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2月开学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信息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一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如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二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显著,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更加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很多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三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摘编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以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后,如今人们渐渐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致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身姿。
(摘编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与历史、政治等因素仍有关系。
D.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肆意鞭挞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生态文学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与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整体进行观照有关。
C.中国生态文学应立足于中国化表达,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全人类读者也更容易广泛接受和认可这种文学形式。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以及主客联欢图,抒发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却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C.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呼唤了人类天性的回归。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节)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骆驼祥子》等。
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7.简要分析文本一中“船”的含义。
8.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B.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C.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奥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剌史,职官,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B.三径,指家园,或喻归隐。“三径就荒”表示重回家乡,不想故乡都已荒芜,有种物是人非之感。
C.绶,本义指丝绸,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
D.靖节先生,是陶渊明死后,朝廷依据他的功劳和事迹给予的称号,借此彰显他不同流俗的美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②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诗歌阅读
李花赠张十一署(节选)
韩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陵”两句点明李花盛开的时间和地点,以见李不见桃突出李花的洁白与繁密。
B.“君知”一句采用设问手法,引出下文,为接下来具体描摹李花的形与色作铺垫。
C.“白花”“群鸡”两句极尽夸张之能事,把黑夜中李林繁花的洁白夸饰到了极致。
D.“金乌”四句浓墨重彩,描绘出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盛景,令人震撼。
14.本诗“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两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15.(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写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是 , 。
(3)《过秦论》中,写陈涉带头造反以后,天下的百姓一呼百应,纷纷加入起义队伍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
(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__________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__________,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因
为那是一个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魏晋时期,文人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而汉字结体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到了唐代,时代的精神气候发生改变。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__________,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唐人在楷书和草书上不让古人,直达巅峰。颜真卿的楷书磅礴伟岸,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自信从容。张旭与怀素,一反人们对“二王”亦步亦趋的__________,挥毫起风云,落墨泣鬼神,直把草书推到了“狂草”境地。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
如今,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传达 风流云散 曲径通幽 拘泥
B.传达 行云流水 另辟蹊径 拘泥
C.传递 行云流水 曲径通幽 执拗
D.传递 风流云散 另辟蹊径 执拗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假如没有那个时代,就不会有王羲之如此卓绝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
B.王羲之之所以有如此卓绝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是那个时代使然
C.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时代改变了其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
D.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所致,更与那个时代相关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结新的辉煌。
B.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C.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D.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结新的辉煌。
19.(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请参照下面的示例,为王羲之写一段评论,要求内容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20.(2019高一上·哈尔滨月考)下面一则对联顺序已经打乱,请按对联的有关知识将其排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①草木际天 ②吞长江 ③林壑尤美 ④迎素月
⑤送夕阳
⑥其西南诸峰 ⑦当春夏之交 ⑧衔远山
上联:
下联:
21.(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在下列横线上写一副你最喜欢的对联,每联不少于5个字。
上联:
下联:
四、文言文填空。(6分)
22.(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在横线上填上划线词语解释或句式类型。
(1)名我固当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是说也,人常疑之
(4)石之铿然有声者
(5)古之人不余欺也
(6)得双石于潭上
五、作文(原题+预习)(60分)
23.(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增长,从博物馆推出大量文创产品,到综艺节目《国乐大典》的丝竹之音,从游戏《王者荣耀》长安赛年中对大唐乐舞的演绎,到央视春晚春晚《只此青绿》对《千里江山图》的活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剧、综艺、游戏等娱乐产品的结合不断深化。有人说,把传统文化与娱乐相结合是一件双赢的事;也有人说,娱乐的形式会消解传统文化。
对此,作为年轻一代的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B
4.①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②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③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②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考点】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内容、手法及结构层次的能力。此题需要先根据每一段的首尾句确定每一段的中心观点,然后对每一段的中心观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汇总与划分,按照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的一个答题思路进行概括总结。
