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图文结合展现“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美景,全课以词组、三字句的形式出现,节奏感强,易于学生朗读、记忆。通过四幅插图让学生了解四季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现象,通过一幅画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的美丽特征:青草、红花、游鱼、飞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爱。
【学情分析】
班里大多数学生对四季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这有利于对课文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读文识字,认识四季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识字能力和感受一年四季美丽的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本课生字、词语。巩固学习两个新偏旁雨字头和耳刀旁。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春、夏、秋、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感受大自然之美。
2.借助插图进行想象,理解文中词语、短语的意思,发现春天里景物的变化,感受春天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大自然的常见景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春、夏、秋、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感受大自然之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读中感悟四季的美好,感受大自然之美。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再次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请到我们的课堂来。这是柳绿花红、春意盎然的春天;这是大雨滂沱、绿树成荫的夏天;这是布满秋霜的秋天,秋天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是大雪纷飞,白雪皑皑的冬天。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
二、复习巩固
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夏、秋、冬有关的一些生字,还记得吗?谁来读读课文里要求我们会认的8个生字呢?(指名2位同学读,一名同学领读)你们还记得老师教的识字方法吗?(让学生谈谈怎么认这些生字)
过渡: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几张生字卡片,现在还要考考你们。(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
三、初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2.提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现象?(先指名学生回答,再全班回答。教师板书: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 让学生从“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四个词语中找出相同偏旁的两个生字,对上一堂课的雨字头进行巩固学习。
4. 过渡:同学们,老师刚刚要求你们在自学的时候圈出本课的动词,你们圈出来了吗?(板书吹、落、降、飘)
5. 出示“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让学生读一读。对四个词组的动词进行讲解,让学生做一做“吹”、“落”、“降”、“飘”的动作。
6.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春风图,联系生活实践,思考春风的特点,指导学生如何读好“春风吹”;出示夏雨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生活实践,指导学生读好“夏雨落”;出示秋霜图,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并介绍什么是霜;出示冬雪图,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结合生活实践指导学生读好“冬雪飘”。
7. 让学生从“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四个词组中找出相同偏旁的两个生字,对上一堂课的双耳刀进行巩固学习。
看图学习,深化理解。
1出示课本第3页的图。
(1)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指名学生回答)
(2)能不能形容一下你发现的草、花、鱼、鸟?比如什么颜色的花?什么颜色的草?鱼在做什么?鸟儿在作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青草、红花、游鱼、飞鸟。男女赛读,老师加上动作范读,师生共同朗读)
(3)引导学生由远到近观察图片,说说青草和红花生长在哪里?鱼和鸟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如林(教师板书)。老师引导学生加动作朗读)
(4)同桌合作读一读,读准字音,加动作练一练。
五、掌握方法,积累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和插图回顾每部分词语的内容。
2. 出示每部分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背诵。
3. 组织尝试背诵。
六、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美,今天我们学了好多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词语和短语,除了课文中写的这些春天词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词或者古诗呢?
2.引导学生通过板书、插图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把课文朗读给家人听,并向家人介绍四季各具代表性的自然现象。
2.用神奇的画笔,画画你最喜欢的季节。
【板书设计】
春夏秋冬
春风——吹 池草——青
夏雨——落 山花——红
秋霜——降 鱼——出水
冬雪——飘 鸟——入林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通过朗读、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优美。结合课文插图背诵,表演背诵等多种方法达到了背诵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现象时,图文结合,更加形象直观,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说说其他有关描写春天的成语或者古诗,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积累。
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震撼的艺术。课后,我也进行了思考,在对学生的评价还是缺乏感染力,未能通过评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显得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