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2 11:33: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1分 )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鯈鱼(tiáo) 濠梁(háo) 鲲(kūn) 选贤举能
B、佳肴(yáo) 骈死(pián) 槽枥(lì) 教学相长
C、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执策(chè) 讲信修睦
D、挂罥(juān) 塘坳(ào) 翩翩(piān) 两鬓苍苍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谐》之言曰/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矣
B.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C.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亲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B."变动犹鬼神 ,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同时代书法家张旭的话。
C."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 它是如何产生的 又该如何去预测 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D.毕业 50 周年同学会现场,昔日的少年 ,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 ,说啊、笑啊、哭啊 那场面真的是太感
人了。
5.名句默写。( 6 分)
(1)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2)知不足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 有嘉看》)
(3)选贤与能 , 。(《大道之行也》)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韩愈《马说》)
(5)自经丧乱少睡眠 , !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6) ,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 卖炭翁》)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北冥有鱼》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大鹏要向南飞行,须依靠海风的力量。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B、《虽有嘉肴》作者在讲述教与学的关系时,先谈到了教困促学,进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C、《马说》一文中,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等句写出了了宫使强取豪夺、压榨百姓的行为。
二、综合性学习( 6 分)
7.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 6 分)
材料一:河畔婉转 的雎鸠、白 露时节的兼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 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 的呼声 时间的长河 ,奔涌不息 ,五千年的文化 ,源远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 族文化的瑰宝 ,在历史的星空 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 ,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 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 ,只有活学活用 ,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 ,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 【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 ,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 分)
答:
(2)【 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 ,尊师重道,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 例。(2 分)
答:
(3【孔孟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 ,孟子作为"亚圣" ,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 ,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 个。(2 分)
答:
三、阅读理解(43 分)
(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 ,回答问题。( 6 分)
山 丽
翁 卷
一 夜满林星月白 ,亦无 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 ,知是他山落雨来。
8﹒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请结合诗歌内容概括作答。(3 分)
答:
9﹒同样表现雨的猛烈 ,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 ,简要分析。(3 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歌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软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 遏其生气(抑制)
1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其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1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答:
(三)文学作品阅读(10)
道行
马宝山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儿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挣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
道行(héng):僧道修炼的功夫。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14.小说末尾“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一句包含了“大家”对皮挑儿的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用两个词概括,2分)
答:
15.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2分)
“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2分)
答:
16.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3分)
答:
17.这篇小说写了两位皮影艺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研读全文,说说你的判断理由。(3分)
答:
(四)说理性阅读(12分)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②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 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⑤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8.开头引用墨子严厉批评耕柱子的故事,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9.根据文意,第②段划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词语是(3分) ( )
A.认真 B.欣然 C.坦然 D.乐意
20.第②段划线的三个句子,它们的句序能调换吗?请说明理由。(3分)
答:
21.第③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
答:
名著阅读(5分)
“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A 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
22.本文段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该书作者是 ,A处的人物是
选文中提到的“这条道路”指的是 。(3分)
2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主人公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请谈谈主人公身上吸引你的英雄品质有哪些,井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至少答出两点)(2分)
答:
写作(50分)
24.﹒请以"享受这过程 ,OK!"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② 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1分 )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鯈鱼(tiáo) 濠梁(háo) 鲲(kūn) 选贤举能
B、佳肴(yáo) 骈死(pián) 槽枥(lì) 教学相长
C、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执策(chè) 讲信修睦
D、挂罥(juān) 塘坳(ào) 翩翩(piān) 两鬓苍苍
【答案】B
【解析】A应为“选贤与能”;C应为“cè”;D应为“juàn”。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答案】D
