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认识平均数(教案) 2021-2022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1认识平均数(教案) 2021-2022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12 14:4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 课时 认识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求平均数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统计图、收集有关求平均数的问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掷圈游戏吗?胜利小学举行了一场掷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例1情境图。
(1)学生获取信息。
甲组有8人,乙组有7人。
甲组掷圈的成绩:8分、7分、9分、6分、8分、7分、5分、6分。
乙组掷圈的成绩:9分、8分、7分6分、8分、9分、9分。
(2)小组内交流讨论:如何比较两组的成绩?
学生预设:
生1:算出各组的总成绩后,再进行比较。
生2:如果两组人数相同,算出总成绩可以进行比较,但是这两组人数不同,所以不能根据总成绩比较。
生3:先求出每组的总成绩,再求出每组中平均每人掷圈的成绩是多少,比较两个结果的大小。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参与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教师小结:用一个组的总成绩除以这个组的人数,得到的就是平均数。
(3)独立计算。
学生通过计算,得到甲组的平均成绩是7分,乙组的平均成绩是8分,所以乙组成绩更好。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例2条形统计图。
(1)观察统计图,学生获取信息。
学生预设:
生1:从统计图可以看出一周7天销售的情况。
生2:可以知道哪天销售额最大,哪天销售额最小。
(2)课件出示问题: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一周每天的销售额合适?
(3)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明确:用平均数代表每天的销售额比较合适。
(4)学生计算,交流汇报。
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1)通过刚才两个例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用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那么从这些算式中你能总结出平均数的求法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能得出:平均数=总数÷总份数。
(2)从求平均数的公式可以看出,平均数和一组数据的每个数都有关,求出的平均数可能比某些数据大,也可能比某些数据小,还可能和数据中的某个数相等。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课堂活动”第1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合适。
(2)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学生汇报,全班订正。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自己读题,独立思考。
(2)指名在班内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说思考过程,再让想法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3)找出合理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10cm高,也可能比110cm深,还可能正好是110cm。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
(4)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汇报: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把总数量除以总个数就可以得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公式: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教学板书
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
例1.甲组:8+7+9+6+8+7+5+6=56(分)
     56÷8=7(分)
   乙组:9+8+7+6+8+9+9=56(分)
     56÷7=8(分)
答:用两组的平均数比较,乙组的掷圈成绩更好。
例2.23+15+15+12.5+15+17.5+21=119(万元)
 119÷7=17(万元)
答:用17万元代表这一周每天的销售额较合适。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