(5)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A项,“但已经蔚为大观”分析错误,夸大其词。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
B项,“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 分析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所以“它是关于人的文学”;
D项,“也要肆意鞭挞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分析错误。原文表述是“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肆意”修饰的是“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而选项换成了“肆意”修饰“鞭挞”,曲解了文意。
故答案为:C
2.D项,“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主观臆断,原文的表述是“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不等于“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
故答案为:D
3.材料二强调“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ACD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传统文学,而B项中的“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则体现了生态文学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故答案为:B
4.材料二共有三段,第一段开篇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接着将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传统的文学……生态文学则是……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第二段写“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这是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并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第三段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区别: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有着质地的不同。最后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依据“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可概括为: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
依据“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可概括为: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依据“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可概括为: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依据“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可概括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答案】6.B
7.①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②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8.①描写之美:作者在文中客观清楚地描写了部分重要党史。②意境之美:作者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③哲理之美:作者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文本,把选项与文本进行细致的对比;然后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关系等,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对比后选出恰当的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物象的含义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含义。它可能是临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可能是蕴涵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可能是用来表明某种意图,可能是事物的作用意义,可能是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意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揣摩,进而确定其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总揽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
紧扣文本,有的放矢。文体不同,其特点也各异。如小说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等特点,散文则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
6.A.“同属于‘红色经典’……《骆驼祥子》”错误。《骆驼祥子》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不是红色经典。
C.“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错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强调的是学习积累的重要性,不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D.“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错误。由原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可知,文中只是说梁衡的散文观不同于教科书,两者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判断的角度不同,“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B
7.①由原文“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红船。由原文“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 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可知,“船”指的是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
②由原文“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可知,“船”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8.首先要明确梁衡“散文三重美”指的是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
(1)文本二中说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文中“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等内容可知,作者客观清楚地写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毛泽东在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发动秋收起义,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不久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等部分重要党史。也不回避出现的问题,比如“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这充分体现了描写之美。
(2)文本二中说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文中“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可知,作者引用了宋人潘阆的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写到弄潮儿向潮头立的昂扬的精神境界。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体现了意境之美。
(3)文本二中说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文中“大革命失败,……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毛泽东)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巳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毛泽东答(黄问):‘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警句哲言可知,作者以舟和水的关系喻治国驭世,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体现了哲理之美。
【答案】9.A
10.D
11.B
12.①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达不到。”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
②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
【考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陶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真实的记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江州刺史檀道
济前往问候他,(他)瘦弱饥饿地躺在床上有一段时间了。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使自己这样受苦呢?”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达不到。”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