【解析】正确的 划分应为"吾庐/独破/ 受冻/ 死/ 亦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谐》之言曰/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矣
B.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C.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亲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A
【解析】A 项 ,"之"的意 思都为: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 ,取消 句 子的独立性,不 译。B 项 ," 固"的意思分别 为: 固 然、自 然/本来。C 项 ,"亲"的意思分别 为:以 为 亲/指父母。D 项 ,"食"的意思分别 为:喂养/吃。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B."变动犹鬼神 ,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同时代书法家张旭的话。
C."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 它是如何产生的 又该如何去预测 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D.毕业 50 周年同学会现场,昔日的少年 ,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 ,说啊、笑啊、哭啊 那场面真的是太感
人了。
【答案】C
【解析】A 项 ,"真者 ,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 ,宽容忍让 ,不针锋相对"中句 号错误,应改为分号;B 项 ,". 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中句号错误 ,应改为逗号。D 项 ,"说啊、笑啊、哭啊"中顿号错误 ,应改为逗号。
5.名句默写。( 6 分)
(1)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2)知不足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 有嘉看》)
(3)选贤与能 , 。(《大道之行也》)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韩愈《马说》)
(5)自经丧乱少睡眠 , !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6) ,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 卖炭翁》)
【答案】
(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然后能自反也 (3), 讲信修睦 。(4) 骈死于槽枥之间 (5) 长夜沾湿何由彻
( 6) 手把文书口称敕
【解析】此题考查诗文默写能力。填写古诗句,最好写错字,一是由于记忆不清,二是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注意易错字:抟、反、睦、骈、槽枥、沾、敕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北冥有鱼》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大鹏要向南飞行,须依靠海风的力量。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B、《虽有嘉肴》作者在讲述教与学的关系时,先谈到了教困促学,进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C、《马说》一文中,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等句写出了了宫使强取豪夺、压榨百姓的行为。
【答案】B
【解析】作者在讲述教与学的关系的时候,说明了“教学相长”,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综合性学习( 6 分)
7.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 6 分)
材料一:河畔婉转 的雎鸠、白 露时节的兼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 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 的呼声 时间的长河 ,奔涌不息 ,五千年的文化 ,源远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 族文化的瑰宝 ,在历史的星空 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 ,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 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 ,只有活学活用 ,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 ,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 【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 ,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 分)
答:
【答案】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两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两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如两则材料都表现了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内容,还可分析“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一句,这句话表达的是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 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 ,尊师重道,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 例。(2 分)
答:
【答案】孝敬父母:如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如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解析】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思考的深度、表达的高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多积累“孝”和“尊师”文化,特别是多记忆“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事例,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3【孔孟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 ,孟子作为"亚圣" ,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 ,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 个。(2 分)
答:
【答案】如"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等。
【解析】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要求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写出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如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再如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这样的成语或故事很多。只要符合答案要求即可。
三、阅读理解(43 分)
(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 ,回答问题。( 6 分)
山 丽
翁 卷
一 夜满林星月白 ,亦无 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 ,知是他山落雨来。
8﹒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请结合诗歌内容概括作答。(3 分)
答:
【答案】① 星月清辉、无云无雷的山间静夜图;②溪流湍急的清晨雨后图。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境。本题在内容概括基础之上,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的体会,抓住具体意向,“夜、林、星、月、云、雷、溪流”,发挥想象力,感受画面及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需要明确描绘画面题的解题步骤及一诗句描绘一幅意境特征,加时间地点图。
9﹒同样表现雨的猛烈 ,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 ,简要分析。(3 分)
答:
【答案】本诗未直接写山雨 ,而是先以山间静谧的晴夜为烘托和铺垫 ,似无山雨 ,三句再以溪水急流的侧面描写进一 步表现雨势之大 ,结句点出"他山落雨"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雨之迅疾和雨之猛烈。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诗题为山雨,全诗正面却不着一字,不难想到侧面描写。杜诗需要学生对诗歌内容十分熟悉,想到正面描写不难,但是别忽略了大雨前的风云变化和雨后的屋子,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雨的猛烈,本题得分不难,得满分难。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歌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软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 遏其生气(抑制)
