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新课导入
《长江之歌》中第一句是这样唱的:“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
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
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点击图片播放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
新知认知
格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
格拉丹东冰川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 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
格拉丹东
作者名片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她1976年进藏,一待就是27年,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她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游 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体知识:
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
“所见”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第一课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了解游记的特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
3.品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妙处。
字词检测
裸露( ) 黧黑( ) 冻疮( )
霹雳( ) 砾石( ) 虔诚( )
蠕动(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皱褶( ) 挪动( )
草坝子( ) 气喘吁吁( )邹垚娟3524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
luǒ lù
pī lì
bà
lì
lí
qián
chuānɡ
zhě
xuàn
rú
jīnɡ lún
quán
zhǒnɡ
nuó
xū
yì
多音字
曲
( )弯曲
( )乐曲
qū
qǔ
恶
( )厌恶
( )恶心
( )通“乌”
wù
ě
wū
兴
( )时兴
( )高兴
xīnɡ
xìnɡ
折
( )折本
( )折叠
( )折腾
shé
zhé
zhē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气势磅礴:
接踵而至: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蠕动:
熠熠:
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闪烁的样子。
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感知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作者去了各拉丹冬的哪里?
分别看到、听到了什么?
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
3.本文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由远及近;由仰视到近察再到俯视。
2.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4.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山脚
草坝子上
冰丛砾石堆
走下砾石堆
沿冰河接近冰山
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
5.课文可分为几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第1、2段)
第二部分
(第3—11段)
第三部分
(第12—15段)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内容品读。
1.品读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东南阳坡
这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坝子上”可知浏览的是东南阳坡。
北坡
南坡
观察植被的不同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来为长江源头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探险者有十多位。这一交代既写出了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侧面交代了长江源头的环境极端恶劣和地势的极端凶险。
(3)第2自然段写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作用?
交代季节为“隆冬将尽”,天气恶劣,这为下面摄制组遇到的重重困难埋下伏笔。
(4)第3自然段写安托师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用安托师傅的前后表现的对比显示出各拉丹冬海拔的高度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不适。这也为作者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笔。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角 度 特 点
触 觉
听 觉:写风
视 觉:冰体
感 受: 温 暖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4.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5.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琼瑶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
“流苏……像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窟中形状的怪异,冰体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皱;整段写出了冰世界的闪耀光彩,静穆与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6.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7.最后一段如何解读?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
——马丽华《渴望苦难》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课小结。
敬畏自然,豁达乐观
随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融雪处裸露出大山lí hēi( )的骨骼。
(2)此刻倒霉迹象jiē zhǒng ér zhì(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qián chéng( )而愚蠢。
(4)挺拔的,dūn shi( )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5)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ān yíng zhā zhài( )。
黧黑
接踵而至
虔诚
敦实
安营扎寨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衰竭 砾石 蜿蜒 浩浩苍苍
B.墩实 烁烁 懈怠 漫不经心
C.漫溢 磅礴 瞭阔 精雕细刻
D.恭顺 静穆 挪动 穿流不息
A
解析:B项,墩—敦; C项,瞭—辽; D项,穿—川。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上演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悲喜剧。
B.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接踵而至。
C.虽然好长时间过去了,但那些新闻镜头却在我心里一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D.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解析:“天伦之乐”, 泛指家庭的乐趣。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该成语意思不符合同学们聚在一起的语境。
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了解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探索大自然的坚强毅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醇的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吗?它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了解游记的特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
3.品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妙处。
一、新知认知
1.作者介绍。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一级作家、编审。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其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2.写作背景。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3.格拉丹东。
格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
格拉丹东冰川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 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
4.文体知识---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
(2)“ 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二、字词检查
(1)订正字音
裸露(lù) 黧黑(lí) 棱角(lénɡ) 刀削(xiāo) 骤然(zhòu) 演绎(yì) 隆冬(lóng) 磅礴(páng)
接踵而至(zhǒng) 霹雳(pī lì) 冻疮(chuāng) 大煞风景(shā) 丛莽(mǎng) 砾石(lì) 虔诚(qián)
咒骂(zhòu) 蠕动(rú) 眩晕(xuàn) 蜷卧(quán) 腈纶(jīng lún) 呼啸(xiào) 静穆(mù) 懈怠(dài)
蜿蜒(wān yán) 敦实(dūn) 皱褶(zhě) 熠熠烁烁(yì shuò) 挪动(nuó) 衰竭(shuāi) 漫溢(yì)
(2)词语释义
黧黑:形容黑。
骤然:突然;忽然。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色,使人扫兴。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徒)。
恭顺:恭敬顺从。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考究:精美。
静穆:安静而严肃。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懈怠:松懈懒惰。
演绎:展现;表现。
(3)词语辨析
“漫不经心”和“心神恍惚”都有“心神不定”的意思。“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指的是态度。“心神恍惚”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形容的是状态。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感知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作者去了各拉丹冬的哪里?分别看到、听到了什么?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
2.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3.本文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的?