他又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高粱,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干亩种高粱,五十亩种粳米。年末,恰逢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过了几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
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以前,颜延之在担任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在浔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担任始安郡,经过浔阳,便天天去陶潜家。每次前往,一定痛快地喝酒直到喝醉。王弘想要邀请颜延之坐下喝酒,停留一天都不能。颜延之要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陶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次喝到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或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恰逢他死了,死时六十三岁。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9.句意: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
“脚疾”是一个词语,指脚部有疾病,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
“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中“一门生二儿”是宾语兼主语,“舆篮舆”作“一门生二儿”的谓语,中间不宜断开,“舆篮舆”后面断开,排除BD。
故答案为:A
10.D.“靖节先生,是陶渊明死后,朝廷依据他的功劳和事迹给予的称号,借此彰显他不同流俗的美德”说法错误。谥号早期有私谥一种,这种谥号不是皇帝给予的,而是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陶渊明号“靖节先生”是私谥。
故答案为:D
11.B.“因亲人去世”错误。原文是“亲老家贫”,意思是父母年老,家庭贫困。
故答案为:B
12.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明的人;“馈以粱肉”,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粱肉馈”;“麾”,挥手;“去”,使动用法,让他拿走。 翻译: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达不到。”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
②“故人”,老熟人;“赍”,携带;“要”,通“邀”,邀请。 翻译: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
【答案】13.B
14.①用词生动形象。“揉”“练”“翻”等动词,写出李花虽经风雨磨砺,愈显生机勃勃、洁白繁茂的特点。②修辞使用精当。白雪羞与李花相比,拟人的手法突出李花的洁白;繁密的花林像波涛一样在空中翻腾涌动,无边无际,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李花带给人的视觉震撼。③联想想象丰富。由花想到雪,由花林想到波涛,写出洁白的李花成片盛开的雄奇景象。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是一道赏句题,答题时要结合题干中提示的手法进行赏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点明陈述对象,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子大意;明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明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可用以下提示作参考:首句作用——点题、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中间句作用——过渡、伏笔、转换话题、欲扬先抑等;明确情感。
13.B.根据诗歌内容,诗人并未回答“君知”一问,故“设问”错。同时下文也没有具体描摹李花的形与色。
故答案为:B
14.诗句“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中,运用了 “揉”“练”“翻”等动词,写梨花在风雨中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写出李花虽经风雨磨砺,愈显生机勃勃、洁白繁茂的特点。诗句写的是梨花在春风的抚摸与春雨的洗炼下,梨花的洁白连雪也难与相比,花林像波涛在空中翻滚一样无边际。运用了对比、拟人的手法,将梨花与雪做对比,突出了梨花的洁白。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风吹动梨花时,花林像波涛在空中翻滚一样无边际,写出梨花带给人的视觉震撼。运用联想、想象的手法,由梨花联想到雪,由风吹动梨花想象到一片花林就像波涛一样翻滚,写出洁白的李花成片盛开的雄奇景象。
15.【答案】(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考点】名句
【解析】【分析】 (1)结合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即人生一代代无穷无尽就像江边的月亮一样,每一年都是相似的。故答案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重点字:已)
(2)抓住关键词“光辉”,即屈原的人格可以与日月争辉。故答案为: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重点字:志)
(3)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天下的百姓一呼百应”,即写百姓就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跟着他。故答案为: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重点字:赢、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需注意已、志、赢、景的书写。
【答案】16.B
17.D
18.C
【考点】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逻辑推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词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词语的选择、词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词语。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16.第一空:“传达”,有传告、表达,使知道的意思;“传递”,指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的意思。语境是说,书法艺术,可以传告、表达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所以第一处选“传达”。
第二空:“行云流水”,多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艺术自然流畅;“风流云散”,指风吹云散,踪迹全消。比喻原常相聚的人飘零离散。语境是说,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非常流畅,所以填“行云流水”。
第三空:“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曲径通幽”,从弯曲的小路通向风景幽美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后用来比喻做事情经过曲折取得成功。语境是说,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的风格,而开辟新的路径,故选“另辟蹊径”。
第四空:“拘泥”,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执拗”,多指性格上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语境是说,张旭与怀素两位唐代书法家有创新思想和变通意识,即不“拘泥”于“二王”。
故答案为:B
17.括号前讲王羲之的行书风格:洒脱飘逸、行云流水,括号后说的是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从原文“因为那是一个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可知:这是时代因素。但是王羲之的行书的成就: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因素,如:天赋、个性、勤奋等。ABC选项只归于时代原因,以偏概全,而且与文意不符。
故答案为:D
18.A项,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而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
B项,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且和原句一样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的”字。
D项,也是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的”字。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
故答案为:C
19.【答案】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纸砚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风舞动。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把握人物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定要把人物的鲜明特点作为评论的重点。王羲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楷书的成就,围绕此点写即可。
故答案为: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纸砚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风舞动。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博。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和所给例句或语段,从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等角度进行仿写。本题要求写评论,以内容风格和例子相近为主。修辞上选用比喻、排比、对偶较好。其中把握人物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定要把人物的鲜明特点作为评论的重点。王羲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楷书的成就,围绕此点写即可。
