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湖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湖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08:5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北宋的政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岳阳·七年级期中)《宋史》记载,位居枢密史高位的武官曹彬,每次碰到路上迎面碰到文臣的车马,都会主动命车夫驶入旁街小巷。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 )
A.武将软弱 B.重文轻武 C.文官跋扈 D.轻文重武
2.(2021·湖南·长沙市雨花区石燕湖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为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采取的基本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解除大将兵权 C.文臣作地方官 D.统一中原
3.(2021·湖南·桂阳县展辉学校七年级期中)下列官职中,哪些是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所设置的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通判 ④转运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2021·湖南·常德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目的 D.强兵效果显著,解除了财政危机
5.(2021·湖南张家界·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文官担任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B.压抑武将,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C.杜绝了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D.造就了宋朝文教昌盛的文治局面
6.(2021·湖南永州·七年级期中)“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宋代统治者推行的主要国策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以人为本 D.重文轻武
7.(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8.(2021·湖南张家界·七年级期中)《宋史纪事本末》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 (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开始实行郡县制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D.削弱了相权
9.(2021·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他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是通过
A.分割宰相的则政大权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强化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10.(2021·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期中)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导致当时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的原因是( )
A.重武轻文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科举取士制度
11.(2021·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宋代134位宰相,123人科举出身,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这表明当时( )
A.进士科仍然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目
B.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D.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12.(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北宋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关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暗示石守信等统军大将交出兵权
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抗辽不力
C.派武将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置通判和转运使
D.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3.(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王安石变法中,让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这项措施是( )
A.保甲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14.(2021·湖南·常德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宋朝重视文科的选拔,其完备的文官制度甚至为近代西方国家效仿,但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北宋几乎没有出现开疆拓土的名将。这说明了当时宋朝中央政府
A.重文轻武 B.武将没有合适的人选
C.当时京师拥有一支军事力量强大的禁军 D.宋朝当时没有外族入侵的威胁
15.(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中)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 )
A.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 B.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分离统兵与调兵权
16.(2021·湖南永州·七年级期中)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这里的“他”是( )
A.赵匡胤 B.赵光义 C.赵普 D.石守信
17.(2021·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都是承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丞相权力不断被加强 D.民主政治逐渐充善
18.(2021·湖南怀化·七年级期中)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的是
A.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19.(2021·湖南永州·七年级期中)有一位同学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社稷 D.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20.(2021·湖南岳阳·七年级期中)“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监察)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官职是北宋( )
A.通判 B.转运使 C.市舶司使 D.节度使
21.(2021·湖南·长沙市雨花区石燕湖中学七年级期中)宋朝为了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有 ( )
①设置多名宰相 ②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③设立多重机构④废除宰相,权力被分到中央各个部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2021·湖南怀化·七年级期中)开封,古称汴京,中国五大古都之一,素有“八朝古都”美誉。下列朝代在此定都的是(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23.(2021·湖南省岳阳开发区长岭中学七年级期中)七年级历史爱好小组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杯酒一盏释兵权,财政大权手中夺
24.(2021·湖南·常德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25.(2021·湖南张家界·七年级期中)宋代以前宰相地位颇为尊荣,宋代相权却削弱很多。宰相的权利被一分为三,实行三权分立。这三种权力是( )
A.尚书、中书、门下 B.左丞相、右丞相、中书
C.行政、军事和财政 D.禁军、通判、宰执
二、综合题
26.(2021·湖南张家界·七年级期中)材料一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 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7.(2021·湖南永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总的看来,科举制在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上,始终具有选拔人才和控制人才的功能,只不过二者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确实为社会选拔了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才。……随着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控制功能的日益突显,选拔人才的功能相对减弱,最终科举考试也就因此失去了选拔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功用而走向了穷途末路。
——葛剑雄主编《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
(1)我国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什么贡献。说出北宋与科举制有关的国策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在唐宋时期的主要功能以及清末科举制走向尽头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28.(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我国的首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人教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制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3)材料三是宋朝什么国策的具体表现?这一政策对宋代政治有什么积极影响?