答案示例:由远及近;由仰视到近察再到俯视。
4.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答案示例: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山脚——草坝子上——冰丛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蜷卧在冰山脚下,置身冰窟——第二天,进入冰塔林——返回砾石堆。
5.再给课文划分层次,最后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1):交代造访各拉丹冬的缘由,概写壮美景色和探险情况。
第二部分(2~13):叙写探寻各拉丹冬的过程、感受和痛苦遭遇,展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
第三部分(14、15):写静听长江源头的流水之声,畅想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流向下游。
四、内容品读
(一)品读1--3段
1. 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答案示例:东南阳坡
这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坝子上”可知浏览的是东南阳坡。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来为长江源头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探险者有十多位。这一交代既写出了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侧面交代了长江源头的环境极端恶劣和地势的极端凶险。
3.第2自然段写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交代季节为“隆冬将尽”,天气恶劣,这为下面摄制组遇到的重重困难埋下伏笔。
点拨: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大多有三类:(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4.第3自然段写安托师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用安托师傅的前后表现的对比显示出各拉丹冬海拔的高度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不适。这也为作者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笔。
品读5-6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品读第10-11自然段
1.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
触 觉:温 暖。
听 觉:写风。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 觉:冰体。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 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2.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答案示例: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答案示例:“琼瑶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
“流苏……像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窟中形状的怪异,冰体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皱;整段写出了冰世界的闪耀光彩,静穆与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品读第12-15自然段
1.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最后一段如何解读?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
——马丽华《渴望苦难》
五、本课小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六、随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融雪处裸露出大山lí hēi( )的骨骼。
(2)此刻倒霉迹象jiē zhǒng ér zhì(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qián chéng( )而愚蠢。
(4)挺拔的,dūn shi( )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5)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ān yíng zhā zhài( )。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衰竭 砾石 蜿蜒 浩浩苍苍
B.墩实 烁烁 懈怠 漫不经心
C.漫溢 磅礴 瞭阔 精雕细刻
D.恭顺 静穆 挪动 穿流不息
解析:B项,墩—敦; C项,瞭—辽; D项,穿—川。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上演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悲喜剧。
B.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接踵而至。
C.虽然好长时间过去了,但那些新闻镜头却在我心里一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D.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解析:“天伦之乐”, 泛指家庭的乐趣。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该成语意思不符合同学们聚在一起的语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格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朗读课文,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2.文体知识---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
(2)“ 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二、预习任务
1.默读全文,积累好词佳句。在文中标划出作者到过的地点,理清游踪。
2.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 虔诚( ) 恭顺( ) 蠕动( ) 懈怠( ) 敦实( )
吁 煞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 蜿yán( ) quán( )卧 端xiánɡ( )
3.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安营扎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变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5)________: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6)马路上,________的车辆像一条长龙。
(7)庙门外都是从洛阳城附近来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5.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
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7.“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感知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作者去了各拉丹冬的哪里?分别看到、听到了什么?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
2.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3.本文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的?
4.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5.再给课文划分层次,最后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二、内容品读
(一)品读1--3段
1. 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写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作用?