20.【答案】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首先明确对联的规则,中间上联要按从山水峰林的角度组织,下联要从夕阳素月季节草木的角度分析。“吞长江”“衔远山”是《岳阳楼记》里面的句子,应该放到一起;“林壑尤美”“其西南诸峰”是《醉翁亭记》里面的句子,也应该放到一起;并且语序要和课文保持一致。即,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再根据“衔远山”“吞长江”都是动宾结构,可以知道与之对应的是“送夕阳”“迎素月”;与“其西南诸峰”对应的是“当春夏之交”;与“林壑尤美”对应的是“草木际天”,即,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再根据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原则,可知,上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下联: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故答案为: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
21.【答案】示例: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写对联的能力。
做好对联题要做到下面两点:一是关注佳联妙对,增加感性认识,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诗词名篇目中的对偶句的赏析,像王勃、李白、杜甫、苏轼、毛泽东等的佳联妙对以及民间楹联和诗联。如: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外,我们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及名胜古迹也有很多好对联,也是值得一读的,不仅开阔我们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拟写对联。二是多写多练,开拓思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写对联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对联的一些知识: 对联要求词性要相同,即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必须一致,也就是指上下联的词语必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等等,而且最好能用同一小类的词相对。
22.【答案】(1)本来
(2)你(你们)
(3)这个
(4)定语后置
(5)宾语前置
(6)介词结构后置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1)句意:叫我这个名字实在很恰当。
(2)句意: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3)句意: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是否正确。
(4)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铿然有声石。“铿然有声”为后置定语。
(5)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余”为前置宾语。
(6)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潭上得双石。“于潭上”为后置状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做此类题型,需要结合平时积累,区分词的今义和古义,再把意思带入到原文中进行翻译看是否符合语境即可。
23.【答案】略
【考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传统文化与娱乐相结合制作文娱产品其实是文化创新的一条探索路径,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贯彻初心却很难,需要平衡文化与娱乐商业两者的关系,需要以真实性、严谨性为基础,融合创新性,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守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为文娱产品的品质提升带来实实在在的增益,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带来新的活力。能够传播新时代中国符号的绝不仅仅是博物馆里出土的文物、书籍课本里的传世佳作。大众化、商业化的国民IP是讲中国故事的最有感染力的传播者和讲解员。被广泛接受、频繁接触的文娱产品无疑是让年轻人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国文化符号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参考立意:
1.创新改良,永葆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2.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点,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接地气聚人气。
3.借助新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2月开学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信息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一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如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二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显著,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更加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很多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三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摘编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以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后,如今人们渐渐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致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身姿。
(摘编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与历史、政治等因素仍有关系。
D.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肆意鞭挞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生态文学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与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整体进行观照有关。
C.中国生态文学应立足于中国化表达,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全人类读者也更容易广泛接受和认可这种文学形式。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以及主客联欢图,抒发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却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C.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呼唤了人类天性的回归。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答案】1.C
2.D
3.B
4.①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②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③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②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考点】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内容、手法及结构层次的能力。此题需要先根据每一段的首尾句确定每一段的中心观点,然后对每一段的中心观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汇总与划分,按照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的一个答题思路进行概括总结。
(5)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A项,“但已经蔚为大观”分析错误,夸大其词。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
B项,“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 分析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所以“它是关于人的文学”;
D项,“也要肆意鞭挞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分析错误。原文表述是“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肆意”修饰的是“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而选项换成了“肆意”修饰“鞭挞”,曲解了文意。
故答案为:C
2.D项,“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主观臆断,原文的表述是“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不等于“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
故答案为:D
3.材料二强调“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ACD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传统文学,而B项中的“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则体现了生态文学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故答案为:B