29.(2021·湖南怀化·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的图一中所示现象发生在哪位皇帝身上?“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何在?他这样做是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题干体现武官出行遇文官车马会避让,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也就是重文轻武,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宋朝武将软弱,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宋朝文官跋扈,排除C项;轻文重武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重文轻武,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宋太祖已经统一了中原,通过削弱地方而达到加强中央的目的,这是强干弱枝的意图。故宋太祖为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采取的基本策略是“强干弱枝”,A项正确,排除D项;BC项是“强干弱枝”的具体措施,排除BC项。故选A项。
3.D
【解析】
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主要是监察知州。而转运使是负责转运地方财物。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朝的监察机构,刺史是汉武帝时期的监察机构。排除ABC。故选D。
4.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即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目的,故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挽救北宋统治危机,也没有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和解除财政危机,因此这三项说法绝对化,排除A、B、D项。故选C。
5.B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但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统治,并非轻视武备乃至军队,故B符合题意;宋代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排除A;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局面,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排除C;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造就了宋朝文教昌盛的文治局面,排除D。故选B。
6.D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体现了重文轻武,故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策;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的对外态度;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7.B
【解析】
根据“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逐渐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同时也使宋代的军事实力较弱,B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ACD项与材料中所强调的内容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8.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朝廷以一纸下郡县”指的是朝廷政令得到贯彻,“天下之势”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始终未完成国家统一;郡县制开始实行是在秦朝;相权被削弱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
9.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与题干“地方财赋”不符,排除;C项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宋太祖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排除。故选B。
10.B
【解析】
依据题干“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大致意思是,做人啊一定别去当兵征战(这样不会得君王喜欢),能做铁啊就不要做针,(能擅文啊就千万别尚武了!)结合课本所学,宋朝时期为了防止唐朝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打击了人民参军的积极性。B正确;A排除;题干没涉及到农业、商业和科举考试,CD排除;故选B。
11.D
【解析】
根据材料“宋代134位宰相,123人科举出身,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全体,D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宋代考试的科目,排除A;,题干“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但是题干并没有涉及宋代学术研究的水平,排除B;“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说法太绝对,排除C。故选D。
12.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因此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派武将担任地方长官”。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符合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原本免役的官户,僧道户等,也缴纳同样的钱,故选B;保甲法是起到维持社会治安作用,A错误;农田水利法规定兴修水利,起到灌溉田地的作用,C错误;D是清丈土地作为缴纳赋税的依据,排除。
14.A
【解析】
根据材料“宋朝重视文科的选拔,其完备的文官制度甚至为近代西方国家效仿,但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北宋几乎没有出现开疆拓土的名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北宋建立后,为了防止唐未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没有体现“武将没有合适的人选”,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京师拥有一支军事力量强大的禁军”,排除C项;“宋朝当时没有外族入侵的威胁”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解析】
根据题干“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这就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故选A项;BD项都是为了消弱节度使的兵权,C项是为了消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均与题干“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A
【解析】
根据材料“960年……北周……陈桥驿”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A项正确;赵光义是北宋第二位皇帝,排除B项;赵普是北宋的宰相,排除C项;石守信是北宋开国将领,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解析】
由题干中“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的信息可知,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相权的削弱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所以B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到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问题,未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丞相权力不断被加强,与题干的意思相反,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未涉及到民主政治逐渐完善,与史实不符,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18.A
【解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在地方设转运使,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即集中财权,从而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基础,A符合题意;BCD项都是宋太祖时期采取的措施,但没有体现“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排除。故选择A。
19.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描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B符合题意;“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描述的是唐太宗,A不符合题意;“向文治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社稷”描述的是唐玄宗,C不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述的是武则天,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尝与知州争权”“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监察)汝!”可知,此官员常与知州争夺权力,且负责监督知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知州是北宋时期地方州一级的长官。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并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A项正确;宋太祖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大部分收归中央,与题干“监察知州”不符,排除B项;市舶司使的职责是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与题干“监察知州”不符,排除C项;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与题干“监察知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1.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宋代为了削弱相权,设置了多名宰相,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①②③符合题意;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④不合题意,仔细审查,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2.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故A正确;南宋都城是临安,故B错误;元朝都城是大都,故C错误;明朝都城是北京,故D错误。综上答案A。
23.D
【解析】
根据对联“杯酒一盏释兵权,财政大权手中夺”可知反映了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并且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D正确;“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中“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反映的是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排除A;“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对联中的“武周”“无字之碑”可以确定是描写武则天的,排除B;“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但是后期追求享乐,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排除C。故选D。
24.D
【解析】
根据“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之后赵匡胤积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5.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为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院(军权)、三司(财政权),所以答案选择C
点睛: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明朝以后被废除,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6.(1)960年;陈桥驿.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显德七年、拥立赵匡胤为帝”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在陈桥驿拥立赵匡胤为帝。
(2)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是,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重文轻武的政策;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可知,是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根据所学可知,积极作用是,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根据所学可知,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7.(1)隋炀帝设进士科;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重文轻武
(2)功能:唐宋时期,选拔人才的功能为主。
原因:科举制失去了选拔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功用。
(3)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但后来,科举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而被废除了。
【解析】
(1)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开创武举和殿试制度;国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功能:根据材料“始终具有选拔人才和控制人才的功能”可归纳出唐宋时期,选拔人才的功能为主。原因:根据材料“……随着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控制功能的日益突显,选拔人才的功能相对减弱”可归纳出科举制失去了选拔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功用。
(3)看法: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但后来,科举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而被废除了。
28.(1)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2)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上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了1300年。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9.(1)宋太祖赵匡胤;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吸取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教训。
(2)重文轻武政策。
(3)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杯酒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故皇帝是赵匡胤;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吸取教训是唐末以来武将跋扈。
(2)根据材料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根据材料三“有宋一代,……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答案第1页,共2页