4.第3自然段写安托师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二)品读5-6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远处全景: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
感受:
品读第10-11自然段
1.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2.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答案示例: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品读第12-15自然段
1.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
感悟:
2.最后一段如何解读?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
——马丽华《渴望苦难》
三、随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融雪处裸露出大山lí hēi( )的骨骼。
(2)此刻倒霉迹象jiē zhǒng ér zhì(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qián chéng( )而愚蠢。
(4)挺拔的,dūn shi( )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5)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ān yíng zhā zhài( )。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衰竭 砾石 蜿蜒 浩浩苍苍
B.墩实 烁烁 懈怠 漫不经心
C.漫溢 磅礴 瞭阔 精雕细刻
D.恭顺 静穆 挪动 穿流不息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上演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悲喜剧。
B.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接踵而至。
C.虽然好长时间过去了,但那些新闻镜头却在我心里一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D.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格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朗读课文,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2.文体知识---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
(2)“ 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二、预习任务
1.默读全文,积累好词佳句。在文中标划出作者到过的地点,理清游踪。
2.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 虔诚( ) 恭顺( ) 蠕动( ) 懈怠( ) 敦实( )
吁 煞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 蜿yán( ) quán( )卧 端xiánɡ( )
3.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安营扎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变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5)________: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6)马路上,________的车辆像一条长龙。
(7)庙门外都是从洛阳城附近来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5.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
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7.“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
答案:
1.lénɡ qián ɡōnɡ rú dài dūn xū yù shā shà
2.豁 蜒 蜷 详 篷 蓬 砾 烁
3.(1)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2)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事物的变化或局势多变、复杂。
(3)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4)历历在目 (5)漫不经心 (6)川流不息 (7)络绎不绝
4.[解析] D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风趣、幽默,但并没有讽刺性。
5.文中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一是为了突出各拉丹冬的环境恶劣,二是为了表现工作人员的顽强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6.“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7.①在海拔六千米的草坝子上呼吸困难,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②在冰塔林摔了一跤,折断了尾椎骨;③在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高原,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感知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作者去了各拉丹冬的哪里?分别看到、听到了什么?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
2.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3.本文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的?
答案示例:由远及近;由仰视到近察再到俯视。
4.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答案示例: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山脚——草坝子上——冰丛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蜷卧在冰山脚下,置身冰窟——第二天,进入冰塔林——返回砾石堆。
5.再给课文划分层次,最后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1):交代造访各拉丹冬的缘由,概写壮美景色和探险情况。
第二部分(2~13):叙写探寻各拉丹冬的过程、感受和痛苦遭遇,展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
第三部分(14、15):写静听长江源头的流水之声,畅想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流向下游。
二、内容品读
(一)品读1--3段
1. 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答案示例:东南阳坡
这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坝子上”可知浏览的是东南阳坡。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来为长江源头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探险者有十多位。这一交代既写出了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侧面交代了长江源头的环境极端恶劣和地势的极端凶险。
3.第2自然段写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交代季节为“隆冬将尽”,天气恶劣,这为下面摄制组遇到的重重困难埋下伏笔。
点拨: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大多有三类:(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4.第3自然段写安托师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用安托师傅的前后表现的对比显示出各拉丹冬海拔的高度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不适。这也为作者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笔。
品读5-6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品读第10-11自然段
1.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
触 觉:温 暖。
听 觉:写风。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 觉:冰体。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 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2.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答案示例: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答案示例:“琼瑶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
“流苏……像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窟中形状的怪异,冰体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皱;整段写出了冰世界的闪耀光彩,静穆与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品读第12-15自然段
1.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最后一段如何解读?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
——马丽华《渴望苦难》
三、随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融雪处裸露出大山lí hēi( )的骨骼。
(2)此刻倒霉迹象jiē zhǒng ér zhì(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qián chéng( )而愚蠢。
(4)挺拔的,dūn shi( )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5)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ān yíng zhā zhài( )。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衰竭 砾石 蜿蜒 浩浩苍苍
B.墩实 烁烁 懈怠 漫不经心
C.漫溢 磅礴 瞭阔 精雕细刻
D.恭顺 静穆 挪动 穿流不息
解析:B项,墩—敦; C项,瞭—辽; D项,穿—川。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上演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悲喜剧。
B.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接踵而至。
C.虽然好长时间过去了,但那些新闻镜头却在我心里一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D.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解析:“天伦之乐”, 泛指家庭的乐趣。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该成语意思不符合同学们聚在一起的语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