4.材料二共有三段,第一段开篇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接着将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传统的文学……生态文学则是……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第二段写“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这是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并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第三段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区别: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有着质地的不同。最后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依据“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可概括为: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
依据“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可概括为: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依据“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可概括为: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依据“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可概括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节)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骆驼祥子》等。
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7.简要分析文本一中“船”的含义。
8.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B
7.①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②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8.①描写之美:作者在文中客观清楚地描写了部分重要党史。②意境之美:作者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③哲理之美:作者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文本,把选项与文本进行细致的对比;然后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关系等,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对比后选出恰当的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物象的含义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含义。它可能是临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可能是蕴涵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可能是用来表明某种意图,可能是事物的作用意义,可能是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意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揣摩,进而确定其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总揽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
紧扣文本,有的放矢。文体不同,其特点也各异。如小说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等特点,散文则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
6.A.“同属于‘红色经典’……《骆驼祥子》”错误。《骆驼祥子》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不是红色经典。
C.“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错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强调的是学习积累的重要性,不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D.“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错误。由原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可知,文中只是说梁衡的散文观不同于教科书,两者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判断的角度不同,“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B
7.①由原文“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红船。由原文“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 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可知,“船”指的是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
②由原文“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可知,“船”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8.首先要明确梁衡“散文三重美”指的是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
(1)文本二中说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文中“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等内容可知,作者客观清楚地写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毛泽东在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发动秋收起义,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不久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等部分重要党史。也不回避出现的问题,比如“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这充分体现了描写之美。
(2)文本二中说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文中“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可知,作者引用了宋人潘阆的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写到弄潮儿向潮头立的昂扬的精神境界。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体现了意境之美。
(3)文本二中说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文中“大革命失败,……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毛泽东)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巳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毛泽东答(黄问):‘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警句哲言可知,作者以舟和水的关系喻治国驭世,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体现了哲理之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B.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C.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奥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剌史,职官,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B.三径,指家园,或喻归隐。“三径就荒”表示重回家乡,不想故乡都已荒芜,有种物是人非之感。
C.绶,本义指丝绸,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
D.靖节先生,是陶渊明死后,朝廷依据他的功劳和事迹给予的称号,借此彰显他不同流俗的美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②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答案】9.A
10.D
11.B
12.①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达不到。”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
②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
【考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陶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真实的记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江州刺史檀道
济前往问候他,(他)瘦弱饥饿地躺在床上有一段时间了。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使自己这样受苦呢?”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达不到。”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
他又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高粱,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干亩种高粱,五十亩种粳米。年末,恰逢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过了几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