1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其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1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答:
【答案】(1)D(2)C(3)A
(4)①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BC.正确;D.有误,句意: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ABD.正确;C.有误,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两文都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CD.正确。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骈,两马并驾。于,在。称,出名。句意: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重点词:之,的。以,凭借。为,做。句意: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参考译文】
【乙】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三)文学作品阅读(10)
道行
马宝山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儿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挣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
道行(héng):僧道修炼的功夫。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14.小说末尾“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一句包含了“大家”对皮挑儿的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用两个词概括,2分)
【答案】(1)肯定(2)尊重
【解析】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根据情节的推进来进行理解,这里可从对一个人的称呼中看出人们对皮挑儿肯定和尊重。
15.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2分)
“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2分)
答:
【答案】(1)皮桃的笑表现他的随和和憨厚,于先生的笑表现了他自豪与自信
【解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16.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3分)
答:
【答案】(1)表演技艺的高超。演啥像啥,栩栩如生(2)皮影技术的全面。设计、雕刻、操纵、说唱均一人完成(3)为人淳朴善良。一回到小镇,就免费犒劳乡里乡亲。(4)热爱皮影表演且极为自信。认为超拔绝妙的技艺来自心灵的悟性。
【解析】中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考题,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学生紧扣“技艺的高超”“技术的全面”“淳朴善良”“自信”等几个方面总结即可。
17.这篇小说写了两位皮影艺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研读全文,说说你的判断理由。(3分)
答:
【答案】皮桃儿;(1)从小说的标题来看。“道行”指人的涵养、本领,所谓“涵养”,就是待人处事方面的修养。小说表现于先生时只是侧重表现他的本领,而表现皮桃时,既表现了其涵养,又表现了其本领,所以,题目指向皮桃。(2)从小说的行文来看。小说虽起篇写于先生,但收篇在皮桃儿。主要人物无理由中间消失。(3)从具体表现来看。小说写于先生,一方面是为了引出皮桃儿,另一方面为了衬托皮桃儿,以于先生的高超技艺来衬托皮桃儿的技艺高超。
【解析】主人公的判断应与人物和中心关系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在哪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深刻的社会主题,就被认为是小说的主人公,当然,还可以通过在刻画和描写人物所使用的笔墨多少来进行判断,学生了解有关判断依据,对此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学生结合标题内容,行文思路,描写重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理由出示合理即可。
(四)说理性阅读(12分)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②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 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⑤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8.开头引用墨子严厉批评耕柱子的故事,作用是什么?(3分)
答:
【答案】(3分)引出论题(1分),使表达生动形象(增加读者阅读兴趣),富有说服力(2分)
【解析】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这里有引出论题,使表达生动形象,富有说服力。
19.根据文意,第②段划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词语是(3分) ( )
A.认真 B.欣然 C.坦然 D.乐意
【答案】(3分)C
【解析】辨析应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选出正确的答案C,“坦然”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20.第②段划线的三个句子,它们的句序能调换吗?请说明理由。(3分)
答:
【答案】(3分) 不能(1分)。 因为这三个句子是按照程度由轻到重的逻辑顺序组织语序的(2分)。
【解析】学生弄明白各段落的内在联系,并注意文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明确句子间的关系,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这里学生能答出“逻辑顺序”或“轻重”或“递进”的意思即可。
21.第③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
答:
【答案】(3分) 正反对比论证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此处学生能理解③④都是先反后正的对比论证手法。
名著阅读(5分)
“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A 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
22.本文段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该书作者是 ,A处的人物是
选文中提到的“这条道路”指的是 。(3分)
2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主人公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请谈谈主人公身上吸引你的英雄品质有哪些,井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至少答出两点)(2分)
答:
【答案】22.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或奥斯特洛夫斯基) 保尔·柯察金(或保尔) 文学(或“写作”“文学创作”)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与积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保尔在病魔的魔爪和死神的镰刀间徘徊,他的左手和双脚都残废了,失明的痛苦也在折磨着他。保尔不会屈服于病魔,他决定做一个作家,用文字来为党出力。
【答案】23.①崇高的信仰(理想),结合情节分析略。
②为理想而现身的精神,结合情节分析略。
③顽强奋斗(永不言败)的品质。结合情节分析略。
④乐观豁达的性格。结合情节分析略。(任意答出两点英雄品质,能结合原著情节分析即可)
【解析】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可见其崇高的信仰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努力奋斗,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献身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写作(50分)
24.﹒请以"享受这过程 ,OK!"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② 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写作指导】
“享受这过程,OK”标题中的“这”,提示考生最好能够关注生活,书写自己,抒发真情实感。而“OK”与“享受“相呼应,给予考生世界观和人生态度的明确指引:美好的、有趣的、快乐的、智慧的过程自然是享受,但沮丧的、曲折的、难堪的过程也要能领会其中的真谛,哪怕结果不尽完美,但过程也是历练,是学习——这些都是享受。
文题传递的是重视过程体验,不必过于在意结果的正能量,考生应当围绕这一点而展开。标杆范文享受这过程,OK!泡沫在阳光下漂浮,轻轻一触就会破灭,但它留下了五彩的光泽;流星在夜幕中划过,瞬间燃烧后就会完结,但它留下耀眼的痕迹;汗水在脸颊上流过,即使很快就会蒸发,但它留下努力的见证。这些都是过程,尽管这些过程也许艰难、也许痛苦、也许结束后便会就那样逝去,但那一定要是美丽的,一定是值得回忆的。
享受这过程,OK!花儿在夜空下悄悄地绽放,我走过去细嗅花香。问道“此时是否就是你最美的时光?”花儿却摇头不语。恍惚中,我似乎听见了花儿柔柔的情语,看见了花儿在种子里拼命的发芽,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霖。它在烈日下顶着骄阳、默默的呼吸、忍受着虫咬人踏、狂风暴雨、冰天雪地。春去秋来,终于开出花蕾。我貌似听到它笑着说“这才是我最难忘、最享受的过程。”年幼的我嘟着嘴,不得其解,那过程是那样的艰辛,又有什么值得享受的呢?我将这个问题留给了长大后的自己。长大后的我,望着自己的过去,不禁笑着对自己说:“这才是最值得享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