚、富有文采。作者充分调动生活积累,用词准确、精练、生动而富有表现力,从而使文章情感丰沛而有意蕴,更有一种昂扬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