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以前,颜延之在担任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在浔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担任始安郡,经过浔阳,便天天去陶潜家。每次前往,一定痛快地喝酒直到喝醉。王弘想要邀请颜延之坐下喝酒,停留一天都不能。颜延之要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陶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次喝到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或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恰逢他死了,死时六十三岁。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9.句意: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
“脚疾”是一个词语,指脚部有疾病,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
“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中“一门生二儿”是宾语兼主语,“舆篮舆”作“一门生二儿”的谓语,中间不宜断开,“舆篮舆”后面断开,排除BD。
故答案为:A
10.D.“靖节先生,是陶渊明死后,朝廷依据他的功劳和事迹给予的称号,借此彰显他不同流俗的美德”说法错误。谥号早期有私谥一种,这种谥号不是皇帝给予的,而是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陶渊明号“靖节先生”是私谥。
故答案为:D
11.B.“因亲人去世”错误。原文是“亲老家贫”,意思是父母年老,家庭贫困。
故答案为:B
12.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明的人;“馈以粱肉”,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粱肉馈”;“麾”,挥手;“去”,使动用法,让他拿走。 翻译: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达不到。”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
②“故人”,老熟人;“赍”,携带;“要”,通“邀”,邀请。 翻译: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
(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诗歌阅读
李花赠张十一署(节选)
韩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陵”两句点明李花盛开的时间和地点,以见李不见桃突出李花的洁白与繁密。
B.“君知”一句采用设问手法,引出下文,为接下来具体描摹李花的形与色作铺垫。
C.“白花”“群鸡”两句极尽夸张之能事,把黑夜中李林繁花的洁白夸饰到了极致。
D.“金乌”四句浓墨重彩,描绘出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盛景,令人震撼。
14.本诗“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两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3.B
14.①用词生动形象。“揉”“练”“翻”等动词,写出李花虽经风雨磨砺,愈显生机勃勃、洁白繁茂的特点。②修辞使用精当。白雪羞与李花相比,拟人的手法突出李花的洁白;繁密的花林像波涛一样在空中翻腾涌动,无边无际,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李花带给人的视觉震撼。③联想想象丰富。由花想到雪,由花林想到波涛,写出洁白的李花成片盛开的雄奇景象。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是一道赏句题,答题时要结合题干中提示的手法进行赏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点明陈述对象,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子大意;明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明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可用以下提示作参考:首句作用——点题、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中间句作用——过渡、伏笔、转换话题、欲扬先抑等;明确情感。
13.B.根据诗歌内容,诗人并未回答“君知”一问,故“设问”错。同时下文也没有具体描摹李花的形与色。
故答案为:B
14.诗句“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中,运用了 “揉”“练”“翻”等动词,写梨花在风雨中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写出李花虽经风雨磨砺,愈显生机勃勃、洁白繁茂的特点。诗句写的是梨花在春风的抚摸与春雨的洗炼下,梨花的洁白连雪也难与相比,花林像波涛在空中翻滚一样无边际。运用了对比、拟人的手法,将梨花与雪做对比,突出了梨花的洁白。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风吹动梨花时,花林像波涛在空中翻滚一样无边际,写出梨花带给人的视觉震撼。运用联想、想象的手法,由梨花联想到雪,由风吹动梨花想象到一片花林就像波涛一样翻滚,写出洁白的李花成片盛开的雄奇景象。
15.(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写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是 , 。
(3)《过秦论》中,写陈涉带头造反以后,天下的百姓一呼百应,纷纷加入起义队伍的句子是 , 。
【答案】(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考点】名句
【解析】【分析】 (1)结合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即人生一代代无穷无尽就像江边的月亮一样,每一年都是相似的。故答案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重点字:已)
(2)抓住关键词“光辉”,即屈原的人格可以与日月争辉。故答案为: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重点字:志)
(3)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天下的百姓一呼百应”,即写百姓就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跟着他。故答案为: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重点字:赢、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需注意已、志、赢、景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
(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__________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__________,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因
为那是一个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魏晋时期,文人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而汉字结体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到了唐代,时代的精神气候发生改变。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__________,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唐人在楷书和草书上不让古人,直达巅峰。颜真卿的楷书磅礴伟岸,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自信从容。张旭与怀素,一反人们对“二王”亦步亦趋的__________,挥毫起风云,落墨泣鬼神,直把草书推到了“狂草”境地。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
如今,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传达 风流云散 曲径通幽 拘泥
B.传达 行云流水 另辟蹊径 拘泥
C.传递 行云流水 曲径通幽 执拗
D.传递 风流云散 另辟蹊径 执拗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假如没有那个时代,就不会有王羲之如此卓绝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
B.王羲之之所以有如此卓绝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是那个时代使然
C.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时代改变了其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
D.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所致,更与那个时代相关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结新的辉煌。
B.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C.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D.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结新的辉煌。
【答案】16.B
17.D
18.C
【考点】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逻辑推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词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词语的选择、词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词语。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16.第一空:“传达”,有传告、表达,使知道的意思;“传递”,指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的意思。语境是说,书法艺术,可以传告、表达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所以第一处选“传达”。
第二空:“行云流水”,多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艺术自然流畅;“风流云散”,指风吹云散,踪迹全消。比喻原常相聚的人飘零离散。语境是说,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非常流畅,所以填“行云流水”。
第三空:“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曲径通幽”,从弯曲的小路通向风景幽美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后用来比喻做事情经过曲折取得成功。语境是说,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的风格,而开辟新的路径,故选“另辟蹊径”。
第四空:“拘泥”,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执拗”,多指性格上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语境是说,张旭与怀素两位唐代书法家有创新思想和变通意识,即不“拘泥”于“二王”。
故答案为:B
17.括号前讲王羲之的行书风格:洒脱飘逸、行云流水,括号后说的是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从原文“因为那是一个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可知:这是时代因素。但是王羲之的行书的成就: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因素,如:天赋、个性、勤奋等。ABC选项只归于时代原因,以偏概全,而且与文意不符。
故答案为:D
18.A项,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而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
B项,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且和原句一样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的”字。
D项,也是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的”字。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
故答案为:C
19.(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请参照下面的示例,为王羲之写一段评论,要求内容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答案】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纸砚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风舞动。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把握人物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定要把人物的鲜明特点作为评论的重点。王羲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楷书的成就,围绕此点写即可。
故答案为: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纸砚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风舞动。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博。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和所给例句或语段,从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等角度进行仿写。本题要求写评论,以内容风格和例子相近为主。修辞上选用比喻、排比、对偶较好。其中把握人物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定要把人物的鲜明特点作为评论的重点。王羲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楷书的成就,围绕此点写即可。
20.(2019高一上·哈尔滨月考)下面一则对联顺序已经打乱,请按对联的有关知识将其排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①草木际天 ②吞长江 ③林壑尤美 ④迎素月
⑤送夕阳
⑥其西南诸峰 ⑦当春夏之交 ⑧衔远山
上联:
下联:
【答案】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首先明确对联的规则,中间上联要按从山水峰林的角度组织,下联要从夕阳素月季节草木的角度分析。“吞长江”“衔远山”是《岳阳楼记》里面的句子,应该放到一起;“林壑尤美”“其西南诸峰”是《醉翁亭记》里面的句子,也应该放到一起;并且语序要和课文保持一致。即,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再根据“衔远山”“吞长江”都是动宾结构,可以知道与之对应的是“送夕阳”“迎素月”;与“其西南诸峰”对应的是“当春夏之交”;与“林壑尤美”对应的是“草木际天”,即,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再根据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原则,可知,上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下联: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故答案为: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
21.(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在下列横线上写一副你最喜欢的对联,每联不少于5个字。
上联:
下联:
【答案】示例: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写对联的能力。
做好对联题要做到下面两点:一是关注佳联妙对,增加感性认识,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诗词名篇目中的对偶句的赏析,像王勃、李白、杜甫、苏轼、毛泽东等的佳联妙对以及民间楹联和诗联。如: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外,我们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及名胜古迹也有很多好对联,也是值得一读的,不仅开阔我们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拟写对联。二是多写多练,开拓思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写对联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对联的一些知识: 对联要求词性要相同,即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必须一致,也就是指上下联的词语必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等等,而且最好能用同一小类的词相对。
四、文言文填空。(6分)
22.(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在横线上填上划线词语解释或句式类型。
(1)名我固当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是说也,人常疑之
(4)石之铿然有声者
(5)古之人不余欺也
(6)得双石于潭上
【答案】(1)本来
(2)你(你们)
(3)这个
(4)定语后置
(5)宾语前置
(6)介词结构后置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1)句意:叫我这个名字实在很恰当。
(2)句意: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3)句意: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是否正确。
(4)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铿然有声石。“铿然有声”为后置定语。
(5)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余”为前置宾语。
(6)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潭上得双石。“于潭上”为后置状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做此类题型,需要结合平时积累,区分词的今义和古义,再把意思带入到原文中进行翻译看是否符合语境即可。
五、作文(原题+预习)(60分)
23.(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增长,从博物馆推出大量文创产品,到综艺节目《国乐大典》的丝竹之音,从游戏《王者荣耀》长安赛年中对大唐乐舞的演绎,到央视春晚春晚《只此青绿》对《千里江山图》的活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剧、综艺、游戏等娱乐产品的结合不断深化。有人说,把传统文化与娱乐相结合是一件双赢的事;也有人说,娱乐的形式会消解传统文化。
对此,作为年轻一代的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考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传统文化与娱乐相结合制作文娱产品其实是文化创新的一条探索路径,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贯彻初心却很难,需要平衡文化与娱乐商业两者的关系,需要以真实性、严谨性为基础,融合创新性,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守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为文娱产品的品质提升带来实实在在的增益,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带来新的活力。能够传播新时代中国符号的绝不仅仅是博物馆里出土的文物、书籍课本里的传世佳作。大众化、商业化的国民IP是讲中国故事的最有感染力的传播者和讲解员。被广泛接受、频繁接触的文娱产品无疑是让年轻人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国文化符号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参考立意:
1.创新改良,永葆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2.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点,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接地气聚人气。
3.借助新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